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三年|这些让漂亮家锦上添花的家居小物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0:42 1

摘要:咱普通人装修尽量绕着所谓“设计感”走就好了,因为许多“设计感”只具备拍照友好的功能,在经年累月的平凡生活中你会越看越突兀,而且视觉上存在感太强的话,还会潜意识里让居住者身在其中神经紧绷、其实很难真正放松。这样一来,家最本真的功能反而会被稀释掉了。

装修前,身边几个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朋友都私下给我贡献过相似的真知灼见,他们讲:

咱普通人装修尽量绕着所谓“设计感”走就好了,因为许多“设计感”只具备拍照友好的功能,在经年累月的平凡生活中你会越看越突兀,而且视觉上存在感太强的话,还会潜意识里让居住者身在其中神经紧绷、其实很难真正放松。这样一来,家最本真的功能反而会被稀释掉了。

现在回头看,我将这条视为室内装饰圭臬之一,它其实也侧面回答了眼下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一种发帖疑问——“能不能看看有活人感的家啊”。

这句诘问反映了在装修过程中我们都饱受社交媒体上网红照片影响的现实,但忽视了家居跟时尚不一样,脱离了自己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总在一些现成的套路里打转,怎么可能避免同质化、从而去创造出自己审美下的家呢?

我对此的经验是:轻装修重装饰,而且装饰的过程根本不必一步到位,岁月和使用感会给咱家包上漂亮浆的。

回想我装修时有十分明确且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小空间显大。围绕着这份初心,我跟装修队一起大刀阔斧把能拆的墙都打开、放弃装任何一扇门、并且让所有墙面四白落地,在足够极简干净的背景里将所谓“设计感”让位给家具和装饰。品位不品位的对我来说倒是其次,但既然这个家是我的,那么自己每天住得舒服、用着顺手、看着赏心悦目才是第一要义。

上篇分享了自己住下来特别推荐的家具,这篇就从日常装饰入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希望也能带给正在装修的朋友们亿点点启发。

第一说灯。

追过本人装修全程的朋友都知道,我家是做了无主灯的整屋灯光设计。不知道其他选择做无主灯设计的房主会不会跟我有同样的私心:喜欢的灯具太多了,选了无主灯设计,就可以把它们悄咪咪塞进家的各个角落,达成一种两全其美的满足。

之前读英国皇家宫殿历史学家Lucy Worsley写的书,她讲大概在13-14世纪间,客厅的出现才让大家伙儿终于有了一个能围坐在一起聊天社交的房间,室内装饰艺术就此应运而生。类似挂毯这样的各种纺织面料,会让室内看起来特别柔和亲切;而无论是灯芯草或是后来象征财富和奢侈的蜡烛创造出的摇曳火光,视觉上都会赋予观者更温馨的、家的观感。

在古典年代,有柔和光亮、可以生火取暖的地方就象征了整栋宅邸的核心。

Fontana Arte

Anglepoise

这样一看,在几百年后我自己装修时的2010年代,对于温馨的想象其实在潜意识里依旧延续有古典时代的思维和审美。

在我家客厅,沙发、单人扶手椅这些决定了空间风格走向的大件核心家具,都在权衡之后选定了纺织面料。因为我想要的家居环境,是从目光落在这些家具上那一刻起,便是温馨、简约和现代的,这三个词绝对有排名先后之分且不能更换。

整屋做灯光设计是出于我对科学和专业的尊重,但提前在固定点位为心爱的灯具留出位置,则是悄悄满足自己私心偏好的任性:比如入门处优雅的壁灯Fontana Arte、蛋壳餐灯Catellani&Smith、书桌台灯Anglepoise、书架上被当作装饰的还是Fontana Arte,等等。

Fontana Arte

买每一件时,都颇有些在审美和艺术上的喜好让我觉得非买不行。不过在这个房子运转三年后,所有灯具脱离了样板间、走入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后,我最推荐这两个品牌:

一是Catellani&Smith.

