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云南广袤的山林与田野间,一场时令丰收正在上演。松茸破土,牛肝菌展伞,现代化菇房里姬松茸整齐排列……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深入实施,依托政策精准护航与科技硬核支撑,“云菌”产业正加速“破土成金”,迈向高质
初秋时节,云南广袤的山林与田野间,一场时令丰收正在上演。松茸破土,牛肝菌展伞,现代化菇房里姬松茸整齐排列……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深入实施,依托政策精准护航与科技硬核支撑,“云菌”产业正加速“破土成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策精准滴灌 规模与效益跃升
野生菌标本陈列 李承韩 摄
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食用菌产业办公室内,一份份标注着“云供发”文号的文件,勾勒出“云菌”崛起的清晰路径。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靶向性持续增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江介绍,继2020年省政府《关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擘画蓝图,2023年底出台的《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为当前行动总纲,围绕种业振兴、基地建设、加工升级等七大任务精准发力。今年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试行)》及专项资金管理、项目评审办法接连推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50%的强力扶持,极大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压力。
食用菌标本 李承韩 摄
在政策牵引下,“两类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全省已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面积近300万亩,以原生境保护技术遏制掠夺式采摘,松茸等珍稀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现代栽培园区星罗棋布,昆明、曲靖、红河等地崛起一批高标准农业现代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智慧菇房内控温控湿、立体栽培,实现全年化生产,推动传统种植向高效集约转型。
一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冠绝全国,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野生菌王国”。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原特色优势尽显,“云菌”香飘四海。2024年,全省303个交易市场总交易额高达194.29亿元,其中木水花市场单点交易额突破110亿元,百亿级市场体系傲视全国。昆明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0545.67吨,创汇6.65亿元人民币,同比稳步增长。
科技硬核支撑 开发保护并重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作人员做实验 李承韩 摄
走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赋能产业的密码清晰可见: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已成为支撑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种质资源中心。目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库已保藏菌株3000余份、分子标本2000余号、遗传物质1000余份,成为精准育种的金钥匙;“一区两馆五库”(一区:野生菌保育区;两馆:标本馆、科普馆;五库:活体组织库、菌株保藏库、有效成分库、基因库及信息库)构建起资源保育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孙达锋以一组关键数据清晰勾勒出科技为云南“菌业”注入的强大动能:50件专利——团队首创的“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使亩产提升,带动农户增收;15个新品种——破解松露共生机制培育的“滇露1号”,打破我国块菌栽培零纪录;3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导制定的《松茸等级规格》国际标准,让“云菌”定价权握在手中。
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 李承韩 摄
在孙达峰看来,云南省食用菌资源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保护是根本,是维护生态平衡、确保菌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发展是核心任务,需充分挖掘菌物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共享则是最终目标,要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切实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以来,“云菌”产业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一方面,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保护与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行以“原生境保护培育、扩繁促产”为技术核心的特色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地遏制掠夺式无序采摘导致的优势资源量下降。
另一方面,开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系统的科学研究,建立野生食用菌自然保育区、保育和促繁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原生境林地保育地,采取留种间采等方式进行保护与高效开发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替代木屑发展栽培食用菌,大幅度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
融合赋能增效 产业链焕发生机
保育促繁的干巴菌 李承韩 摄
“仿野生栽培技术和野生菌保育促繁,助力实现‘食用菌自由’。”昆明市晋宁区六街镇野生菌保育促繁区,云南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晓坤向记者介绍,通过发展“林-菌-旅”融合模式,野生菌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收入多了实现了从山珍到经济效益的转变。
在牟定县共和镇加工车间,姬松茸正经历华丽蜕变。经过烘干锁鲜技术处理,这些珍菌变身菌汤包,送达全国各地市民的餐桌。“去年年产量360吨左右,今年计划突破400吨。”云南福林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作勇展示了企业联农带农账本:直接带动周边三个村的就业务工,高峰期每日农户200多人,姬松茸切片日均收入100元。
在“中国野生菌之乡”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年交易额早已突破十亿大关。这里不仅是交易枢纽,更是产业文化地标——市场内的电子大屏实时滚动报价,菌子美食节等活动轮番登场。市场不仅汇聚四方商贾,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立起规范采集、冷链运输、初加工链条,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产业枢纽。
保育促繁基地工作人员工作 李承韩 摄
从山林到工厂,从鲜品到产品,“云菌”产业链不断延伸,119.41万吨产量的背后,“云菌”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质变。
