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国竞争与新的无政府状态 | 国政学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10:57 3

摘要:作者:Yilmaz Serafettin,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研究;Sun Tong,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外交研究。

中美大国竞争与新的无政府状态

作者:Yilmaz Serafettin,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研究;Sun Tong,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外交研究。

来源:Yilmaz Serafettin, Sun Tong, “The China-US Great Power Rivalry and the New Anarchy”,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 No.4, 2023, pp.507-526.

文章概览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强调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对无政府状态性质的分析模型难以解释当下中美战略互动情势的变化,进而指出需要对现有模型进行方法论创新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中美大国竞争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作者通过介绍性尝试的初步研究认为,当务之急是修正现有施动者和结构分析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与预测,以为国际体系提供更清晰的理论图景。

文章具体论述

引言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与缺乏一种秩序原则有关,但无论是强调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者,抑或秉持以权力或制度驱动原则的结构主义者,都认为无政府状态至少是可以管理的。然而,过去十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组,使得既有研究对无政府状态的分析越发难以解释这对大国关系的走势,即日益转变为不信任的正面对抗。因此,国际关系学者必须根据中美战略互动的现实,从施动者和结构这两个维度重新评估当下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为此,本文旨在探究中美大国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是什么?这种情况允许我们展望什么样的国际关系?这种无政府状态的性质界定在方法论上有何意义?

施动者、结构与无政府状态

在广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施动者和结构何者为先的争论,即结果究竟是由共同构成社会的单个施动者的产物,还是作为独立于和外在于施动者的客观现实结构的产物。国际关系理论对无政府状态性质的长期争论,同样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指缺乏秩序原则,表现为施动者和结构作为原因或结果参与到无数对关系中的一种状态。无政府状态究竟是受施动者约束的最终结果,还是施动者一切行为的基石?这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聚焦于施动者的理论强调单元具备半自发且更高程度的能动性,而强调结构作用的理论则认为施动者的行为受到无法摆脱的外部环境影响。

然而,不论是现实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抑或建构主义者,即使他们对如何在无政府状态下确保生存与自助存在手段上的差异,但这三大范式共同具有一种乐观主义倾向,即无政府状态始终存在一个安全阀门,以恢复体系稳定性并确保走势的可预测性。在重新审视当前的中美大国关系时,现有分析模型的乐观态度是否仍然适用?事实上,中美间战略互动不断演变的性质表明了一种新型的无政府状态,需要提出新的分析路径以做出满意的解释。

中美战略互动中的新型无政府状态

二战结束以来,固有的施动者和结构机制使得全球政治经济或多或少地得以运转,这导致普遍乐观的理论模型被主流接受,这些理论将无政府状态视为可管理的。然而,当下中美战略互动的情势变化要求对新的全球政治、经济进程演变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在这里,作者通过阐明国际关系三大主义范式提出的分析模型所面临的挑战,以进一步引入新的分析模型。

第一,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均势的作用,均势的概念包括多种战略手段,即结盟、拉拢、对冲等,作为一种结构性工具,阻止了大国间爆发破坏性战争。第二,经济相互依赖及其衍生的制度机制是各种自由主义传统所倡导的另一种结构模型,强调贸易连通性及相互依存所实现的全球化。第三,建构主义者聚焦主体间交流可以构建更有利于和平的社会现实这一观点。

然而,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模型与施动者模型所制定的解释和预测机制可能无法应对新的挑战。首先,中美关系似乎无法构建可持续的均势抑或霸权稳定机制。一方面,由于中国无意建立排他性的政治军事势力范围,中美战略互动并未沿着明确界定的政治经济竞争轨道前进,因此某种平衡的长期可持续性并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中国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上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美国在全球军事和文化上的主导权,因此美国难以建立绝对霸权。综上,无论是均势抑或霸权稳定机制都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的无政府状态。

其次,近年来,有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经常无法成为中美两国解决争端的突破口,随着两国国内政治体制开始以更具争议性的视角来看待彼此,商业利益创造的互联似乎未能为尖锐的贸易争端带来解决方案,两国间对彼此意图的怀疑上升,国际机制对大国行为的结构性影响在中美间已然减弱。

再次,中美间为适应对方而进行类似的国家身份转变似乎越发遥不可及。中国的崛起并未带来真正的社会化,事实上中国引入了一系列新理念,这些理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设想的规范和价值并不完全相容。与此同时,中美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受阻,主体间交流要么遭到破坏,要么变得无关紧要。

因此,中美战略互动下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容易在既有框架下分析,需要从施动者和结构两个维度提出新的操作模型。

新的无政府状态和一些方法论思考

中美大国竞争态势下所诱发的结构和施动者变量变化,要求我们对无政府状态这一不断演变的历史常量提出新的认识。首先,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现实重新评估均势、霸权、制度抑或社会学习机制的效用。其次,需要引入新的工具来分析当下的大国关系,以客观评价新型无政府状态下更全面的多极化趋势。

在此需要注意,第一,中美间对国际体系的设想存在差异,美国寻求更深层次的军事和政治一体化,而中国则想象一种经济驱动型的国际体系。因此,中美大国间的互动可能随着竞争的加剧而更加突出地反映出双行为体博弈迭代的特征,这不仅对适用于非迭代博弈的博弈论模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可能预示着中美彼此对对方的意图怀疑将相比冷战中的美苏关系更大。因此,任何尝试预测中美互动态势走向的研究,留出更大的误差余地在方法论上将更为合理。

第二,需要考虑其他国家行为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问题,即这些国家的选择余地是否变得更为有限,他们作为中间地带将如何影响中美战略互动的走势变化。

结论

在本研究中,作者试图分析国际关系三大传统理论范式是否仍能合理解释当下的中美大国竞争。本文的初步研究表明,当下的情况与冷战后的无政府状态存在明显不同,以历史为依据的传统机制,诸如均势、霸权、相互依存、沟通交流等,都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政策指导。与经典方法所建议的相反,中美大国竞争并不乐观,因为似乎缺乏摆脱潜在破坏性无政府状态的退出机制。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确定是优先考虑施动者的自主行为,还是优先考虑塑造施动者行为的结构。不过,基于施动者和结构的综合分析似乎更为有力。

译者评述

本文更多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批判及对创新的呼吁,作者通过强调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这些理论图景在分析当下中美战略竞争走势时的局限性,以突出修正这些既有理论模型的必要性。作为初步研究的引子,作者对应综合施动者与结构双重视角开展理论与战略研究的观点,具备深刻的洞见性,放诸于中层理论维度同样适用。既有的中层理论研究多沿用双重自变量交互的视角,抑或强调结构自变量的效用,辅之以国内单元变量的调节,因变量多聚焦于单向的战略选择维度,而未反映出战略互动中的正负反馈效应与多轮博弈的实质,难免堕于片面。结合施动者与结构综合作用的启发,未尝不可构建出双方或多方互动的自变量交互模型,将施动者与结构因素纳入单一的特定自变量中,以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译者:谭皓宇,国政学人编译员,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校对 | 李源

审核 | 李源

排版 | 崔梓玥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