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珠:中国试管婴儿之母,不孕家庭的生命曙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8 11:01 2

摘要: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许多家庭深受无法生育的困扰,长期奋战在妇产科一线的张丽珠,就曾收到过六千余封患者的来信。

文 | 有邹小小 · 主播 | 一凡

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许多家庭深受无法生育的困扰,长期奋战在妇产科一线的张丽珠,就曾收到过六千余封患者的来信。

这些信件中,患者们倾诉着对家庭新生命到来的深切渴望,也诉说着不孕不育带来的无尽痛苦。

正当张丽珠为此感到焦虑和束手无策时,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僵局,为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当时想要在国内突破试管婴儿技术,张丽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当时我国的试管婴儿技术还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缺少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人们对试管婴儿技术的怀疑。

那么,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张丽珠是如何排除万难,为我国试管婴儿事业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为众多家庭带去了孩子的欢声笑语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的传奇人生。

名门之后,心怀家国

张丽珠家中有四姐妹,亲戚朋友曾问其父亲张耀曾,家中没有男孩,张家如何延续?

张耀曾却坚定地回答:

“好女孩胜过不肖子,生儿生女都要报效国家。”

张耀曾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是因为他不仅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更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中华法制建设的先驱。

他帮助孙中山先生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时还参加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张家四姐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与培养,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了专家。

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她深受父亲“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报效国家”的影响,决定“航空救国”,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可没想到不久后,南京失守,学校外迁,张丽珠不得已放弃了自己造飞机,开飞机,为祖国效力的梦想。

于是,她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物理系借读半年后,就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学医,从此医学就成为了她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在那个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年代,张丽珠的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们,要“恳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张丽珠的一生,让她明白无论男女,在哪个职业,都应立志报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路漫漫,试管先驱

张丽珠的医学之路仿佛是冥冥中注定。

起初,她怀揣着对蓝天的向往,投身于航空工程的学习。

然而,命运的转折让她最终选择了医学这条道路。

出国深造的经历为张丽珠的医学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1950年10月,张丽珠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

就在大家都以为张丽珠将会定居于英国时,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那就是:辞掉工作,重返祖国。

回国后,张丽珠投身于妇产科领域,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尊敬与爱戴。

她深扎一线之后发现,许多家庭深受不孕不育的困扰,如何为不孕患者排忧解难,成为了她的一块心病。

就在这时,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为我国不孕患者打开了希望之窗。

当时,年近七十的她,勇敢地踏入了这一未知的科研领域。

然而,试管婴儿技术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那就是要取卵。

由于地区差异,我国北方的输卵管不通病症大多都是由于结核引起的,用腹腔镜很难看到卵巢表面,医生只能用手摸出卵泡,然后才能够穿刺取卵,所以张丽珠她们采取了开腹取卵的办法。

在当时设备简陋、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历经了许多艰辛:

没有合适的容器,盛卵泡液的试管就放在保温杯里;

没有培养液,就自己配制;

仅有的几根穿刺针,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店去磨尖,直到针头上的螺纹被磨光,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即使是用这样的针取卵,也从未有过一例感染或出血。

后来,为了实验的更好进行,研究小组争取到了两间空房,一间作为实验室,另外一间作为取卵兼移植室。

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实验条件下,张丽珠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尝试,终于在1988年迎来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

当医生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健康的小天使送到产妇郑桂珍身边时,所有人都为之欢呼。

夫妇俩为女儿取名“萌珠”。

萌有着萌芽、开始的寓意,因为她是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也是郑桂珍家中的第一个孩子;

珠则是为了感谢赋予女儿生命的张丽珠教授。

在那个技术条件匮乏、舆论压力巨大的年代,张丽珠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空白,更为无数不孕家庭带去了生命的曙光。

张丽珠因此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她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医学史册。

仁心仁术,泽被苍生

上世纪80年代,在张丽珠从事试管婴儿技术探索的时候,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舆论:中国人口这样多,为什么还要搞“试管婴儿”?

计划生育政策明文规定要少生、优生,那么搞试管婴儿不是跟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吗?

面对这些质疑,张丽珠一开始也拿不准主意,怀疑自己的做法到底对还是不对。

但她一想到那一双双渴望成为父亲、母亲的眼睛,她就知道自己不能放弃。

不孕症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疾病无情,剥夺了他们成为父亲、母亲的权利,而试管婴儿技术则是他们新的希望。

于是,她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政策,发现很多人都忽略的一条内容,那就是“帮助不孕的病人怀孕”。

看到这一条,张丽珠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试管婴儿这一未知的科研领域,从理论到实践这条路,她走了四年。

在所有的成就中,最让张丽珠开心的还是看到试管宝宝们的健康成长。

当三胞胎试管姐妹在台上演唱《茉莉花》,张丽珠手持手杖,站在台下默默地看着她们的表演时,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欢喜与满足。

更为感人的是,张丽珠与丈夫唐有祺先生,以两人的名义设立了“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

这一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对张丽珠学术成就的肯定与传承,更是对她高尚医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与激励。

它将激励更多年轻学者在医学领域勇攀高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丽珠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史上,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探索未知、造福人类的不朽丰碑。

正如她的父亲曾勉励她的那样:

“恳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

张丽珠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来源:有书共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