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祎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首发经济载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09:13 1

摘要:首发经济,作为一种通过供给端创造性突破,激发潜在消费新需求的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回应本土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首发经济中的首店、首秀等活动可融入传统文化IP,实现商业创新与文化

□曹祎遐 邓子璇

首发经济,作为一种通过供给端创造性突破,激发潜在消费新需求的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回应本土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首发经济中的首店、首秀等活动可融入传统文化IP,实现商业创新与文化自信的统一。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拥有发展首发经济的得天独厚优势:5项世界文化遗产、17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构成的文化矩阵。从“唐宫夜宴”的破圈到清明上河园的沉浸式演出,从殷墟考古新发现到豫剧《大河安澜》的全国巡演,河南展现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潜力,已具备培育首发经济的文化根基与市场基础。

近年来河南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特色消费品牌”,为首发经济提供政策雏形。然而,对标经济发展前沿的上海,河南仍面临三大短板:一是首店经济规模不足;二是首演首展影响力有限;三是载体能级较为薄弱。

在此背景下,借鉴上海在首店、首演、首展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将河南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首发经济动能,探索具有中原特色的首发经济路径,既是推动文体旅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强省”向“消费强省”跨越的重要路径,更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创造新价值贡献“河南方案”的重要探索。

上海启示:首店引领、全链赋能的首发经济实践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首发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首店筑基—首演聚势—首展引流”的立体生态。

政策精准滴灌:从文件到落地的全周期护航。上海为推动首发经济发展,自2018年起便开始构建政策体系,并不断进行迭代升级。2024年推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2025年《关于加力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涵盖了多个关键方面,明确“首店分级补贴”“首发新品通关便利”等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与稳定预期,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之外,实际项目落地环节也高度重视、深度参与。路易威登全球第一艘“路易号”亮相上海的背后,是静安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全流程、全环节的即时、高效对接,成立专班协调多部门规划,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这种“精准政策+高效执行”的组合,为各类首发活动扫清障碍。

产业生态闭环:从单店到生态的价值跃迁。上海不是单纯的首店引入,而是“IP首发—场景体验—社群运营—衍生消费”的全链条延伸,其核心在于打通创意、生产、体验、传播与再消费环节,各环节紧密配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与价值最大化。上海南京东路的百联ZX创趣场,深耕二次元文化,吸引首店入驻,加以专业运营,激活二次元客群消费能力,开业仅18个月,累计客流即超1500万人次,销售额超5亿元。这种全产业链协同的生态,形成“首店承载场景、首演激活客群、消费反哺IP”的正向循环,让首店、首演从流量事件变为价值载体,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载体能级跃升:从空间到场景的体验革新。上海首发经济高速发展,通过“梯度空间+数字工具”拓展首发场景边界。在首店载体上,南京西路商圈打造“国际时尚消费走廊”,形成高端品牌梯度集聚:恒隆广场承载顶奢首发,张园历史街区提供文化场景,吴江路打造年轻化快闪空间。此类“旗舰店+文化地标+快闪区”的空间组合,使商圈从购物场所进化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消费目的地。在首演首展载体上,亚洲大厦“星空间”以数十个小剧场集群承载戏剧首演,年均首演场次超500场;叠加“EASY退”离境退税系统,上海的载体已成为“首发活动的价值放大器”。

河南破局:以首店首演首展激活文旅新动能

面对上海成熟经验,河南需立足“文化资源大省”的核心优势,正视高端消费场景不足、国际品牌导入薄弱、体验创新机制欠缺等短板,以“文化IP转化”为核心,借鉴上海“政策—产业—空间”框架,立足文化资源优势,聚焦“非遗首店、沉浸首演、主题首展”三大形态,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首发路径。

文化转化:让文化遗产变身首发载体。上海经验表明,首发经济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的可体验化、可消费化。河南需突破“资源陈列式”发展模式,推动三大转化实现从文化符号到消费IP的转化,打造文化IP首发平台。一是非遗首店集群,例如在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布局“宋潮首店集群”,参考上海百联ZX“首店+体验”模式,引入高端汉服品牌首店、非遗技艺体验工坊、文创IP快闪店等。二是沉浸首演落地,持续打造“河南春晚”系列节目,推出《唐宫夜宴》沉浸式戏剧首演,联动洛邑古城布局“演出后妆造体验店”“唐宫文创快闪店”等,借鉴上海“星空间”“首演+消费”闭环,将高人气节目转化为可持续吸引消费的文化IP。三是主题首展联动,依托殷墟博物馆,策划“甲骨文文化全球首展”,设置“数字甲骨文互动区”“文创首发区”等,形成“巡展+首销”模式。

政策创新:构建河南模式支持体系。对标上海政策的“靶向性”,可考虑构建适配河南文商旅体展融合特点的政策体系。参考上海经验,可对文商旅体展融合产业设立首发经济专项补贴资金,建立分级补贴制度,对在河南举办的全球文体旅首展、首秀、首店等给予资金支持。搭建协同服务专班,对重大首发项目实施“一项目一专班”,协调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提供审批“绿色通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及时建立首发IP数据库,对首发产品和创意实施“登记—维权—交易”全链条保护,鼓励原创设计与IP衍生开发,保障创新收益。

区域协同:打造首发矩阵放大效应。上海通过“商圈梯度布局”实现空间效能最大化,河南可以借鉴此协同方式破解单个城市能级不足的问题,立足区域差异,构建协同网络,联动省际共同打造超级IP。可联合陕西、山西、山东规划“黄河”相关文旅IP,举办“黄河文化全球首展”,共享资源,分摊成本,扩大影响。省内则可通过成立联盟构建生态网络,如创建“郑汴洛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古都文体旅产业首发经济联盟,建立轮值主办、资源互通、线路串联、营销联动机制,根据各地特色资源(郑州—商都/现代枢纽、开封—宋文化、洛阳—唐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协同发展,形成“各市有特色、全省成矩阵”的格局,提升河南整体在文商旅体展首发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河南的破局之道,在于深刻理解首发经济内核——以首店、首展、首秀为引擎,通过“创新供给—激发需求—价值实现—反哺创新”,发展可持续的首发经济。上海发展首发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河南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性的启示,河南应立足“文化独特性”,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以消费升级为杠杆,以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为主战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首发经济发展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河南文商旅体展融合的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能进一步挖掘河南的文化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在首发经济浪潮中,贡献独具特色的河南范式。

(作者分别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