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沿着周吴祖宗的足迹,找寻曾经的故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8 11:58 2

摘要: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当七月的风吹过,到八月,海浪依旧轻拍着沙滩,讲述着不变的故事;啤酒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与海风交织成独特的味道……此时此刻,我花836元钱买了一张火车票,从青岛北站始发,乘坐早晨7时44分的G2259次开往宁夏银川站的列车,途经多个站点,16

文图丨吴刚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当七月的风吹过,到八月,海浪依旧轻拍着沙滩,讲述着不变的故事;啤酒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与海风交织成独特的味道……此时此刻,我花836元钱买了一张火车票,从青岛北站始发,乘坐早晨7时44分的G2259次开往宁夏银川站的列车,途经多个站点,16:28分中途在庆阳站下车。全程用了大约11小时。

庆城,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是个县级市,县城三面环山,两水绕城,形如“飞凤”,所以又叫凤城。

庆城,古称陇西,远古时代是戎狄之所,我们周吴共同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古中华农耕文明。

我此行到庆阳,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自己的身世,弄清楚自己的祖源,找寻祖宗的踪迹。周祖陵位于庆城县东山,因为山顶有一座墓冢——周吴共同先祖不窋陵而得名。

不窋的家族世系为:黄帝(华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三皇:皇帝、唐尧、虞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少昊—蟜极—帝喾(音同库)—弃(史称后稷,周王族始祖)—不窋(音同竹)—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周王季(也称季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从世系表可以看出,不窋,是周始祖后稷的曾孙,黄帝之孙,周文王的十一代祖先。

不窋,先周部族首领,承袭祖业,任夏朝农官,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农村部部长。

树有根,水有源。我作为不窋第一百三十世孙,想了解自己的身世,弄清楚自己的祖源,这是人之本能,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庆阳站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我在此下站后,在甘肃工作的战友自驾,耗时约1小时40分钟,把我送到距离周祖陵只需15分钟左右车程的一家名叫庆城恒森·公园里大酒店住宿。次日我整装待发,开始参拜周祖陵。

在未到周祖陵之前,我关在家里的书房,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做足了参拜功课。我读《史记》,品《春秋》,赏《秋怀》,阅《吴氏宗谱》等书籍,在穿越时空中,寻找周吴共同祖宗的踪迹,探寻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奇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姓氏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姓和吴姓作为中国的大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周姓和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被认为是上古时期一个小国的部落首领,也有说法称少典是伏羲之子。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她与少典感情融洽,有一天在姬水游玩时,因感应上天而怀孕,生下了黄帝。

《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明黄帝和炎帝是同母所生的兄弟。

追根溯源,周姓和吴姓都起源于黄帝。周姓的核心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子玄嚣一脉传承下来的姬姓。吴姓的起源之一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因避让王位,南奔荆蛮,建立了勾吴国,其后人以国为氏,称吴氏。

周朝是姬姓王朝,历经西周和东周

西周:周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这一时期的周朝被称为西周。西周从周武王打败商朝正式算起,之后他在西安附近建了一个首都,叫作镐京。西周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

东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其子周平王在申侯及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拥戴下立为“王”。周平王继位后,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史称“平王东迁”。洛邑在镐京东部,故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则是一个寻求统一的“兼并”过程。

周朝历经西周和东周,共790年。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开启了东周时期。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周朝正式结束。

周朝的兴衰对吴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武王灭商后,封泰伯的三世孙周章为吴国诸侯,吴国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吴国在历史上的发展,与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吴姓的发展也与周朝的历史紧密交织。

根据道统论的观点,周吴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一个传承发展的道统。周文化道统为: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王—武王—周公。

吴文化道统为: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太伯—仲雍。从传承脉络看,周吴文化同根同源,吴文化是从周文化发展而来的。

周姓和吴姓都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周姓以周公旦、周文王等为代表,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吴姓则以泰伯、季札等为代表,泰伯的“三让天下”和季札的“三让王位”等事迹,体现了吴姓的高尚品德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周姓和吴姓的家族传承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弘扬。