我第一眼相中意大利灯具品牌Catellani&Smith的蛋壳灯时完全不知道这个品牌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后来读到,创始人意大利设计师Enzo Catellani在开始做灯具设计时,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把它当成商品来出售,属于黄金时代做自己大于做商业的典型代表品牌之一了。

事实上意大利有许多知名的灯具制造商,这些品牌仗着沉淀几个世纪的优越审美来搞创作,有的作品自带复古感、有穿越时光而来的古典风貌;有的则展现出纯粹的艺术性和意式审美;还有的着眼于未来,作品皆充满极具实验性的先锋精神。

但Catellani&Smith给我的感觉皆不在此列,它最强调的,是灯具作品中的线条走向和体积感。设计师再利用这些瞩目的类似建筑的形状去创造出光的明暗对比关系,借由脱俗的材质和人手打造的痕迹拉满完成度,让灯具本身成为室内的一件艺术品。

所以我的看法是:对于咱们大众而言,你根本不需要专门为了买艺术品而买,很多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家具或家居之作在审美上早已久经时代考验,不仅兼具设计为功能所用,而且自身就代表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后来我知道,许多人喜欢Catellani&Smith,基本都是由PostKrisi和Lederam系列开始的。我买主体用玻璃纤维和金箔去打造的PostKrisi 49时,最早是从东方人的视角出发、被锯齿状的边缘吸引,感觉它象征着新生活破壳而出的一种美好愿景。

后来翻到亮灯的照片,内部的金箔非但不会让人感到大面积金通常会带来的俗气效果,反倒像一个倒扣的鸟巢,毛茸茸的纹理好温馨啊!

事实证明它的美一如图片般真实,但实用性却远超我想象。因为在室内设计阶段我把蛋壳灯用作白色餐桌上的餐灯,这样不但头脚的白色呼应、与金色搭配在一起明亮摩登外,这一盏餐灯又可以与从玄关到卧室门口的整条走廊灯带打配合,整个晚上开它俩就足够用了。

在这盏灯的见证下,我度过了一人做饭一人品尝的专注时光、在大雪天与妈妈窝一起装饰圣诞树、邀请朋友来家里喝小酒吃花生米探讨人生……窗外极端黑冷,我为Catellani&Smith搭配的暖光光源却让无论何时自己感受到的,都是脚牢牢踏在地上的温暖港湾之意义。

诚然,最严苛的艺术评论家也从不吝惜对Catellani&Smith作品的赞美,但回归到实际生活层面,我更要说它绝非徒有其表,是我家利用频率最高的一盏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你在精心挑选一盏Catellani&Smith时,务必要留意灯的直径需与餐桌、或整个空间合乎比例、协调。毕竟进口家具的退换流程极其复杂,弄不好一杆子又要等上一年半载也说不好。

二我推荐VENINI的玻璃制台灯。

我是一个审美老派的人,在我看来,意大利威尼斯的传奇品牌VENINI的玻璃制品就是一件顶万件、永远不会过时、隽永典雅的艺术品。

买这盏灯约莫是五六年前的故事了,当时忘了从哪儿先看到了模样好像水母的下图这台灯具,觉得它线条凝练又好打理、特别适合做床头灯。遂展开了对品牌的了解,并兜兜转转通过香港的代理商下单,两台美丽的玻璃台灯就这样漂洋过海辗转抵达我手。

其实去过威尼斯的朋友几乎都在当地买过漂亮的MURANO玻璃首饰或小装饰品,坐落在威尼斯北侧的穆拉诺小岛,靠岛上大大小小的玻璃制造商以手工打造出堪比艺术品的玻璃制品而闻名于世,是国际游客必打卡的一环。

玻璃作为制物材质历史悠久得多得多,但玻璃制品风靡起来的这股潮流与一战后崇尚实用主义、art deco又开始强力统治艺术界也不无关联。

VENINI在1921年时由威尼斯古董商人Giacomo Cappellin和米兰律师Paolo Venini共创。

出道即巅峰,创立伊始推出名作维洛内塞花瓶(Veronese),它线条圆润饱满,色泽如油画般古典周正,灵感正是源于意大利画家保罗·维洛内塞的油画《天使报喜》,至今已经整整风靡一百年了,是内行一望即知的VENINI代表作之一。

国内的朋友可以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一睹其风采,看着看着,你会突然反应过来许多“看着眼熟”山寨品牌山寨之出处是哪里了。

