摘要:近日,在银川市西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固原小伙王某紧攥调解书的手微微发颤。入职仅4天意外遭遇工伤,无合同、无保险,维权之路几乎被堵死。仲裁员多次奔走协调,最终让他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王某的经历,正是宁夏创新构建“调解仲裁+”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织密维权网
本报讯 (记者 马照刚)近日,在银川市西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固原小伙王某紧攥调解书的手微微发颤。入职仅4天意外遭遇工伤,无合同、无保险,维权之路几乎被堵死。仲裁员多次奔走协调,最终让他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王某的经历,正是宁夏创新构建“调解仲裁+”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织密维权网络的生动缩影。
同样在西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送餐员李某的劳动关系认定曾令家属揪心:仅凭口头约定,发生事故后公司推卸责任。仲裁员抽丝剥茧,依据人身依附、劳动成果归属等事实,最终依法确认双方劳动关系。小案件就是大民生。面对新业态用工诉讼主体复杂、立法尚存空白等挑战,宁夏统一裁判尺度,让劳动者吃下“定心丸”。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钱了!”在西夏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门口,拿到赔偿金的劳动者张某难掩激动。劳动仲裁、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让索薪不再漫长。该中心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司法、工会、法院等多部门,将调解挺在矛盾前端。目前,这样的“一站式”服务已覆盖宁夏20个县(市、区),26个调解中心(站点)的维权驿站,让劳动仲裁、司法确认等环节无缝衔接。今年上半年,全区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69.40%,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
“原来没签合同风险这么大!”在银川某科技公司的会议室,普法宣传员刚讲完案例,企业负责人就翻出员工名册“对账销号”。宁夏仲裁机构联合工会、司法等部门,把普法课堂搬进企业、站点,今年已开展50余场宣讲,帮260多家企业排查用工风险,从源头上拧紧预防劳动争议的阀门。如今,宁夏用“调解仲裁+”机制,让新就业群体的维权路从“坎坷道”变成了“快车道”。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