周吴共同祖先的历史故事也激励着后人要像祖先一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周人的始祖叫后稷。后稷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子,何为有邰氏,是部族名。邰是其居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据说是炎帝之后,故姓姜。名叫姜嫄。姜嫄是帝喾的正妃。帝喾和姜嫄的儿子姓姬,名叫弃,也就是后稷,如果往上追溯,弃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五帝之首、人文初祖、华夏共主,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叫轩辕。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为黄,故号黄帝。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他能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玄嚣:又名少昊,号金天氏,是黄帝的长子。他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范围。玄嚣重视农业生产,推广新的农具和技术,使部落联盟的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他还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蟜极:是黄帝之孙、玄嚣之子,帝喾的父亲。他继承了先辈的治理经验,对部落进行有效管理,使部落在稳定中发展。蟜极注重文化传承,将黄帝和玄嚣时期的礼仪、制度、技艺等文化内容传承给下一代,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帝喾:黄帝的曾孙,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存世于公元前2480~前2345,名姬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是黄帝(姬轩辕)的曾孙,少昊之孙,蟜极之长子。前承炎黄,后迄尧舜,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后稷是黄帝的裔孙,是帝喾的儿子,是黄帝的第四世孙。他从小喜欢种树和耕种,长大后成为农师,教民稼穑,被封于邰,号曰后稷,是周族的始祖。被舜帝任命为掌管种植黍稷的农官,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农业部部长,封为侯国。《诗经·大雅·生民》就是歌唱后稷的功绩,被后人奉为农神。后稷去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任夏朝的农官。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意思是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不窋在位晚年,夏后氏的统治衰落,不再重视农官,不窋因此失去了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

《左传·文公二年》中提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从侧面表明不窋是周人的重要先祖。

李梦阳的诗《秋怀》:“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所表达的意思是庆阳是周族先王之地,在庆阳城的东山之巅,有一座不窋的陵墓。

不窋在任夏朝农官时,其历史功绩体现在多个方面:

带领族人迁徙与定居:不窋在夏朝末年,因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他失官后率部族奔戎狄之间,即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他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为周族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的基地,使周族在动荡的局势中有了立足之地。

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不窋继承了先祖后稷的农耕传统,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鹅,植树种花,将后稷所开创的农耕文化不仅忠实地继承了下来,而且向处于游牧生产的边远地带推广,使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耕生产更加广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传播道德与教化民风:不窋积极地传播了勤奋、敦笃、忠信等美德,教化了当地民风,使华夏美德到处生根开花结果,为周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基础。

制定规章制度:不窋认真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保障了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族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有序地发展,为后来周族的壮大和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促进民族融合:不窋与当地居民积极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周民族,使周族在与戎狄等周边民族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周族后来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民族基础和人力资源。

不窋后面的继承人是鞠。鞠是不窋之子,不窋去世后,鞠继位成为周部族的首领。鞠继承父业,既不忘祖业教民稼穑,又发挥当地民俗和自然环境的长处发展畜牧业,使当地的农牧业相互促进,都有了发展。他亲自牧羊,让本族人的牧业得到了发展,使周族人与当地游牧民族进一步融合起来。鞠有养育、抚养之意,当地人民称他曰“鞠”。他开始制造陶器,利用废弃的陶窑住人,使人们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提倡“陶复陶穴”,将陶窑建筑发扬光大,使当地人民开始改变了游牧生活,过上了安居生活。

周先祖在今庆城县经历了不窋、鞠、公刘三世,力量再次壮大,就出现了公刘迁豳。公刘在戎狄之间通过复兴农业生产,使周部落不断扩大,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史记·周本纪》记载道: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所以《诗经·大雅》有《公刘》篇。

鞠后面的继承人就是公刘,公刘是上古时期彬州的历史人物。姓姬,名刘,“公”为尊称。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先祖,鞠的儿子,姬刘在泾河中游的豳谷一带建造了部落联盟——豳邑,是古代豳部落的杰出首领、豳邑的建立者、古豳国的奠基人。

彬州是陕西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咸阳市代管。豳邑,现今叫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辖境的北端,地处关中平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南限。古豳国位于今陕西省彬州市、旬邑县一带。

公刘秉承先祖之志,致力于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宣扬,“治其田畴,食其仓廪”,功德和影响仅次于其先祖后稷。可以说,他上承原始农耕文化之余绪,下启传统农耕文化之先河。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刘对周吴文化主要贡献为:一是领导周人创建了部落国家;二是率族部落迁往豳地,开辟了周吴文化发展的新天地。

根据《国语·周语》“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的记载,周朝的兴起,自他们的始祖后稷(弃)开始算起,一共经过了姬周家族15代人的努力。