据说品牌最骄傲之一,是拥有能熔炼出125种颜色的玻璃熔炉,得到了这些我认为你很少会在法国品牌中见到的、饱和度更高、更端庄典雅、视觉冲击力也更强的颜色。

就像意大利珠宝的魅力往往在大颗粒彩宝而非小家碧玉一样,它带给观众那种直给的震撼和霸道,在行业里也是独树一帜、one of a kind式的存在。

最后这两是品牌举行晚宴时的装饰,一个个漂浮的水母灯太可爱了

不过说起来VENINI与Buccellati这样的珠宝品牌在我眼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共性:那就是它们在创作过程中都仰仗古老而卓越的手工艺,但成品也可以兼顾到了现代审美青睐的简练线条或雕塑感之类的。

不过坦率地说,正因为它们气质中那种从古代灯光昏暗的金匠铺子或玻璃熔炉工坊走出来的感觉实在太扑面而来了,所以很难被谁演绎得精彩到位,越精致/越新越不行。

尤其是Buccellati作品中那种仿若面料般的金属蕾丝和手镯上一刀刀镌刻出来的金工工艺,对缺乏古典气质的现代女性而言,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搭配灾难,往往你是你珠宝是珠宝,有堆砌、但并不搭嘎。

就非要是你拥有个古堡、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穿越时光而来的迷人老物件、人的神态也足够沉淀坦荡时,似乎才能与它相得益彰。所以我虽爱Buccellati,但绝不敢随便轻易往自己身上招呼。

好在VENINI只是摆件、可以独立于人只与空间共存,我依照自家温馨现代且浅色系的风格,选了Abat Jour和Colombina两盏小型台灯:

前者优雅简约,后者童话童趣。不但经由匠人以手工吹制,还采用了一种名为“Balloton”的、穆拉诺岛玻璃大师传承下来的古老工艺:

用金属模具在玻璃表面制作出纵横交错的立体菱形图案。这样亮灯时,你会欣赏到玻璃底座上犹如钻石般闪耀的折光,美感非凡。

所以,当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个作品早已被收藏于美国MoMA、英国V&A等等博物馆的意大利奢华玻璃品牌时,我会说它造型古典、典雅、自成一景,是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的博物馆级艺术品;

但与此同时近距离欣赏、使用时,却可以提供给观者丰富的细节以回味,且极为易于打理。我想自己会用后半生的时间去持有它。

有没有槽点?绝对是有的,毕竟万把块的东西了,咱开箱出来就这种远不如宜家的垃圾包装、真不怕碎的。能不能像样点哈?

再来说花瓶。

喜欢捣鼓家居的人谁又不是花瓶购买大户?小到宜家9.9rmb大到北欧千元档名牌、意大利万元级玻璃制品,桌面的、落地的,好看的花瓶每一年都在层出不穷地被推入消费市场,如今再随着经济下行越来越难出手。

我家各式各样的花瓶没有五十只也有三十只,但过了新鲜期后98%都长久地在储藏间蒙尘,甚至还有些压根儿就没拿出来用过。

所以对此我的心得是:花瓶其实没必要见一只爱一只买一只,特别是某类风格特别明确的单品,一旦你自己的喜好改变(十分常见),它就会被永久的闲置,非常不划算,有这个钱还不如勤于换鲜花呢。

我各种材质、风格的花瓶用下来,从日常观赏角度出发最推荐玻璃花瓶,在我家,这只某年春节前购于野兽派的葫芦形花瓶用起来最趁手大方,象征意又好,是我安置大花束的唯一选择。

除此之外,在使用频率上唯一可以与它匹敌的就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煦XU的这只名为「斗」的陶瓷花瓶,我用它装那些气势上不够恢弘的小型花束。

「斗」的心思其实并不在花,它美在故意留有手工痕迹的未完成感,即便不盛花,也可作为简约设计风格的家居摆件来展示;

但野兽派这只,作为装载鲜花的容器我给满分。其实挺难想象的,玻璃花瓶这种我们从小看到大、毫不起眼的寻常物件,我竟这两年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花瓶要用玻璃来做。

核心优势就两点:大气、好打理。

从视觉效果来看,玻璃花瓶可以完整展示一整束花插进水面的效果,与此同时自身的存在感降到最低。这有点像模特展示服装,你自身的风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丽的服装/花束在你的框架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

