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特斯拉,月销量仅6辆,极星汽车被曝将要退出市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15:52 2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极星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有消息传出极星汽车或将退出中国市场,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其惨淡的销量数据和不断收缩的业务规模,让外界对它的未来充满担忧。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极星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有消息传出极星汽车或将退出中国市场,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其惨淡的销量数据和不断收缩的业务规模,让外界对它的未来充满担忧。

极星汽车由吉利控股和沃尔沃联合打造,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高端电动品牌的光环,更是将特斯拉视为对标对象,喊出“在极星,天空才是极限”的豪言壮志 。然而,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 。最新零售销量数据显示,今年6月极星汽车销量仅为6辆,跌至个位数 ;4月、5月销量甚至无法显示,3月销量仅1辆,整个上半年累计零售总销量不到70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造车新势力已将生存线提升到月交付2万辆,极星的销量显得极其惨淡 。

销量持续低迷的背后,是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业务的全面收缩 。目前,极星汽车的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直营线下门店也仅剩上海前滩一家 ,试驾业务仅支持电话预约,业务几近停滞 。据多家媒体报道,极星汽车在中国的销售运营主体极星科技春节后开始裁员,涉及销售、运营等员工,高层和人事也在三月退场,本土研发配套开发随之陷入停滞 。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困局,与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密不可分 。在产品定位上,极星汽车一直摇摆不定 。首款车型极星1定位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轿跑,售价高达145万元,走的是高端小众路线 ;而两年后推出的极星2起售价却降至29.98万元,主打主流市场 。此后的极星3起售价又回到近70万元的超豪华领域,极星4则再度回到30万元级别 。这种在超豪华和大众市场间反复横跳的定位策略,使得极星汽车的用户画像高度模糊,难以精准吸引目标客户 。

产品力方面,极星汽车也存在明显短板 。当国内众多新能源品牌大力投入自研电动架构时,极星汽车却依赖沃尔沃现有的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开发 。这导致其车型在空间利用上欠佳,续航和智能化水平也未能得到用户认可 。此外,极星汽车的核心研发和产品定义权主要掌握在瑞典方面,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反馈响应迟缓 ,产品本土化滞后,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

频繁的人事变动也严重影响了极星汽车的发展 。在品牌发展的八年时间里,极星汽车中国区掌舵人累计更换了七任,平均每位高管的任期不足一年半 。频繁换帅使得公司战略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前脚宣布直营模式,后脚推行经销商加盟;刚强调“本土化”,转眼又把生产转移至韩国 。决策链条冗长,对市场变化反应慢,错过诸多黄金销售窗口 。

从财务状况来看,极星汽车也不容乐观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40.54亿美元,负债合计却高达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处于资不抵债的困境 。2020年至2024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仅2024年单年净亏损就达20亿美元 。2025年一季度,每交付一辆车极星汽车就要亏损27万元人民币 。尽管今年6月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将个人持股比例提升至66%,但这笔资金对于深陷亏损泥沼的极星汽车而言,也仅是杯水车薪,仅能支撑1 - 2个月,因为极星每月的现金消耗就高达1 - 2亿美元 。而曾经的重要股东沃尔沃,早在去年2月就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减持至18%,并表明后续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如今其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16% 。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极星汽车内部人士表示销售模式正在转型,预计今年四季度将会完成调整 。新战略聚焦轻资产模式,计划关闭低效门店,转向城市展厅 + 线上直销,收回分销权后,或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以降低渠道成本 ;同时,极星2改款计划降价20%,试图通过价格优势来提升竞争力 。然而,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留给极星汽车调整和翻身的时间已然不多 。如果在四季度完成销售模式转型后,销量仍未见明显反弹,那么极星汽车或许真的将无奈退出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的又一个失败者 。未来,极星汽车究竟何去何从,市场正拭目以待 。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