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绪中期,三合班到关中演戏时,被泾阳县安吴镇吴寡妇收为家庭戏班,平时以清义班的名号在渭北三原、泾阳一带演戏,是关中二黄的重要传播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吴寡妇去世,三合班失去资助,武大脚自己也离开关中,回商县了。同年,光绪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因为“国葬”,
秦腔汉调二簧名丑张庆鸿(1881~1865),艺名“活眉毛”,陕西商县(今商洛)人,为洛镇派二黄名丑,也是民国秦腔丑行的魁首人物。
张庆鸿17岁入本地人姚政主持的广庆戏班学习汉调二黄,工丑行,为二班“庆”字辈学生。出科后入同乡武大脚(1852~1935?)主持的三合班。
光绪中期,三合班到关中演戏时,被泾阳县安吴镇吴寡妇收为家庭戏班,平时以清义班的名号在渭北三原、泾阳一带演戏,是关中二黄的重要传播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吴寡妇去世,三合班失去资助,武大脚自己也离开关中,回商县了。同年,光绪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因为“国葬”,清廷诏停各种戏曲演出,三合班至此散班。
三合班散班后,在贺鸿生、吴清平、赵安子等人得率领下,留下的二黄艺人们曾经到咸阳、武功、固原、兰州等地演戏,对各地秦腔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秦腔名丑杨宝喜(艺名杨大麻子)就是受这些人的影响成长起来的。在关中的频繁演出,这些二黄艺人也都能演秦腔了。
民初,在张峰翙张云山等陕西革命元勋的组织下,这些二黄艺人成立了著名的二黄剧社鸣盛社,聘请著名乐人周坛为鼓师,后来的秦腔名鼓师荆贵荃随周坛入鸣盛社社学习司鼓,后成为现代秦腔司鼓的宗师。荆贵荃的儿子就是著名的荆永福、荆生彦昆仲。
民国六年(1917),鸣盛社散班。张庆鸿受邀进入西安正俗社,他既是演员,也是教练。后来正俗社多编排二黄剧目,张庆鸿作了重要贡献。他也由此在秦腔界声名大震,许多人甚至以为他只是秦腔演员。
离开正俗社后,西安各大名剧社都有他的身影,“活眉毛”还是西安三意社民国期间最出名的丑角艺人,解放前夕他曾在国民党军队的晨钟剧社搭班。
解放后“活眉毛”积极参与了关中二黄大众剧社筹建的活动,还曾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汇演,示范演出名剧《张松献地图》,获得大会奖状。
此后,张庆鸿回到商洛,曾担任商洛新生剧团(现山阳县剧团)副团长。
张庆鸿出道于汉调二黄,成名于秦腔,“活眉毛”是驰名整个民国期间的西安头等名丑。他的表演丑而不俗:善用川、京道白,表情生动,尤其眉毛功灵活、多彩,为他赢得大名,得艺名“活眉毛”。他不但技艺全面,还腹笥渊博,能包本演出百余本剧目,是汉调二黄继贺鸿生之后的又一位“戏包袱”。他的代表作有《张松献图》《三搜府》《三上殿》《黑云山》《背娃进府》等。程砚秋观其《张松献图》后,赞声不绝,并赠皮袄留念,西北局领导柯仲平现场赋诗赞扬。
来源: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