我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次我用这个花瓶时总会收获到更多有关品牌的询问的原因:它造型大气讨喜,任是你家什么风格,都可以与之和谐共处;一眼望到底的设计又让花束带有似乎刚被采摘装瓶、水灵灵的新鲜感,一股“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慨发自内心油然而生。

我用这个花瓶时,无论父母辈还是同龄、更年轻的朋友,来家里时无一不是由衷地赞不绝口,属于不分年龄、性别、审美喜好都能高度认可的家居单品。

而且从实用角度说,玻璃花瓶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出花茎腐烂和水的浑浊程度,便于你及时换水清理,避免蚊虫、细菌和异味的滋生。

这些小点都非常不起眼,在“审美”被过分高估的今天往往在挑单品时会被彻底忽略。但对于咱们没有管家佣人打理、过日子样样需要亲力亲为的普通人而言,这些细节就会与经年累月住下来房子是否可以依旧保有干净清爽的状态密不可分了。

所以如果你刚好处在为软装发力、看什么就想冲什么的阶段,我建议不妨在自己的审美范畴内多看看美丽的玻璃制花瓶,不但视觉上非常轻盈、清爽、通透、自动融合于各类风格,还帮你直接跳过未来断舍离的阶段,当下就把钞票填补到另外的刀刃儿上。

既然提到了花瓶,也说两句餐瓷吧。

十几年前刚开始对家居感兴趣时,特别喜欢搜罗小众或昂贵的餐瓷,彷佛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眼光高人一等、不流俗、好特别。

集齐ASTIER de VILLATTE也曾经是我的梦想之一

今天再回头看,倒也不会说否定自己的审美,像当时断断续续攒了很多法国手工陶瓷品牌ASTIER de VILLATTE的杯碟、意大利手作玻璃餐具品牌vetrofuso的流光溢彩、意大利复古陶瓷品牌V.B.C的巴洛克风格餐盘、还有德国手工陶艺坊Kühn Keramik像雕塑一般的手工陶瓷作品,歪歪扭扭的,确实在实用之余为居家生活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Vetrofuso流光溢彩

Kühn Keramik的陶艺歪歪扭扭,好像出自孩童之手

只不过它们都是精细脆弱的艺术品,我家却不是唐顿庄园。别说日常使用时的不小心了,很多时候包裹打开,它们已经是残缺的了。

所以几年下来,真正禁得住每日生活摔打、好用衬手且打碎也不会痛心太久的日常餐瓷,我会举双手双脚投票给北欧、比利时和西班牙品牌。这中间我最推荐DOIY、SERAX、Emile Henry、Marimekko和Zara Home.

别误会,咱自己家老祖宗的审美自然是断层级的雅致高级,从器物的线条、色泽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冠绝天下。

但因为我家的装饰风格更偏欧陆式的简约,所以顺其自然选了气质相近的欧洲品牌来做呼应,绝非媚外。眼下跟父母同住的这套房子我们也在计划重装中,到时候再里里外外给它弄成齐整地道的新中式风格,配上银发爱人的美味日常,一副真正岁月静好的图景徐徐展开啊。

说回来哈,其中DOIY和Marimekko好在明媚活泼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你在进餐时莫名就拥有了灿烂心情,这点对于易于焦虑的现代人而言非常重要。说到这我必须插入温馨提示两则:

1.生气不吃饭、吃饭不生气,伤胃伤得厉害;

2.虽然很难,但最好在吃饭时就专注吃饭,不看电视、不刷手机,否则很容易造成无意试进食,对肠胃消化没有好处。

年轻的西班牙品牌DOIY几年前以火烈鸟置物盘成为新晋网红,因为创始人耳濡目染生活在巴塞罗那这种松弛到家的极品躺平圣地,再揉合以自己去往世界各地旅行时的趣闻,设计出一系列既幽默、又兼具有轻松的文艺气质的家居物品,目的是让咱一睁眼看到这些器物就觉得生活还不是彻底完蛋。

