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上旬,一艘排水量近1.4万吨、由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在白令海峡靠近阿拉斯加海域现身。美国海岸警卫队如临大敌,出动C-130J巡逻机与巡逻舰拦截。全世界媒体视线瞬间聚焦北极门户。美国媒体直言,这一场面“极为罕见”。美国《海军时报》、俄罗斯卫
8月上旬,一艘排水量近1.4万吨、由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在白令海峡靠近阿拉斯加海域现身。美国海岸警卫队如临大敌,出动C-130J巡逻机与巡逻舰拦截。全世界媒体视线瞬间聚焦北极门户。美国媒体直言,这一场面“极为罕见”。美国《海军时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路透社等权威媒体,均在48小时内连续发声,北极地区的地缘格局正在悄然生变。北极航道、极地装备、法理博弈与大国对峙,一夜之间全部爆发。
2025年8月2日清晨,白令海峡的海面被一艘巨型身影打破平静。这艘船名“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双向破冰极地船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在极地复杂海况中实现正反双向破冰的科考平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雪龙2号”满载排水量达13990吨,续航力超2万海里,一次补给可持续作业两个多月。船体采用最先进X型破冰船设计,具备-30℃低温连续作业能力,达到国际极地船舶极高规范。
美国海岸警卫队在阿拉斯加基地雷达上捕捉到“雪龙2号”后,立即拉响一级警戒。北极司令部少将利特尔下令,出动C-130J大型巡逻机升空配合巡逻舰跟踪。“雪龙2号”此时正驶入距离美国大陆架130海里的近海区域,航道临近北极门户。这一带属于全球极少数被北极沿岸大国高度敏感视为核心利益的海域。
美国巡逻机在公共频道下达“立即离开”的警告。此时,令人始料未及的场面出现:中国船员以国际通用英语回应:“我们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航行自由,不承认贵国单方面延伸大陆架划界。”这一回应让美军指挥中心陷入短暂失语。美媒复盘当时录音,称“美方被中国船员精准命中软肋”。
美国至今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员,却长期以“延伸大陆架”为由对外提出海域主张。根据联合国官方网站,截止2025年,共有168个成员国签署了该公约,而美国迄今未加入。美国提出的“阿拉斯加延伸大陆架主张”,不仅遭到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拒绝,也被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多次质疑。
“雪龙2号”拒绝服从美方单边指令,完全依照国际公约自由航行。美国海岸警卫队最终未采取任何实质阻拦措施,巡逻舰全程远距离伴随监视。中国船队随后按照既定航线,穿越北极圈,顺利完成北冰洋段的科考任务。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官方消息,此次“雪龙2号”北极之行是2025年度中国第四次极地综合科考活动,涵盖气象、海洋、环境、航道等多项联合观测任务,并与俄罗斯科学院展开实时数据交换。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中俄极地数据实时互联已成为两国战略合作新常态。
美国《海军时报》在事件后分析:美国现役重型破冰船仅剩一艘“极地星号(Polar Star)”,服役超过45年,年均维护费用高达7000万美元。而中国“雪龙2号”以2021年服役、2023年升级改造的最新型极地船为代表,已具备极地自持远航、全季节破冰、船载实验室等全套能力。北极现役破冰船数量,俄罗斯以55艘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已增至4艘,美国仅有2艘且技术落后。
2025年8月,北极海冰范围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新低,夏季无冰期延长至近5个月。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和挪威极地研究所同步发布的卫星图像,2025年北极航道(NSR)连续第七年实现通航窗口拉长。北极东北航道,沿俄罗斯北岸延伸,全长5400公里,是连接东亚与欧洲的最短海上通道。对比苏伊士运河,北极航道可缩短航程近三分之一,避开中东与马六甲海峡等高风险区域。
俄罗斯早在2018年便将北方海航道列为国家一级战略,2025年投入开发总预算超过400亿美元。新建破冰船队、数字化航标、卫星导航、港口群已成型。中俄联合推进“冰上丝绸之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 SHIPPING)2025年新增5条北极常态化集装箱航线,年度通行量首破80万吨。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公开表示,北极航道必须成为全球开放性国际通道,“俄罗斯欢迎一切守法国家参与北极开发”。中俄联合科考、极地装备联合研发、数据共享、船员培训体系,已覆盖极地航运、气象预警、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北极极端气候、海冰变化、能源新资源、渔业新政策、数字航道建设,全面重塑全球贸易和安全格局。
美国对北极地位的焦虑不断加剧。美国国会2025年最新军事预算报告显示,美军计划10年内新建6艘重型破冰船,投入总预算达150亿美元。但首艘新船最快也要2029年才能服役。美国现役极地基础设施老化,阿拉斯加港口设备远落后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北德文斯克等极地枢纽。美方智库兰德公司(RAND)评估认为,2025年美国北极政策最大风险在于“规则主导地位丧失与装备对手竞赛双重压力”。
“雪龙2号”穿越美近海全程,未受任何物理阻拦,其自主自信的法理回应、过硬的极地装备、对复杂冰区的精确航行,成为一次全方位的实力展示。中国极地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极地科考总航程突破12万海里,覆盖南极、北极全部主流科考区。中国极地科考船队已支持海洋取样、气象观测、极地生物、冰下地质等综合科研,形成完整极地科研生态链。
中俄极地合作也正步入深水区。2025年5月,两国在摩尔曼斯克正式启动“极地联合实验室”项目,预计2026年底建成。双方将共建极地遥感、无人破冰平台与极地智能航道系统。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研与商业影响力不断扩大,2025年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投资总额已突破60亿美元,涵盖航运、能源、环保、数字基础设施等多领域。
美国的被动与焦虑在此次“雪龙2号”事件中暴露无遗。极地法理主张上,美国因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延伸大陆架”主张缺乏国际权威支撑。装备层面,美军破冰船队长期老化,极地航道建设远落后于中俄。面对中国极地船队的常态化穿越,美方只能通过联合巡逻、信息监控、外交抗议等“软性手段”维持影响力。
北极极地不再只是科研家的天地,正成为全球能源、贸易、军事与规则之争的前沿。2025年北极地区新发现油气储量占全球未开发资源的13%,极地航道逐步商品化,渔业新政和环境保护议题层出不穷。中国“雪龙2号”现身美近海,不只是一次科考航行,更是一次法理、装备、战略、合作多线并进的实力检验。美国媒体评论称,“北极已成为全球战略棋局的新中心”。日本NHK、韩国KBS等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中国极地行动,认为“东方极地力量加速崛起,全球北极治理格局或将迎来历史性重组”。
中国极地战略已不再局限于科研观测,开始全面融入全球航运、能源、装备制造与国际规则制定。极地科考、破冰船技术、航道开发、国际合作、极地安全五大支柱正在形成全新生态。
美国在北极规则与装备的长期短板,使得其应对中国极地崛起的手段极为有限。2025年后,北极将成为中美俄三方力量角逐的关键区域。未来,极地航道开放、能源开发、智能装备、数字基础设施、绿色环保等议题,将决定全球极地新秩序的主导权。
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的出现和穿越,不仅刷新了极地航行的纪录,也成为全球关注北极变局的新起点。美国的紧急拦截与法理困境,暴露了其在北极治理上的结构性短板。中俄极地合作不断深化,极地装备能力持续提升,全球极地格局已然进入动荡与重塑的全新时代。
参考资料:“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2024-07-07 09:06·新华网
来源:无羽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