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新时代传承弘扬八一精神路径探析‖刘祯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14:50 1

摘要:内容提要:传承弘扬八一精神,意义重大,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度挖掘八一精神内涵;加强研究,创作更多有八一精神题材的红色文化作品;提档升级,保护好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旧址、遗物与文献;发挥红色资源魅力,利用八一精神教育广大群众;多渠道宣传,扩大八

新时代传承弘扬

八一精神路径探析

刘祯贵

内容提要:传承弘扬八一精神,意义重大,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度挖掘八一精神内涵;加强研究,创作更多有八一精神题材的红色文化作品;提档升级,保护好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旧址、遗物与文献;发挥红色资源魅力,利用八一精神教育广大群众;多渠道宣传,扩大八一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八一精神 传承弘扬 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①。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孕育了穿越时空、烛照未来的伟大八一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中,挖掘、传承与弘扬八一精神,让更多人从红色资源中汲取信仰与奋进的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改革定力、发展活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八一精神的时代价值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军队的大幕。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创建人民军队的同时,就逐渐形成了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由此成为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②。

八一精神是对人民军队的精神品格的总体概括,包括:塑造了人民军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品质、担当起“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重任的使命意识、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听党指挥与为人民出生入死的赤胆忠心③。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险恶政治与军事形势下对初心的坚守,体现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为民奋斗的本质、对使命的担当,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开创特质④。

八一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

二、传承弘扬八一精神的重大意义

八一精神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探索革命斗争的新道路⑤。

八一精神上承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建党精神,下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⑥。作为红色文化遗产,八一精神是记录人民军队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传承弘扬八一精神,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勇气,让人民群众从中汲取信仰与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在保护中科学利用八一精神

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对党忠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想信念,是八一精神的灵魂;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大无畏革命气概,是八一精神的精髓;团结一致、为民奋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八一精神的核心;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是八一精神的精气神⑦。八一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巨大政治勇气以及行动魄力,更体现出人民军队的精神源泉和核心价值⑧。八一精神可谓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历史是延续发展、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传承着,创新着⑨。因此,必须在保护中科学利用八一军精神,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

首先,八一精神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若保护利用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坚持和贯彻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处理好八一精神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其次,八一精神的传承、弘扬、研究与利用,涉及党史、宣传、文化、旅游、财政及建设等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关系,相互支持配合,形成保护利用合力。第三,强化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旧址、文物、文献等有形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参照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法规法规及制度,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期间形成的旧址、遗物进行原真性保护。第四,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期间形成的歌舞、口号、英雄事迹等无形红色资源进行保护,广泛搜集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期间形成的文献史料、英雄事迹、歌谣、舞蹈等,对弘扬八一精神的民间传承者进行政策扶持。

四、系统谋划八一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孕育于南昌起义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中的八一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军魂⑩。因此,应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八一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强化规划与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八一精神传承弘扬规划,引领八一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将红色人文景观融入生态自然景观,全力打造具有红色文化意蕴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多载体呈现八一精神。其次,在深入挖掘八一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树立红色资源个性化品牌形象,如:打造展现八一精神红色文化街区,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形成的旧址、纪念馆等进行提档升级。按“全面修缮保护、加强活化利用、做强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的整体思路,全力打造八一精神红色文化品牌。第三,在传承弘扬八一精神顶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制定规划,避免造成红色资源破坏和资金浪费。在建设项目上,要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第四,要科学设计,开发有关八一精神题材的红色电影、话剧、歌舞、歌曲及书籍、画册、连环画等多种类型、具有个性特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提高八一精神文创产品的吸引力。

五、深度挖掘八一精神的丰厚内涵

以“听党指挥”为精髓的八一精神,诠释了中华儿女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执着信念,奠定了英雄的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根脉(11)。八一精神具有博大而深厚的内涵,展现出“力挽危局、救国救民”的崇高使命、“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追求理想、战胜逆境”的坚定信念、“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创造精神(12)。新时代应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紧扣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深度挖掘八一精神丰厚内涵。

一是将八一精神提升至中华文化层面考察,强化八一精神内涵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让这一红色文化“亮”起来、“传”起来、“强”起来,为八一精神注入恒久的思想精神光芒。二是围绕“红色”这一主题,立足时代发展高度,按照史料性、先进性、启发性、精品性原则,创造出新的红色文化经典,引导人们在铭记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历史中直面现实、把握未来。三是组织大专院校、社科单位的红色文化研究者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收集、整理、出版,丰富八一精神内涵。要以现有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形成的旧址、纪念馆为依托,继续加强对八一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外地来到人民军队曾经战斗地区的国内外游人,能够用心追寻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形成的历史足迹以及留下的精神遗产。