作为日常浸淫在卷中卷国度中的一员,我对品牌中强调“缤纷色彩”的那部分产品倒不是特别能共鸣,私心更喜欢被冷落的、像小型建筑或雕塑似的杯碗瓢盆。

比如hestia剧场果盘,你说它灵感源自古罗马斗兽场也好、米拉之家也好,本来是线条或优雅凝重、或童趣十足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转变成餐桌上的器皿后丝毫不会觉得是一种硬拗或冒犯,简洁流畅的线条让它既具观赏性,又真的非常实用,小小一个在餐桌上就很点睛。

用它当道具拍摄自带古典建筑感

凑近看也绝不是那种旅游纪念品似的做工,足够扎实细腻,并且哪怕装上新鲜水果也毫不像电视里那种贵妇的家,而是透露出清新年轻的自然风格。

还有足足可以盛400ml水的同系列阿波罗雕塑杯,区区几十元,却可一杯三用:我先用它喝水,喝着喝着发现因为阿波罗脸部线条的确崎岖,你但凡喝清水之外的液体,死角刷起来就特别费劲;从而改用它种一些小型的台面植物,比这个系列真正的花瓶更好用。

你还大可以直接将它用作笔筒、置物杯,实话实说这个形象也自带了文具感,属于餐桌书房两相宜的设计。

甚至DOIY的瑜伽垫都可以成为日常居家训练的一景,巴塞罗那花砖、印第安风图案、塔罗牌涂鸦、摩洛哥的黑白风……不但设计纹路明媚、异域,而且功能上也并不鸡肋,软硬适中、防滑、质感紧凑舒适。

即使你不真的做瑜伽,就把它当作床侧的装饰,睡前拉伸或冥想,也是用起来趁手、铺开装饰性极强的家居小物,真正符合品牌之初衷。

Marimekko这个由一条印花连衣裙为起点的芬兰品牌,最为中国消费者所喜爱的,反倒是承载着招牌UNIKKO印花的马克杯、点心盘、盛菜碗。

爱好者们可能对其他领域的物欲极低,但每年只要看到不断推陈出新的UNIKKO印花餐瓷就无力抵抗,志在将各式各样限量版颜色和设计收入囊中,水滴穿石形成自己小小的收藏。

有关这个设计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不做过多展开、只分享一个小心得:

在我买过各种各样的北欧品牌马克杯中,Marimekko的餐瓷是最结实的,有次从操作台摔下来只是在木地板上打了两个滚儿,直接不碎,令我非常震惊。因为之前的使用经历别说高处坠落了,有时候仅仅转个身杯子碰到哪儿就原地去世了。

它的存在让我对北欧品牌的共性有了进一步确信:相较于诸如梅森的老派华贵或者adv的小众手工、鉴赏性更胜于功能性,我们买Marimekko不是为了放进玻璃柜里展示、保险箱中封存,只为等待某个特定场合和时刻才端出来示众讲解;就是为了真刀真枪把它融入每一日、每一餐当中,赏心悦目地将肚子喂饱、情绪抚平。

Emile Henry的颜色超正

比利时品牌SERAX和法国品牌Emile Henry则好在制作的纯色器皿非常漂亮,且容量惊人、非常实用。

特别是如果你烧菜色香味俱全,那么整套使用除了可以营造餐桌干净简洁的法式氛围感外,这些碗盘会将视觉中心完全汇聚在菜色之上,颜色造型俱正却毫不喧宾夺主。

SERAX这牌子也是蛮有意思的:它上世纪80年代创立于比利时,早期其实是以制作各式花器来打开家居领域市场的。让其名声大噪的,我认为是它比其他品牌更有先见之明,早早开创了“邀请活跃在艺术、时尚、设计等等领域的设计师或品牌共同开发新产品”这条路,算是最先吃到“联名”红利的品牌之一了。

比较出圈的是前两年与比利时本国先锋设计师Ann Demeulemeester合作的那套简洁的暗黑系餐具,其中竹叶青色的哑光材质茶杯是我的最爱,我觉得那代表了外国人对茶具的理解,形态中既有棱角、又有侠气。

但推荐它主要还是我感觉SERAX做联名不敷衍的,既兼具有合作双方的特色,品质又相当可靠。我自己几乎每天都会用SERAX与法国生活方式买手店Merci的合作款餐具,它们全部由工匠手制,碗碟底部未上釉、保留了陶器的原始质感;碗身上釉的部分则自带未经雕琢过的复古斑驳,就好像是在经年累月下才会出现的使用痕迹。

