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大人」越来越常见了。在小红书上,「大人也要玩玩具」这个话题已有超过 165 亿次浏览。地铁站、商场、通勤电梯里,你可能见过许多人背包上挂着毛茸茸的小怪物: Labubu,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盲盒角色。许多年轻人称它为「我花几百块买的快乐」。
我的朋友 S 最近在美国环球影城旅游,发现那些抱着巨型毛绒玩偶、抢着买角色周边的人,几乎都是「大人」。
「感觉我也只是个外壳是大人的小孩而已。」她说。
这样的「大人」越来越常见了。在小红书上,「大人也要玩玩具」这个话题已有超过 165 亿次浏览。地铁站、商场、通勤电梯里,你可能见过许多人背包上挂着毛茸茸的小怪物: Labubu,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盲盒角色。许多年轻人称它为「我花几百块买的快乐」。
不只是 Labubu,迪士尼、三丽鸥、jellycat、扭蛋、乐高…… 越来越多「本该属于小孩」的商品和审美,正在被成年人心甘情愿地消费和收藏。根据行业报告,过去五年中,成年消费者在玩具市场的占比持续攀升。
这种现象背后,映射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成人儿童化(Kidulting)[1]。这个词指越来越多成年人主动回归「为孩子设计的活动」,以此连接内在的小孩,缓解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治愈与松弛。
为什么成人儿童化的趋势正在加重?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成年」这件事了。
01
Kidulting,
成年人退行的温和版本
「Kidult」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950 年代,指的是那些依然收看儿童节目的大人。但直到过去十年,它才真正成为一种被理解、被讨论的文化现象,人们自称「宝宝」、看动画片、说「尊嘟假嘟」......很明显,人们越来越厌倦过一种成熟稳重的大人生活了。
Kidluting 并不等于幼稚,也不是像彼得潘一样拒绝长大,而是成年人有意识地通过童年活动进行自我疗愈,在复杂的世界中长大后生存。
作家兼艺术家 Christopher Noxon 在近 20 年前也发明了一个类似的词——Rejuvenile,来指那些试图通过用他们最喜欢的童年事物重新获得纯真的成年人[2]。
比如 jellycat 这样柔软可爱的毛绒玩具,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为「年轻人的精神奶嘴」,人们把它带上地铁、出差,甚至放在办公桌上,充当了缓冲焦虑的「情感锚点」。
数据显示,60% 的 Z 世代认为「玩具比社交更解压」。
我们在童年时会在某些人那里获得安慰与安全感,有时也会把这种依恋投射到物品上,比如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或毯子。这类重要物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它们帮助我们从对照护者的依赖,过渡到逐渐建立起独立的自我。
「那只软塌塌的娃娃,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但它让我今晚不至于崩溃。」
人类总会在不被理解的世界里,为自己制造一个能理解自己的对象。玩偶不会对你失望,也不会反驳你,只会静静陪着,提醒你曾被爱护过。我们享受手办、毛绒、童年IP时,背后都是在给自己进行一次小的情感抚摸,渴望一个能被照顾、软下来的空间。
正如泡泡马特的创始人王宁说的,「当你莫名其妙的孤独,或者莫名其妙的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满足感时,你会发现需要一些短暂的、不管快乐也好,更多的一些满足感也好,或者一些玩具的东西让你开心。这就跟小朋友一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回到一个原点,就是回到一个小朋友的状态。」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对童年状态的回归,是一场常见的防御方式,被称为 「退行」(Regression)。当个体面临过大压力或情绪波动时,可能会下意识地回到那个更安全、熟悉的心理阶段,以缓解当下的不适。
当人无法在成年身份中获得足够的控制感与支持感,回到一个更熟悉、更确定、更宽容的童年状态,反而成为一种必要的心理调节。
退行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逃避,它是人在面对无力时的一种「主动缓冲」策略。我们不需要为「像个小孩」感到羞耻,这是成年人心理退行表现的一种温和版本。
《 重启人生 》
02
世界越来越不安全,怀旧让人有安全感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Kidulting 兴起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怀旧情绪可以缓解我们的不安。
根据盖洛普公司(Gallup)从 2006 年起追踪记录的全球情绪健康指数显示,2021 年全球的悲伤和孤独达到了创纪录的高点,41% 的人表示自己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居家的空闲时间中,人们发觉做自己曾经熟悉的童年娱乐活可以帮助短暂地忘却现实生活,疗愈自己[3]。
2023年 Global Web Index 的研究发现, 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怀旧类型的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在不确定的成人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4]。
怀旧是一种通过重温过去愉快经历而唤起的情感体验,被现代心理学定义为一种自我意识性情绪。在过去,这种情绪常被视为消极的,甚至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停留在过去,但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改变了这一观点。
一项 2021 年的研究发现,怀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社交化的情绪,它能够增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5]。 2016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发现,怀旧有助于个体建立自我连续性,即通过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延续感[6]。
这几年,一种名为「梦核」的怀旧亚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流行。「你醒啦,现在是 2006 年,一个普通的一天......」伴随着低分辨率的千禧旧照片和复古音乐旋律,梦核就像一套通往「安全回忆区」的快捷入口,它的似曾相识能替代语言直接安抚神经系统。
那些模糊而温馨的图片,和旧时的同学录、星星折纸、香芋味奶茶一样,能令我们重温生命中感到安全的时光,而这种感觉在成年生活中常常是缺乏的。
许多人正在面临一种存在性焦虑。海德格尔提出过 unheimlich(陌生、不安感)的概念: 「当世界本该是熟悉的,却突然变得陌生,我们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存在焦虑。」