六、创作八一精神题材的精品力作

作为一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旗帜,八一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种具有新型思想道德作风、新型行为方式特点的先进文化(13)。因此,应在研究、挖掘其内涵的基础上,创作体现八一精神的精品力作。

一是在教育界、学术界持续加大对八一精神的研究力度,推出一系列有关八一精神的高水准、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是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创作人员创新理念,挖掘有关八一精神题材的红色电影、电视剧题材,组织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所涵盖地区,了解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创作出更多体现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旧址、纪念馆的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作过程中,将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历史所体现的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等相结合。四是立足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历史,通过召开研讨会、广泛搜集史料等多种方式,全面准确梳理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历史及蕴含的精神实质,讲好八一精神故事。

七、保护好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旧址、遗物与文献

八一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历史的重要遗产,是党以及人民军队的根与魂(14)。弘扬八一精神要筑牢国防教育之基,激活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

首先,要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旧址以及所建立的纪念馆等进行提档升级,充实红色文化内涵,打造集红色文化、历史题材、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全新的红色旅游文化。其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用于扶持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展现八一精神内涵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旅游项目。第三,发展红色旅游,促使“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加强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红色景点、景区与周边红色主题线路对接,加快形成红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线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八一精神的主要物质载体,要大力发挥传弘扬承八一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构筑一流宣教讲解阵地,打造一流宣传讲解队伍(15)。组织党员干部、广大学生沿着南昌起义将士们曾经走过的革命路线,通过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馆、寻访南昌起义亲历者或亲历者后代、搜集南昌起义历史资料等,在历史现场感悟革命历史(16)。

八、利用八一精神蕴含的力量教育干部群众

一是将八一精神编入乡土教材或宣传手册,作为课外读物和宣传品,使本地学生或外地游客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以生动多样的形式,让八一精神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在八一精神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二是结合人民军队曾经战斗地区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等活动宣传八一精神,从而提高八一精神所展现的红色文化教育效应,凸显八一精神的强大教育作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展示项目,推进八一精神初心教育和红色主题旅游深度融合。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和民族民俗表演活动,推出八一精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八一精神红色旅游业态,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打造八一品牌。三是运用新媒体资源和手段,营造多元化的展示空间,打造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深体验的一体化展示区域。运用声、光、电及3D等技术展示八一精神,从而提高红色文化的震撼力和吸引力。鼓励拍摄八一精神红色微电影。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八一精神,把红色文化传播渗透到日常报道中。三是通过召开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纪念大会、编印图册、举办文献展览等形式,传播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题材的红色文化。结合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宣传,建立有关八一精神红色文化题材民间博物馆、收藏馆等,为八一精神红色文化精品涌现提供发展平台。

孕育于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八一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全力追寻英雄人物的光辉足迹,从中汲取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力量,从而砥砺忠诚之志、激发奋进之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彩篇章!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

②《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强军力量——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5周年暨伟大的建军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登》,《南昌日报》2022年8月1日第3版。

③《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强军力量——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5周年暨伟大的建军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登》,《南昌日报》2022年8月1日第3版。

④刘琳、李骞,《八一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第11页。

⑤敖四、郭国祥,《八一精神的历史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22页。

⑥刘琳、叶桉、李红浪,《八一精神: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根脉》,《党史文汇》2021年第1期。

⑦吴龙,《再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以此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暨建军90周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4页。

⑧刘琳、叶桉、李红浪,《八一精神: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根脉》,《党史文汇》2021年第1期,第23页。

⑨敖四、郭国祥,《八一精神的历史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24页。

⑩敖四、郭国祥,《八一精神的历史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22页。

(11)刘琳、叶桉、李红浪,《八一精神: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根脉》,《党史文汇》2021年第1期,第23页。

(12)郭国祥、敖四江,《八一精神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云梦学刊》2018年第5期,第13页。

(13)敖四、郭国祥,《八一精神的历史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25页。

(14)杨如、葛强、朱世敏,《“八一”建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中国军转民》2022年第20期,第32页。

(15)郭国祥、敖四江,《八一精神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云梦学刊》2018年第5期,第15页。

(16)刘琳、李骞,《八一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第7页。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刘祯贵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