我每日用它、端详时常会想起曾看妹尾河童写,说以前讲究人买衣服,都会先在家里给它穿出点痕迹再穿出门,因为适度的凌乱刚好可以匹配我们日常所处的环境,让人自身比较舒服、不累。

我中意这样的餐瓷,跟喜欢亚麻有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生活很脆弱了,簇新的东西泛着贼光,并不好看、也不融入;亚麻也好、SERAX的餐具也好,都自带适度的原始和凌乱,让使用者穿/用起来最舒适不过了。

何况它的容量是真贼大啊,没有比它更适合盛鸡蛋茶的了。

正好是SERAX搭配ZaraHome使用

不过要说日常我最爱用的,那肯定还是ZaraHome出品的家居产品。不知道有人关注过ZaraHome的电子杂志不?

里面有一个板块叫做家居灵感,老天爷,它远在我知道&Premium、Apartmento、Casa BRUTUS等等家居杂志前,就是我的家居审美启蒙了,让我决心在都市水泥丛林中建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静谧舒适的慢节奏小天地。

所以我推荐正在为装修找灵感或将要进入到软装阶段的朋友先翻翻ZaraHome的家居灵感,据我所观察,很多半吊子设计师仗着信息差、会直接从上面扒图当成效果图发给客户,美是自然,但能不能实现就说不好了。所以咱自己看得足够多,不管买不买、找不找设计师,也一样可以慢工出细活、装出自己的风格。

因为ZaraHome小到一个红酒杯标签、大到条形藤编长凳这样的家具都能买得到,所以其实可以通过全部采用它的产品打造出一个完成度极高的家。

如第一期所分享,我自己在大件家具上有明确的喜好和品牌,所以日常用的盘子碗的、油罐儿桌布、茶壶茶巾这些采购得颇为勤快。

使用体验真的没话说,分离杯容量够大、亚麻桌布铺上一秒变海边度假餐桌气质、油罐自带过滤方便炸物后回收、零食小碟天然分区方便收纳果壳果皮…… 所有设计都是从实用功能出发,还在此之上叠加了让眼睛舒服的色调和简洁现代的设计。

如果你正计划为一日三餐购入一批好看又好用、整体风格统一的餐厨用品,我大力推荐可以将ZaraHome列为一站式购物的重点候选目的地。

另外,我虽绝对谈不上是红酒、茶的爱好者,但也想斗胆推荐以下这两个品牌的酒具和茶具:

一是国产品牌Duvino的葡萄酒杯。轻薄透亮,站在餐桌上姿态婀娜,有一种脆弱易碎的之美。不但我自己喜欢它的轻盈,朋友来我家喝酒没一个不要链接的。Riedel诚然是好啊,但Duvino红酒杯盛惠50元一支,五分之一的价格让酒喝起来都更适口了。

二是国产品牌隐山堂的茶具。自从老早前被茶友赠送过一整套后就爱上了喝茶的仪式感,隐山堂出品的器物外形古朴莹润、有未经雕琢的钝感;近看细节细腻饱满,握感舒适、不烫手,用着特别顺手,太喜欢啦!推荐给喜欢喝茶的朋友,请你们一定要试试~

欸,本还想推荐首饰收纳、地毯、厨具之类的呢,但囿于篇幅,下次继续。

上周因为出差,几乎整周我都在成都吃吃喝喝。虽然酒店超级舒适、本人睡出了今年最好的一觉;食物便宜又美味、我每顿疯狂打卡宛若留子回国一般,整个行程开心满意得不得了。但拖着行李打开家门的那一刻,由衷感到神经松弛、心肺归位,因为它我的每一次飞行都有了归家的牵绊,回来后更迸发出要加倍好好生活的决心。

眼下时代转换,气候异常、自然环境格外严峻、每个人的生活都似乎从一个高点幽幽下坠。时尚、奢侈品固然还是美好吸引,但生活行至如此,若身心遭遇寒冬,大概没什么抵得过窝在自家沙发、从厨房捧出一碗红枣醪糟鸡蛋汤圆的幸福。

诸位,人间烟火,珍惜眼前。

来源:芭珠表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