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则徐,这名字一出来,大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往往是他让鸦片灰飞烟灭的那一刻,虎门,焚烟,浓烟滚滚,惊天动地。多半人就是听说过这段。所以要说到底,这场和西方狡猾鸦片商人的较量,早已成为每个中国学生课本上的必修片段,二十年来谁不识林公?但这样的记忆,局限得很啊。他
林则徐,这名字一出来,大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往往是他让鸦片灰飞烟灭的那一刻,虎门,焚烟,浓烟滚滚,惊天动地。多半人就是听说过这段。所以要说到底,这场和西方狡猾鸦片商人的较量,早已成为每个中国学生课本上的必修片段,二十年来谁不识林公?但这样的记忆,局限得很啊。他的人生,其实远没有课本讲得那么简单无聊。这些“正气歌”、“壮举”标签之外,林则徐还有另一面,新疆的林则徐,和虎门那个,几乎像两个人。要说哪段更“彪悍”,未必就是销烟那段。光封他个民族英雄,林则徐可能都要摇头笑一声,不止如此。
1841年,清廷一纸调令,把他踢到了地广人稀的新疆,具体说就像现代某单位突然把你弄到最边远地区去养老,顺手把你“冷藏”一下。60多岁,换一般人,巴不得在家里搓麻将晒太阳抱孙子。林则徐倒好,到了伊犁,下马伊始,不是抱怨,不是牢骚满腹,相反又激动得像年轻小伙子。他虽然表面镇定,其实心里憋着一团火,这火是干什么用的?他说出来没人信,自己要“建设新疆”。按理说这应该是清廷那帮官僚们的套路话,但林则徐还真就这么干了。你说他是不服老还是闲得慌?真是一点都不肯安分。
其实被流放,落差太大,谁不难受一点。当然也可以混日子,凑合凑合。但林则徐不是,他到新疆折腾得可欢。他先看了一圈,马上琢磨到新疆这样的大地方,人心要稳,粮食就得稳住,粮食是谁种出来的?农民啊。耕地有多少决定了吃饭底气,但新疆荒地多得吓人,水又少,空有大片沙荒。林则徐想办法修渠引流,这些思路比起曾国藩那套“文以治国,武以镇边”更直接。你问他为啥?他答不上,一种习惯冲动。
阿奇乌苏大渠,这名字现在在新疆当地都还在,你打开2023最新地图就能搜到遗迹。它是伊犁地区曾经最大规模的运河系统之一,工程动工时地形险恶,不少土著都以为不会成。林则徐自己第一时间跑过去,东奔西突,查勘沟壑。后来有人统计,仅是首段施工,林则徐自己出资三千两,和农民住帐篷,吃大锅饭。领导带头,没人敢偷懒。大渠最终活生生把喀什河水引到伊犁河北岸,改造出近20万亩新田。当地农民生活一天一天变好。有人觉得修渠很普通?可在那个清王朝官场风气下,哪有太多高官亲自下泥巴田?清廷档案馆后来单列嘉奖,说这条渠对粮食、驻军影响极大。林则徐的办法,既不像那些满清权贵高高在上,做事全凭习惯和经验使然。你说他是典型中国式父母官吧?也没什么大错。
可有意思在于,建完渠,他根本没停下来。林则徐脾气有点轴,你敢信?一到新疆,“勘地、丈量、巡查”,这几个活几乎全年不间断。实地走访,他年纪大了,别人本来打算让他派人下去看看得了,他直接否决。三万里路,南疆到东疆,吐鲁番坑洼地、哈密戈壁都踩过,坎儿井也琢磨。他的方法极其笨,但结论实在——新疆粗略可开垦地有70多万亩!连带给出了盐碱治理、轮作结构等办法。他一字一句手记下来,后来清廷地方官换了几个,也不敢随便让这些纪录烂在档案里。数据还真精准,现代农业部核查数据时,多个关键数据和林则徐结论接近。你说这事靠不靠谱?80%可信吧。有些人喜欢讲他科学理性,其实更像是认死理。正是有点死磕劲。
新疆这一摊事,林则徐还真的不是打一枪就走,留下的影响很长!他带入内地的“坎儿井”水利做法,日后被现代高等院校列作旧新疆农业科技改革的基础环节。如2016年联合国世界灌溉大会提出过,新疆坎儿井体系濒危,其中相当一部分由林则徐时期推广。很多人忽略这点。
更有趣的还在后头。左宗棠,大家都知道,是新疆收复战争中的大英雄。但他和新疆有交集,开头还真离不开林则徐。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中科院新疆分院两组研究员22年调研数据考证,林则徐和左宗棠那次长谈发生在湘江渡口。林亲口劝说左宗棠,“新疆是根本,不保新疆,京师不保”。这个话如同一力量催化,左宗棠心头豁然开朗。此事同年写进了《左文襄公年谱》。许多历史细节后来有争议,比如是不是“抬棺出征”直接受了林话影响。但一点没错,林的见识和疆域观念比同期官员开阔许多。
有人可能说左宗棠本来胆大,这点无关紧要。但把复杂民族问题戳出来,那种“京师都危险”的表达,林则徐当时说,其实未必有今天这骨气。偶尔他也迷糊,新疆那么远,真能靠几个人镇得住么?有点不自信。可转身他又自我否定,行动仍然是照原路狠往前冲。矛盾就这样来回走,反正,这种办事风格和乾隆朝、嘉庆朝官僚决断截然不同,甚至有点粗。
林则徐在新疆时间加起来才几年,真要拿数字说贡献,和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家还是有差距。他也不是没有马虎,部分水利规划后期维护跟不上,给后来的地方政府留了难题。有个别乡绅反对,也不是每次都能压服。可他还是活成了楷模?不对,有时像个工作狂。
他的视野为什么能这么宽?很多解释。有人说生于福建海边,懂世界复杂性。有人分析内心其实充满焦虑。可这都不是特别准确,甚至不能用一句“民族脊梁”归纳。你见过谁被发配到新疆,反而想整天往戈壁深处钻?
如果说他的人生是一条漫长驿路,前半生是大张旗鼓地和鸦片作战,后半生却变得细腻、笨拙,慢慢行走在风沙之间。新疆的故事听上去光鲜,但掺杂着旁人看不见的磨损、孤独。为啥还有兴致?这事只能猜。
林则徐本人性格极其复杂,有冲动,也有犹豫,时而信心满满,时而琢磨自己修渠是不是错事。他对家人的书信偶有碎言碎语,嫌新疆天气让人难受,身体越来越糟,但外界看见的总是铁面无私。这种人你要非说伟大,也可能只是一种习惯。彻底的英雄主义并不成立,也许就像老头子在吐槽天气那样自然。
这些年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新疆阿奇乌苏大渠、水利遗迹、手札手稿,已经相继被中科院、地方档案馆数字复原,疆内外年轻人开始关注起这段过往,但对于林则徐在新疆的全貌依然争议不断。本地农民有说他在早春动员太猛,影响庄稼,还闹过矛盾。外地来的专家一时也搞不懂历史真相细节。
所以,林则徐到底是铁血无双,还是困顿失落?他到底把新疆带去哪了?就这么潦草收场吗?你站在伊犁河畔,偶尔还能听老一辈随口提起,一脚泥泞,一路光辉,有热血也有劫数。他留下那些渠、那些田、那些骑马大步走过的野地,不被任何一个时代归纳殆尽。
最后他没留什么豪言壮语,留的只是新疆那片灌溉地和一段还能找到的手迹。有些人传奇,有些人疲惫。他两者皆有。我们理解这些复杂本身,或许比记住一两个“壮举”更有意思。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