李江介绍,近年来,为推动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弱项,我省加工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提升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对食用菌深度开发、精深加工,开发膳食纤维、食用菌蛋白等大众产品和功能性食品、调味品、营养强化剂等新产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升食用菌综合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食用菌深加工转化率从2018年18%提至35%,引进了超低温冻干线12条,产地预冷覆盖率从35%提升至68%,运输损耗率降至8%。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为“云菌”注入强劲动能,更拓宽了万千农户的增收路。据统计,2024年全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促繁)面积296.61万亩,食用菌栽培总面积35.09万亩,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超23万人就业,间接就业人员约300万人,从业人员超1千万人次,助农年增收超3000元每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县28个,“云菌”产业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密钥,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的新路子。
云南网记者 李承韩 实习生 朱建宇
【特写一】从山野到餐桌——昆明木水花市场的“生意经”
木水花交易市场的野生菌直达各地 李承韩 摄
晨曦微露,昆明木水花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早已人声鼎沸。松茸的冷冽清香、牛肝菌的泥土气息、鸡枞的独特芬芳在空气中交织,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市民前来采购。
“当前正是野生菌的年度产销旺季,8月将迎来交易的高峰期,日均能有500到600多吨的交易量。”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市场主管瞿占世介绍,作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交易中心有来自9个国家、24个省份、全国129个县市区的268种野生菌上市。2024年,中心累计交易量达6.9万吨,年交易额超120亿元,松茸、牛肝菌等野生珍品持续走俏欧美、亚洲高端市场,金针菇、香菇等栽培菌类出口量亦显著攀升,成为“云菌”产业强劲脉动的缩影。
“当前,市场上牛肝菌、鸡枞、青头菌等菌类热销,但不少市民对野生菌的价格不了解,存在一定的顾虑。”瞿占世介绍,为方便市民和游客选购野生菌产品,交易中心联手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新服务,每周发布《一周菌报》,提供当周主要野生菌的市场价格区间帮助大家了解行情、合理消费。“比如最近的鸡枞价格从160元到600元不等,根据产地、品质等标准定价不同,市民可参考这一价格区间,选择心仪的鸡枞购买。”
木水花交易市场新鲜松茸 李承韩 摄
大量的野生菌交易,不仅要物美价廉,还要安全可靠。今年7月,全国首家市场食用菌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揭牌成立。这一新成立的木水花质量监督管理处创新性构建“科研检测—行业指导—市场监管”三维联动机制。该平台将聚焦野生菌及栽培食用菌的质量安全、品质分级等关键环节,为商户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同时为行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流通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该平台依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国家级检测资质与专家团队,让市场实现了抽检数据实时公示、商户信用建档、投诉48小时响应。平台上线后,消费者、商超及电商平台均可通过该中心获取专业鉴定服务,所有鉴定结果将统一公示。”瞿占世介绍,通过常态化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将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升级,助力“云菌”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云南网记者 李承韩 实习生 朱建宇
【特写二】松茸下山记——南华县“保育促繁”共富试验田
南华县五街镇村民拾菌 王璐瑶 摄
秋后的南华县山林氤氲,绿意盎然。五街镇开们村的菌农们踏着草尖的露珠,深一脚浅一脚走进密林,弯腰拨开落叶层,手中柴刀轻巧地清除过密的杂枝败叶,再小心地覆上一层腐殖土。不过几日,棕褐色的小伞悄然破土——带着山野灵气的松茸,在湿润的泥土与微光中探出头来,菌香无声弥漫于静谧山林。
“松茸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一旦生态受损,极难再生。”五街镇保育促繁基地负责人介绍,过去由于当地村民的无序采摘,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趋势日显。
为确保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南华县以制度和科技“双轮驱动”,划定202.6万亩野生菌保护区,实行分级管控。制订《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与村民共守“七不准”村规民约,筑起保护生态的坚实防线。如今“不采5厘米以下童茸”“每5-10平方米预留一朵开伞茸作种”等采菌标准已成为菌农间的共识。一张张“野生菌采摘证”成为入林通行证,菌农们需培训合格,方能持证上山。从源头上确保了科学采摘,保障松茸资源休养生息。
针对牛肝菌、羊肚菌等可驯化菌种,南华县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双管齐下,“保育促繁”效果逐步显现。目前,松茸亩产从5至6公斤提升至10公斤以上,部分地块最高达15公斤;全县200万亩基地,因保育措施年均每亩增产近2公斤,年增产量2400吨。2024年,野生菌自然产量增长超30%,产量与产值齐头并进。
“松茸娇贵,手上有农残可不行。”五街镇的菌农说。翻开县里发的口袋书,规范十分醒目:“采摘前必须洗手,防止农残污染”“禁止使用贴纸工具,避免破坏菌丝”……这些细致入微的“菌山守则”,通过村头巷尾的广播声、公众号和口袋书等,在南华的村村寨寨流传开来,使“科学采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提升采摘规范化水平,南华县制定并推广《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等地方标准。培训体系同步完善,涵盖野生菌保育、采摘、冷链、储运等环节,着力打造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野生菌人才队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松茸下山”,不仅意味着科学采摘,更代表着一条完整的增收产业链。开们村76户村民通过集体承包方式参与松茸保育,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南华县全县菌农家庭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2800元。
依托丰富的菌资源发展“菌文化”文旅产业,南华县还推出林下采菌体验、菌类知识科普等活动,吸引游客“闻香而来”。“封山育林—保育促繁—规范采集—延伸菌产业—产学研反哺—菌香文旅”的创新模式成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从资源宝库迈向产业高地
松茸悄然破土 王璐瑶 摄
云南,孕育着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食用菌资源宝藏。然而,审视当下产业发展,“云菌”由“大”转“强”的跃升之路陷入瓶颈:野生菌资源因过度采集而亮起红灯,菌种研发薄弱导致还未形成高原特色种业体系,精深加工不足令产业链延伸受限,云菌品牌价值远未匹配其生态禀赋。
破题之道首要在于筑牢根基,以保护促发展——在楚雄、玉溪等核心产区推行保育促繁,划定保护区,探索“集体包山育林+科学采集”模式,让野生菌资源永续利用。关键在于科技与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构建菌种繁育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珍稀菌种自有化;加速设施智能化、栽培立体化转型;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加工技术瓶颈,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化原料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核心在于锻造品牌与延展链条——集中力量打造“云菌”区域公用品牌,借力电商、展会拓展市场;构建“林—菌—肥”等绿色循环模式,推动三产深度融合,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林间珍馐到世界餐桌,“云菌”的进阶之路要平衡保护与开发、融合传统与创新、贯通资源与市场。唯有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品牌为帆,方能擦亮“云菌”的金字招牌。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李承韩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