有研究指出,频繁经历负面事件的成年人,更容易产生怀旧情绪,怀旧有助于纾解负面情绪[7]。当你在像孩子一样玩乐高或是看《蜡笔小新》时,Kidulting 所带来的自我照护已经发生。
图源:网络
03
Z世代正经历一种「扩展式青春」
1. 既不是孩子,也不是成年人
Kidulting 的流行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密切相关。社会学家阎云翔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Z世代正经历一种「扩展式青春」,这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内在性转向」:
今天的年轻个体将关注重心从外部社交转向内部精神世界,将「自我探索」视为人生的核心实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和谐。年轻人主动地拒绝长大,出现了成年期的延迟现象[8]。
随着经济下行周期的低迷、阶层流动渠道的收窄,成为「大人」不再是年轻人理想化的目标,在优绩主义、消费文化与结果导向等合力之下,社会充斥着「内卷」「上岸热」「社会时钟」等焦虑性的关键词, 成年生活变得愈发令人窒息,「大人」变成了一个充满压力的身份。
买房、成家等传统的成年标志,相比父辈变得难以企及,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全职儿女或 GAP year等方式,主动规避并延迟承担所谓的「成年人责任」。
但这也导致他们卡在一种过渡期,觉得自己既不是孩子,也不是成年人。
《 9界限 》
2. 对「被催熟」焦虑的回应
卡在「长大」与「还没准备好」之间的他们,也逐渐发展出一种文化回应:对「被催熟」的反抗。
「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很催熟的社会,很多人其实没有来得及长大。」知名辩手席瑞曾在综艺说道。
我们被社会期待「成熟」,要早早「懂事」,好学生之后就是成为「合格的大人」,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中间的过渡期同样需要心理上的调适与支持。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种状态被称为 「角色困扰」(Role Strain),指的是当一个人被赋予某种社会角色(如「成年人」),却缺乏履行该角色所需的资源或支持时,就会感受到深深的内耗与不配位。这种压力让许多年轻人在面对成年责任时感到焦虑与抵触。
Kidulting 正是对这种焦虑的回应。
「对小孩子来说太幼稚,对 28 岁的我来说刚刚好。」通过主动反叛,年轻人拒绝成为传统意义上「疲惫、枯燥」的成年人,选择通过卡通服饰、IP 玩具、童趣装扮等「保持童真」的方式, 让「幼稚」成为了一种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生活方式。
Labubu 的爆火,归因于其「够怪」这一特质。不再想当正经严肃的大人,大家都喜欢 Labubu「爱谁谁」的表情。这种现象可归结于心理学中的「情绪投射」:人们常将未满足的欲望以及难以解决的焦虑和冲突压抑至潜意识中。
图源:小红书
04
一场沉浸式cosplay成人的松弛力
有人说,成年之后就是在玩一场沉浸式 cosplay,扮演的角色叫「大人」。
早在 100 年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提出「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孩子的状态,并不会随着长大而消失,而短暂停留的「内心低龄状态」,也可能是一种创伤调节机制。
临床心理学中的 「正向退行(Adaptive Regression)」认为:人适度地回归到儿童阶段的情感表达、幻想体验、游戏状态,是对抗压力、恢复能量的一种健康机制。
毛绒玩偶,是我们疲惫生活里的「治愈伙伴」;童年剧集,让我们回忆未被打击信念的自己;装扮游戏,让我们尽情享受无用的乐趣。
与其说我们在拒绝成长,不如说,成年的定义也发生了社会性的变化。
Seth J. Gillihan 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第一视角中,这个世界也许与你还小时没有什么区别,并且日常生活也没有发生如童年想象中那么大的变化。那些成年的标志性事件——结婚、买房、全职工作,对于成人身份认同可能并没有必要意义,它们只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与成年的感觉无关。
事实上,「成年」这件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许不必一直等待那个神奇地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那你的感受就是成为成年人的感受。这也包括了所有的困惑、不安与快乐。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我们曾仰视的成年人也都是会犯错的大人,和你一样。
成为大人,并不是不再幼稚,而是有能力照顾那个偶尔还想撒娇的小孩。
与「长不大」的自己温和相处,可能是更健康的成长方式。这是一种大人的松弛力。
《 倒数第二次恋爱 》
作者 Kira
责编 罗文
封面 《非常律师禹英禑》
你还保留哪些儿童时期的爱好和的行为
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 参考文献
1、Homan J. Halloween is for Kids. “Kidults” too.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2, 2023.
2、Abcarian R. Column: Don't grow all the way up, it's a trap!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25, 2023.
3、The pandemic has changed the shape of global happiness. The Economist, March 20, 2021.
4、GlobalWebIndex. Zeitgeist: How Nostalgia Is Helping People Feel Better in Uncertain Times. January 2023.
5 、Juhl J,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et al. Nostalgia promotes help seeking by fostering social connectedness. Emotion2021; 21:631–643.
6、Sedikides C, Wildschut T, Cheung WY, et al. Nostalgia fosters self-continuity: uncovering the mechanism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consequence (eudaimonic well-being). Emotion2016; 16:524–539.
7、Wang, Y.,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Yang, Y., & Cai, H*. (2023). Distress Prospectively Predicts Higher Nostalgia, and Nostalgia Prospectively Predicts Lower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阎云翔:《Z 世代的扩展青春-社会时钟之外的身份与生活想象》,《再造青年:人类学社会学论集》,2025年4月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