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 重点放到农村去”那些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8:42 1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地、市医院和县级医院不断下派医生到公社、大队驻队。我们杨庄大队就有几名,一名是县医院的著名中医孙振立医生,一名是姓郭的年龄比较大的眼科医生,还有一名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地、市医院和县级医院不断下派医生到公社、大队驻队。我们杨庄大队就有几名,一名是县医院的著名中医孙振立医生,一名是姓郭的年龄比较大的眼科医生,还有一名是两腿有点瘸的李医生。他们在我们大队住了好长时间。这期间,生活上,要被派到社员家吃饭,自己掏粮票和生活费。住队医生热心为社员看病。母亲眼睛不好,就请眼科医生看过。他态度和气,看病非常认真。

大队卫生室都有“赤脚医生”。他们没有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只是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为社员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每个生产队还培养一名卫生员。公社对这些“赤脚医生”和卫生员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培训。大姐还被生产队派去参加过培训。她说讲了好多知识,抄笔记抄不过来。我看到过发给她的《耳针疗法穴位图》和《人体全身穴位图》,很感兴趣。在学校的学生中,也培养一名卫生员。四年级的郭松玲就被确定为卫生员,还给她发了一本《医疗卫生知识手册》,当时我上五年级,还向她借出来看过。

那时候,疾病的防治工作做的很扎实,根据不同季节和流行病传播特点,上边都会安排生产队熬中草药汤让社员免费饮用,说是“凉茶”,用来预防疾病的流行。

当时有两部以农村赤脚医生为主角的电影,很受欢迎。一部是《春苗》,一部是《红雨》。《春苗》的女主角是一名名叫春苗的赤脚医生,她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给社员治病,任劳任怨,受到社员爱戴。电影的主题曲中有这样几句:

翠竹青青啊,披霞光,

春苗出土啊,迎朝阳。

迎着风雨长,挺拔更坚强。

社员心里扎下根,阳光哺育春苗壮。阳光哺育春苗壮!

片尾曲中有这样几句:

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万家。

出诊愿翻千重岭,

采药愿上万丈崖。

……

这首歌曲村里的小喇叭里经常播出。

医生出诊给社员治病是平常事。祖母年纪大,生了病去医院有困难,父亲就到卫生院请医生到家里给祖母看病。大章卫生院的毛仁召、杨发文等几位医生,医术高,态度也好,很受当地人爱戴。他们急病人所急,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早叫早到,晚叫晚到。有一次祖母病了,请了杨医生来,给祖母看了,抓了药。母亲给杨医生烧了鸡蛋茶。邻居一个大嫂肺上不好,听说医生来了,也到我家请杨医生给看。她咳嗽把痰吐在屋里。杨医生看了说:“要注意不要到处吐痰,这样会传染疾病的。要养成好习惯。”

我患扁桃体炎多年,容易感冒,经常喉咙疼,有时还会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听在公社卫生院进修的赤脚医生贾遂要说,大章公社卫生院来了一位李医生,是洛阳地区医院派下来驻队的。父亲便让他带我去看。李医生有四十来岁,态度很和蔼。他一看就说:“要切除。”“吃药不中吗?”“不中。”“啥时候切?”“现在。”征得我同意后,李医生在我喉部喷了麻醉药,让我仰面躺下,双手抱着一个碗放在肚子上。他拿出一把大拇指粗的不锈钢筒,让我张开嘴,他把不锈钢筒的一端伸进我的嘴里,压在扁桃体上,里边伸出一把刀,他的手腕一旋,用力拔出来,一侧的扁桃体便切掉了。照样切了另一侧。让我坐起,把一口血吐到碗里。前后不到一分钟,手术费3块钱。可我没带钱。他写了一张“3元”的白条交给我,吩咐我明天来看看切干净没有,把钱带来。我第二天带着钱去医院。他看了说:“很好,很干净!”我问他为啥上面发白,是不是生脓了?他说不是,是创面上生了一层保护膜,长好就掉了!

同村的一个姑娘叫牛松会,也是扁桃体炎,也找到李医生。那天李医生在大章中学为赤脚医生讲课,一边讲解,一边给牛松会做手术让赤脚医生观摹。手术也没要钱。

想到这件事,不由让我又想起了三十年后的一件事。正上高中的儿子也患了扁桃体炎,需要做手术。托熟人介绍了县医院一名资深的“信得过”的五官科医生,说好手术费100块钱。想不到手术很不顺利,医生缺乏耐心,对着儿子说:“不知道这手术真难做,知道这样,不接这手术!”由于麻醉效果很差,儿子受了不少罪,还得哭着“安慰”医生说:“伯伯,你别慌,我和你配合好!”

手术后的当天夜里,儿子多次被噩梦惊醒。我只好睡在儿子身边,安慰儿子说“别怕别怕”,可儿子还是紧紧搂着我不敢松手!浑身还不停地颤抖!回想自己当年做同样的手术是那样的轻松,想不到医学发展了三十多年,医疗改革了三十多年,儿子做同样的手术,却受了这么大的罪!

那时候到医院看病不用挂号,不论是县里下来的医生,还是洛阳下来的医生,都不用挂号。医院的药品非常齐全,价格低、疗效好的常用药都能买到。小儿安、肥儿丸、婴儿素、清凉油、薄荷片、仁丹、大安片、头疼粉、发散片、咳嗽片、大黄片、苏打片、消食片、胃舒平、痢特灵 等等等等,这些药,都非常便宜,效果又好,很受群众欢迎。夏天容易得痢疾,花几毛钱买几片痢特灵,准能治好。夏季天热,买点十滴水、六一散,开水一冲,清热消暑。当时普及的土单验方广泛应用,对防病治病效果很好。黄篙+薄荷捣碎,用井凉水一冲,加上白糖,夏天饮用,清热败火;马齿苋+小萝卜叶捣碎加上凉开水,可以治疗痢疾,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车前草、猪牙草、地榆、 地丁、老鹳草、翻白草、蒲公英、苇尖、芦根、茅草根、竹叶等等,这些当地到处可见的中草药,经常用来熬汤防病治病。

那时候,真正能做到“令行禁止” 。哪项工作,中央一号召,下边马上做。百姓马上就能感受到,真可谓“立竿见影”!毛主席一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城市里的医生很快就深入农村为百姓治病;毛主席提倡“防重于治”,下边就会把预防疾病的发生当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根据不同季节,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那时候过来的人也许都知道,不光医疗卫生工作是这样,别的工作也是这样。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感觉几十年间,医疗状况有了天大的变化。不过,几十年前的医疗状况,还真有点叫人怀念!

来源:女人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