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后掀起普通话热,夜校爆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10:40 3

摘要: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者在当地打压中国文化,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导致台湾同胞中文能力普遍减弱,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爱国热情如潮水般席卷全岛。

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者在当地打压中国文化,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导致台湾同胞中文能力普遍减弱,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爱国热情如潮水般席卷全岛。

民众自觉回归中华文化,旗袍取代和服成为女性新装,中山装成为男性主流服饰。大家纷纷放弃被迫改取的日本名字。在台湾民众心中,学习普通话不仅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融入社会和谋生的必需,学习热潮高涨。台湾同胞主动向大陆来台人士求教,更通过电台普通话教学节目每日自我训练。台湾爱国人士林茂生博士光复时还不能说普通话,仅一年后已能用普通话公开演讲。岛内爱国人士林献堂在日据时期就坚持拒说日语,讲闽南语方言,光复后凭借收音机广播自学普通话,很快实现与他人用普通话自由交谈。

当时台湾有免费的普通话补习夜校,报名者众多,课堂场场爆满。学员年龄跨越巨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他们的职业包括普通职员、小商贩乃至人力车夫。开学日,课堂内人声鼎沸,新书翻动声、师生问候声、同窗招呼声交织,一旦开课则鸦雀无声,大家全神贯注。翻开课上所用教材,学员们无论老少,都对每个字的语义、发音一丝不苟地学习。一般的补习学校通常面临学员流失的问题,普通话补习夜校却极少有人中途退出,足见岛内民众的学习热情。不少师生因教学结下深厚情谊,普通话在无形中成为联结岛内人心的桥梁。

岛内报刊也见证了这股热潮。当时的《民主报》记者报道称,“北京话讲习所”“普通话研究所”的招牌遍布街头;书坊中除基础教材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典籍热卖。他描述道,黄昏街头的夜课声朗朗,收音机里的拼音广播不绝,各种店员的普通话水平都在普遍提升。即便未曾受过大陆教育的教师,亦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讲习班刻苦钻研、勤查字典。据当时的台湾广播电台台长称,普通话节目收听者日逾万人,配套教材销量达数万册。年近六旬的台大教授杜聪明在光复前不识普通话,坚持每日收听广播学习,终能流畅表达。社会风尚悄然转变,在公开场合讲日语者会遭“嘘”声制止。

光复初期这场席卷全岛的“普通话学习”运动及其点燃的“普通话热”,无疑为中华文化的回归与民族情感的弥合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石。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张克辉曾回忆光复之初的场景,他买了本自学普通话的小册子,在云雀欢鸣的山坡上高声朗读“你好吗?好久不见了”“谢谢,我很好”“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吗?”“是的,我也是中国人。”张克辉还回忆道,某天下午路过孔子庙,从里面传出激昂奋发、令人热血沸腾的歌声。循声而入,只见大成殿西侧房中,一群中学生正学唱《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天,我们放声高歌,民族自豪与骄傲在胸中激荡,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卫国疆场。尽管一些人当时不懂普通话发音,歌词还依赖罗马字拼音,校园内却人人传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瞬间击中曾失去祖国的台湾青年的心。“那雄壮旋律,唤起我们爱国主义的豪情。虽然初次学唱祖国之歌,歌声却如此激昂。同学们热血沸腾,对前途充满信心,法西斯的暴政再也吓不倒我们,我们在祖国的土地上昂首阔步。”张克辉说。(汪小平)

来源:环球时报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