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国崩溃论”闻名的章家敦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再次引发争议,他提出对中国商品加征600%关税的极端主张,并附带一揽子“断供、脱钩、冻结资产”的建议。
近日,美国右翼舆论场再起波澜。
以“中国崩溃论”闻名的章家敦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再次引发争议,他提出对中国商品加征600%关税的极端主张,并附带一揽子“断供、脱钩、冻结资产”的建议。
这些言辞虽显夸张,却很快在美国保守派群体中激起回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特朗普公开表示,若中国不在贸易协议上“签字让步”,他将不会启程访华。这一连串表态,将中美之间尚在磋商的经贸议题推入新的舆论高点。
特朗普的威胁
事实上,章家敦早已不是首次抛出这种极端观点。他长期借助“崩溃论”“威胁论”等标签式话术,为右翼情绪提供出口。
与其说他是政策建言者,不如说是情绪制造者。
在本轮发言中,他不仅再次渲染对华恐慌,还将合作关系比作“特工渗透”的通道,意图极力丑化中美商业交往。
这种论调在政策层面几乎没有现实基础,但在舆论环境中却极具传播效应,尤其是在当前美国社会内部矛盾加剧、选举临近的背景下。
而就在章家敦发言后不久,特朗普的表态则更具实质影响。他将访华一事与中国“签字让步”绑定,并放出对中国加征100%新关税的威胁。
这一做法颠覆了传统外交行为中的基本礼仪,也体现了特朗普一贯的“交易式外交”逻辑。
他惯于将象征性的外交动作作为谈判杠杆,以此制造谈判优势。
而今次,他再次将“是否访华”当作施压工具,试图以拒绝沟通来促使中方妥协。
这种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制造舆论张力,但长远来看却极具风险。
一方面,它打破了国际交往中原有的对等与互尊原则,使得原本可预期的外交节奏变得高度政治化;另一方面,它也将特朗普自身置于被动局面。一旦中方拒绝签字或不予理会,特朗普要么退缩、失去强硬形象,要么陷入外交孤立。
造成特朗普对华政策反复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美国国内经济的现实困境。上一轮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化。
美国能源企业由于中国减少进口而面临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部分中小型企业濒临倒闭。
此外,持续的高通胀导致民众生活成本上升,根据统计,美国普通家庭因关税政策年均支出增加超两千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急需与中国达成新的贸易安排,以缓解内部压力。
美国等不了
更深层的问题则是政策误判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曾深信部分智库和顾问提出的“中国脆弱论”,认为只要加大关税施压,中国就会主动妥协。
但事实证明,这种判断不仅失准,还导致了政策误操作。
中国在面对关税打击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通过稀土出口管制、扩大内需、强化多边合作等方式有效化解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发展中世界的联系。
美方原以为可以“一招制敌”,结果却陷入了“骑虎难下”的被动局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方面并没有因美方态度而表现出软化。
外交部以及驻美使馆多次强调,中方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单边霸凌,也不会在外部压力下放弃与俄罗斯等国的正常合作。
外交部长王毅更在与巴西官员通话中重申,中国将通过发展自身、深化“全球南方”合作和维护多边机制,持续推进开放合作。
中方不仅在语言上表达强硬,行动上也毫不迟疑——包括对关键材料如稀土进行出口管理,推进芯片国产化等措施,均体现出“对等博弈”的清晰战略路径。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治结构也正对特朗普施加反向压力。他一手构建的“美国赢了贸易战”的叙事,如今正将他逼入死角。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不断重复“中方被迫让步”“美国制造复兴”等说法,试图用简单化的胜利故事凝聚支持。
但现实却是,美方在多项领域遭遇反噬,供应链受限、盟友抱怨、全球市场失衡。这让他的支持者产生了错觉:只要加大力度,中国就会再度退让。
也正是在这种舆论反噬中,章家敦的极端言论才得以传播甚广。
右翼媒体不断放大类似声音,不仅是为了流量与影响力,更是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引导外交决策更强硬。这种“情绪绑架政策”的趋势,已成为美国内政外交决策中的隐性风险。
面对特朗普“签字再来”的言论,中国并未选择迎合或者回击,而是保持战略定力,将重心放在内部稳定、对外多元合作、机制建设之上。
这不仅是回应一种姿态,更是通过实质举措在重构自己的国际议价能力。中方深知,外交节奏不能被对手设定,议题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
当下这场舆论与政策交织的角力中,谁在主动、谁在被动,或许已无需明说。
无论是600%的税率叫嚣,还是“签字才见面”的放话,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其实是美国部分政治力量在全球格局重塑中所表现出的焦虑与不确定。
而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刻,保持清醒与耐力,或许才是中国在博弈中走得更远的关键。
来源:趣史微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