《史记·周本纪》给出了一个详细的世系表,截止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在前面拼搏的祖宗有这些人:始祖弃(又以农官后稷为称)、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刚好15代人。每一代人之间都是父子关系。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7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自公刘至古公亶父,共十世居豳。因为戎狄攻之,不得已而迁徙,度漆、沮,逾梁山,过麟游,至岐山。

据上,周先祖三迁,经杜林邑(今麟游招贤),越梁山(今麟游之页岭,一直延伸至乾县),沿麟游漆水之滨南下,乃定居周原。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古公亶父葬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北侧约400米的田野里,被当地人称为“周太王陵”。

周太王陵为圆锥形,高8米,周长120米。陵前竖立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亲书的“周太王陵”四字的清石石碑,石碑和碑楼为乾隆43年岐山县令平叔增所亲立。

古公亶父是周族有记录的第13代首领。司马迁在所撰的《史记·周本纪》写下溢美之词:“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亶父不仅是周部落的杰出首领,更是中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作为杰出首领,他重视民生,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带领周部落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使周原地区成为肥沃的农业产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部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以身作则,凝聚人心,与百姓同甘共苦,亲自参与农事活动,关心百姓疾苦,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使周部落内部团结一心,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他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才,为周部落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他鼓励年轻人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使周部落在文化、军事等方面逐渐强大起来;

作为政治家,他深知商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周部落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摆脱商朝的控制。他顺应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毅然带领周部落迁徙到周原地区,为周部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他制定制定了许多有利于部落发展的政策,促进部落发展。如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军队,加强部落的军事力量;制定法律,规范部落成员的行为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周部落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善于用人,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如太王季历、周文王等,使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周部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团结了周边的部落,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周部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处于有利地位。

作为战略家,他为部落发展创造条件,带领周部落迁徙到周原地区。周原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为周部落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周原地区远离商朝的统治中心,使周部落能够摆脱商朝的控制,独立发展。这一迁徙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重视军事建设,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制定完善了军事制度。在与周边部落的战争中,他善于运用军事战略战术,使周部落取得了多次胜利,扩大了周部落的势力范围,增强了周部落的军事实力;

他有外交战略,善于争取有利环境。他在外交方面表现出色,与周边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使周部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他还积极与商朝的诸侯国交往,争取他们的支持,为周部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的第17世孙,是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是公刘的九代孙。公叔祖类死后,儿子古公亶父继立。公叔祖类在家族谱系中位于古公亶父之上,是古公亶父的父亲。这些祖先构成了古公亶父家族的世系,也是周吴两姓的共同祖先。

周吴共同祖先从轩辕黄帝开始,经过后稷、公刘、公叔祖类,直到古公亶父,这一系列的人物构成了周王朝的奠基人的家族背景,也是周吴两姓的世系。

参拜周祖陵,战友陪着我首先从风城过大桥,到达周祖陵山下。我们将车停在山脚下的车场,开始步行上山。

上山后,我们经过茂密的林带和公路直达周祖文化区。该区域包括周祖大殿、碑亭、八卦亭等重要文化遗址。

进入周祖文化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祖大殿,大殿内设有周先祖不窋、儿子鞠陶、孙子公刘三尊雕塑神像。

穿过肇周圣祖牌坊,这个牌坊正面题有“肇周圣祖”四个大字,背面则是“钟灵毓秀”。

继续前行,我们遇到了三十八王庙,这座庙宇内供奉着从文王姬昌到赧王姬延的三十八尊塑像和画像。

在山顶上还有一个览风亭,这里是观赏周围风景的绝佳地点。

在穿越时空寻找周吴共同祖宗的过程中,我们不禁对祖先们充满了敬仰与感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要铭记祖先的恩情,传承他们的精神,让家族的血脉永远延续下去。

家族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在这次穿越时空寻找周吴共同祖宗的过程中,我们在明白家族传承的意义、了解了家族的历史的同时,也深刻地思考了家族与个人的关系。家族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我们每个人都是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命运与家族紧密相连。我们要以家族为荣,为家族争光,同时也要在家族的庇护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相信,在周吴共同祖宗的庇佑下,周吴家族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团结一心,携手共进,一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家族的未来努力奋斗;让我们一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家族的精神,让周吴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家族的旗帜高高飘扬。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