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河西走廊千里补给线,汉代冶铁工业有多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9 07:26 1

摘要:本书以铁为钥,解锁汉帝国统治的隐秘脉络。聚焦关中核心区,作者林永昌教授通过考古遗存、简牍文书与跨文明对比,重构汉代冶铁工业如何以技术革新与官营垄断,编织出一张贯通都城与边疆的“辐辏网络”。从铁器标准化生产到工匠群体的生存依附,从跨区域物流到市场整合,本书揭示铁

本书以铁为钥,解锁汉帝国统治的隐秘脉络。聚焦关中核心区,作者林永昌教授通过考古遗存、简牍文书与跨文明对比,重构汉代冶铁工业如何以技术革新与官营垄断,编织出一张贯通都城与边疆的“辐辏网络”。从铁器标准化生产到工匠群体的生存依附,从跨区域物流到市场整合,本书揭示铁工业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权力渗透、社会重组的关键推手。从长安陵邑的小型作坊到跨区域资源调配,铁工业的每一步转型都映射着汉王朝的统治智慧。

《帝都之铁:汉代铁工业与辐辏网络》,林永昌 著,宋珮怡 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国家制度与辐辏网络

历史学家劳榦先生(1907—2003)利用简牍资料,撰写过一篇综述汉代社会生活的短文。在文中,劳榦先生以传神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车马喧嚣的壮观场景:

在这条通往居延的大道上,车马、牛羊川流不息。这些车马,有的是属于朝廷的,有的是属于私人的。属于朝廷的有传车、传马以及从内地运送物资而来的车辆,而私人的车辆必须带有通关的符信。至于车的种类,有轺车(人乘坐的车)、方厢车(运输车)、牛车(盖有席篷的运输车)、輂车(驾马的货运大车)等。从内地运来的物资,主要有布、帛以及衣物。从附近的郡县运来的粮食(如果附近地区供应不足,也会从内地运来),包括谷(汉代,谷通常是指粟类,而不是稻类)、黍、麦、糜、穬等。这些物资都要被运到居延城里的仓库或障(秦汉边塞上险要处作防御用的城堡)内的仓库以及专用仓库。

这幅沉睡了2000多年的历史图景,幸赖居延汉简的考古发现得以重见天日。作为汉王朝设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军事要塞,居延肩负着抵御盘踞在欧亚草原的劲敌——匈奴——的重要使命。终汉之世,匈奴之患始终如芒在背。由于居延距都城长安远逾1500里,仅军械、粮秣、布帛及铁器等戍边物资的输送,便需耗时两月有余。若从关中以东的郡县起运,则煞费周章。

如今,居延连同其周边星罗棋布的烽燧障塞,早已湮没在浩瀚沙海之中。但在当年,在这条绵亘千里的补给线上,时有村落点缀其间,供往来商旅歇脚,获得补给。汉人深知,如此长途陆运不仅靡费甚巨,而且耗费时日。河西走廊既是维系都城与西域联系的命脉,又是预警匈奴来犯的咽喉。为确保这一通道畅通无阻,朝廷不得不倾举国之力维持这套边塞体系。纵使民生维艰,亦须竭尽全力将物资输往边关要塞。汉代横亘万里的防御链条,自东北发端,穿大漠,越流沙,终与敦煌及西域诸城遥相呼应。

承袭秦制基业,西汉王朝(含新莽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完善了交通系统,通过构筑以都城为中心的驰道网络,将统治触角延伸至四境边陲。依托官方驿传和运输系统,朝廷政令能以日行70里的速度疾驰边塞,羽檄交驰之际,政令朝发夕至。这套精密运转的交通体系,成为维系辽阔疆域的根本保障。除却传递行政文书,汉王朝还在交通道路沿线广设仓储设施,用以周转自关东生产区输往都城及其以西疆域的粮秣、兵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为此倾举国之力征调徒卒。据以往简牍研究成果,居延戍卒多征发自今河南至东部地区,凡丁壮者皆须履戍边之责一载。因此,人员与物资的定向流动,实为汉王朝巩固政权的重要国策。

在汉王朝疆域内,交通网络的不断延伸与郡县制度的不断普及,不仅促进了信息与思想的交融,而且推动了不同生产中心所出物产的跨区域流通。得益于近年出土的大量有关西北边陲与南方县治中心的简牍,特别是官府文书档案,学者得以抽丝剥茧,还原汉代行政体系的运作机理。如今,我们既能洞悉郡县官吏的职司分工,亦能窥见基层行政单位(里)的运作方式。我们不仅清楚地掌握了中央政令的颁布流程,而且了解了县级官府如何呈报户籍、税赋,以及请示疑难案件的操作细节。

汉代漆器

为探究汉代版图扩大之实况,除了稽考传世文献,学者也对广布四方、风格趋同的汉式文物深感兴趣。汉代器物,如以黑、红为主色的漆器、带有流畅曲线的连弧纹铜镜、环首刀等典型器物,在边陲要地屡见不鲜。这为汉代实行“大一统”政策提供了佐证。这些考古学证据不独普遍见于汉域内郡,更在远至今越南北部、河西走廊、朝鲜半岛等地有所发现。这表明这些地域在汉代版图中与内郡高度融合。与此同时,标准化的随葬用陶器,包括鼎、壶、井、仓及灶之属,在汉代整个疆域内的中小型墓葬中俯拾皆是。由此可见,风格相同的文物在汉土的传播,意味着在文化领域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一体化,亦代表着汉王朝将礼制从中原地区向外传播,其推行力度不亚于施行大规模徙民实边的国策。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