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5日在深圳美术馆(北馆)开幕的“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展览,如今仍在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展、打卡。在明、暗两处展陈空间里,可以深入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创作经历。色彩鲜艳的熊、豹,躺平的猪,让年轻人见之莞尔,“事大事小一过就了”“我们终将上岸
在艺术展中,我们看什么?
是仅仅看画,还是透过一幅画,看到背后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故事?
陆鸿年、戴泽临摹的麦积山壁画。
文化艺术产生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无论历经怎样的时代变迁,仍能为人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共鸣。
7月25日在深圳美术馆(北馆)开幕的“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展览,如今仍在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展、打卡。在明、暗两处展陈空间里,可以深入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创作经历。色彩鲜艳的熊、豹,躺平的猪,让年轻人见之莞尔,“事大事小一过就了”“我们终将上岸”寥寥几个字,却能让青年群体同频共振。正如戴泽艺术基金管委会主任、艺术策展人戴孟所言:“我希望大家能真正喜欢这个展览,而不是抱着拜读的心情来观展。”
“明暗交织” 一展道尽戴泽创作人生
“对过去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顺乎自然,心平气和。”这是展览前言中截取的戴泽写过的一句话。作为徐悲鸿亲传弟子,戴泽深植于现实主义沃土,然而他的现实主义却并非凝固的教条,而是既承载着时代的洪流,又涌动着个体的隐秘波澜。这或许就是展览名的立意所在。
展览中展出的照片记录了徐悲鸿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教学活动。
“他在油画名家中,算是首位过百岁的人吧。”谈及戴泽,戴孟说,“他画了80年的画,于101岁去世,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集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画家。”不过在戴孟眼中,戴泽只是一个“可爱、话不多”的老先生。展览落地深圳,有戴孟的“私心”——希望深圳的年轻人能够透过这些作品,深入了解戴泽,“只有爱老先生,才能爱他的艺术。”
本次展览汇集戴泽80余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百余件珍贵作品,以“集体与个体的对话”为学术主线,通过“艺术之源”“历史之思”“目击之象”“自然之叹”“山海之魂”五个篇章,系统呈现其如何平衡时代使命与个人艺术追求。
“展览用传统的集体叙事与当代的个人叙事两种风格,采用一明一暗两种展陈进行呈现。”从严肃的“集体叙事”场景,过渡到活泼欢快的“个体叙事”,实际上也是戴泽从参与者到探索者角色的一个转变。在戴孟看来,在展览密集“轰炸”的当代,如何不让展览仅仅以“学术指导”的价值体现,而是引发大众共鸣,让大家能在轻松、愉悦氛围下接纳、喜欢,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平时忙于上学、上班,到了展厅后还要‘上课’,太累了。如果老先生的作品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温暖和慰藉,那么大家肯定是愿意来看展的。”
在“暗”展陈部分,以展现戴泽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为主,突出他对时代事件、社会风貌的记录与再诠释,以及在集体框架之外对艺术本体的持续追问。值得关注的是,在“1953最后一课”板块,展墙展示了戴泽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经过AI赋能后,实现了人物动态呈现,让观展市民能够感受历史画面所带来的瞬间冲击力。“我们还营造了切片灯的环境,让大家在观展时不被周围环境干扰,而是把目光投注于作品本身。”戴孟说。
此外展览中还首次展出1953年戴泽与陆鸿年到麦积山临摹的《睒子本生图》壁画。“现在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了,留存的这个版本就是目前唯一可参考的图像版本,十分珍贵。”
塑造IP 让艺术走进市民生活
如果说集体叙事是土壤,那么个体探索就是根须。戴泽的艺术生涯,恰似一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双城记”——一城装载着集体叙事的荣光与重量,一城孕育着个体探索的执着与追求。在戴泽这里,集体与个体从未真正割裂:那些为国家而作的画,因暗藏个人笔触而鲜活;那些为自我而作的画,因承载时代印记而深刻。
在“明”展陈部分,更多呈现出戴泽为自我而作的作品。“我们打造了两个IP,一个是熊,一个是豹子。”戴孟介绍道。
豹子雕塑。
公共空间内,熊、豹子、猪、狗等动物画作及装置随处可见。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两面小熊墙。这也是观展市民必打卡的机位之一。“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充气毛绒熊装置以及喷绘熊,大家都可以合影打卡,感受这只大熊的温暖和力量。”戴孟表示,在戴泽长达百年、坎坷却又幸福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少自述和回忆。展览截取了部分细腻文字,与作品配套展出,通过文字与精巧的设计,实现了与观展市民的互动,“我们常说文化要与观众产生互动。我认为互动就是要让大家读懂这张画,读懂背后这个人和他的故事,以及感受他所带来的温度。”
展览中的小熊装置墙。
看似要倒下的作品《福豹》的一旁配了段文字:青年人互相帮助,友爱是很自然的事,并不需要多少思考过程。请你帮我扶一下吧。戴孟解释:“福豹,福报,扶了豹子,就有福报。”
观众在《福豹》系列作品前拍照。
而在一张戴泽24岁的自画像旁,悬挂了一面镜子。通过这一面小小的镜子,观展人可以跟当年的青年艺术家同框合影。巧妙的是,拍摄时观展人身后的一行字将会清晰呈现,一同被定格在画面中:原来说我变了,现在又说我没变,究竟变没变?
而更吸引人的打卡点,是展览结束前的一行简单文字——“我们终将上岸”。“这里的文字都带有哲学思辨命题。老先生希望年轻人能做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戴孟表示,借此展览也想让大家明白,这么了不起的老先生,当年也是个“小师傅”,通过慢慢修行,历经“八十一难”才走过来,“只有真正的自己才能够闪现出光芒。”
此次展览,同步开售小部分衍生的IP文创产品,如小熊玩偶、名句冰箱贴、奇兽卡牌等,“我们来深圳,看到了年轻人对艺术的热爱与渴望,因此触发了一些灵感。”戴孟表示,团队花费长时间研究开发,设计了可供市民便携带回家的文创产品,可延长展览之外的“艺术对话”效应,“大家都将戴泽定义为人民艺术家,那艺术怎样才能与人民融为一体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焕活)IP去传播,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将艺术真正带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戴孟如是说。
据了解,“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深圳美术馆(北馆)3楼8/9/10/11号展厅免费观展。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