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的某个深夜,浙江丽水一间竹荪网店的灯光格外明亮。打印机 “滋滋” 吐出快递单,店主老陈戴着老花镜核对订单,身旁堆成小山的礼盒上还沾着新鲜的竹叶清香。谁能想到,这袋曾无人问津的山间菌菇,会因女明星赵露思在直播间的一句家常话,掀起一场温暖的 “蝴蝶效应”。
八月的某个深夜,浙江丽水一间竹荪网店的灯光格外明亮。打印机 “滋滋” 吐出快递单,店主老陈戴着老花镜核对订单,身旁堆成小山的礼盒上还沾着新鲜的竹叶清香。谁能想到,这袋曾无人问津的山间菌菇,会因女明星赵露思在直播间的一句家常话,掀起一场温暖的 “蝴蝶效应”。
在赵露思 8 月 6 日的微博直播里,这个总被粉丝调侃 “吃货属性” 的姑娘,像展示自家厨房宝贝般举起竹荪:“你们看这菌裙多完整,煲汤时放两根,汤头鲜得能掉眉毛。” 这段时长不足 2 分钟的画面,随着 1400 万次观看量迅速发酵。当晚 10 点,老陈的店铺后台突然弹出 999 + 消息提醒,手机来电显示 “丽水同城” 的陌生号码接连不断,直到凌晨三点,打包用的气泡膜已经用完了三卷。
“从来没见过这场面。” 老陈对着镜头直抹眼泪。这个在直播间里对着空气说话都要反复练习措辞的中年男人,曾在无数个深夜看着后台零星的订单叹气。他记得最惨的一次,直播三小时只卖出两袋竹荪,还是妻子用小号下单的。而现在,评论区 “露思同款” 的留言每分钟更新 50 条,客服不得不设置自动回复:“亲,竹荪正在加急补货中。”
这场爆火最动人的,是粉丝群体展现出的 “清醒热力”。有电商从业者自发在评论区开课:“标题加上‘赵露思推荐・助农产品’,搜索权重能提升 30%。” 大学生粉丝制作了竹荪煲汤食谱长图,美食博主主动转发科普 “竹荪的黄金搭档是土鸡和竹荪蛋”。更让人暖心的是,当有新粉询问 “是不是智商税” 时,老客户们会晒出泡发后的菌裙照片:“看这网状结构,是天然无硫的好货。”
这种理性支持倒逼店铺快速成长。老陈在粉丝建议下开通了 “竹荪日记” 短视频账号,镜头里晨雾中的竹林、戴斗笠采菇的农户、木架上晾晒的菌菇,每条都有超过 10 万次播放。有粉丝留言:“原来竹荪要在凌晨四点采摘,开伞前的菌蕾最珍贵。” 这些带着露水气息的内容,让复购率从最初的 15% 飙升至 42%,甚至有上海客户下单 200 份礼盒作为企业伴手礼。
赵露思团队的做法颠覆了传统带货逻辑。工作人员透露,这次推荐纯属艺人个人分享,品牌方未支付任何费用,连样品都是助理按市场价下单的。这种 “非商业性安利” 反而击中了消费者痛点:当明星以真实使用者身份分享,而非冰冷的 “链接已上”,话语就有了温度。网友 “奶茶半糖” 的评论获上万人点赞:“她推荐的玉米糊我喝过,确实是办公室常备,这次竹荪肯定也差不了。”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流量对乡村产业的激活。老陈算了笔账:爆单后店铺日均发货量从 20 单跃升至 2000 单,直接带动村里 15 户农户扩招采摘工。他把直播间搬进竹林,让镜头扫过布满二维码的菌棒:“扫码能看到这朵竹荪的‘成长档案’,从接种到采摘的每个环节都有记录。” 这种溯源模式让客单价提升了 30%,更吸引来农业科技公司洽谈合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老陈表现出难得的清醒。他在店铺首页置顶公告:“感谢露思和粉丝的厚爱,但请大家理性消费。竹荪虽好,也要按需购买。” 这种克制反而赢得更多信任,有粉丝留言:“见过太多网红店爆红后涨价割韭菜,这家店的格局不一样。”
行业观察者指出,此次事件为 “明星助农” 提供了新思路:流量只是催化剂,产品力和运营力才是根基。正如老陈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的:“露思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但要让阳光持续照进来,得靠我们把窗户擦干净。” 他现在每天花 3 小时学习电商运营,还说服儿子返乡做短视频策划,“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要让山里的好东西真正走出去。”
没有套路满满的营销话术,没有数据造假的流量泡沫,有的只是明星真诚分享、粉丝理性支持、商家踏实做事的良性循环。赵露思在采访中说:“我只是分享了喜欢的食材,没想到能帮到这么多人。” 而老陈们的故事证明,当明星流量与人间烟火相遇,当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化作助农的杠杆,就能产生超越商业价值的社会温度。
或许正如网友 “山间清风” 的评论:“真正的偶像力量,不是让粉丝盲目追随,而是让他们看到,原来随手的善意,能为远方的陌生人点亮一盏灯。” 这场关于竹荪的温暖邂逅,终会随着季节更迭淡出热搜,但那些被照亮的竹荪田、被带动的农户、被刷新的助农模式,却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一些人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流量时代最动人的注脚。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