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暴雨如注,河水骤涨。入汛以来,忻州市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防汛形势陡然吃紧。在这场与洪魔竞速的战役中,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河流岸边,用精准的数据编织起防汛减灾的“信息网”——他们就是市水文站的一线测报人员。南庄中心站,正是这张“信息网”上的关键节点,一群“防洪耳目
暴雨如注,河水骤涨。入汛以来,忻州市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防汛形势陡然吃紧。在这场与洪魔竞速的战役中,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河流岸边,用精准的数据编织起防汛减灾的“信息网”——他们就是市水文站的一线测报人员。南庄中心站,正是这张“信息网”上的关键节点,一群“防洪耳目”在此日夜守护,用担当与奉献诠释着水文工作的分量。
南庄中心站工作人员检查调试设备。
未雨绸缪:把“预防针”打在洪峰来临前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7月24日,接到强降水与洪水预警的那一刻,南庄中心站的灯光便彻夜未熄。站长带领团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ADCP测流仪、无线雷达波系统等“吃饭家伙”被一一拆解、调试、校准,确保在狂风暴雨中能“擦亮眼睛”;监测断面、水尺高程等基础数据被反复核验,哪怕小数点后几位的误差也绝不放过——因为他们深知,水文数据差之毫厘,防汛决策可能谬以千里。
一场结合超标洪水的实战演练紧接着展开:岗位职责、监测流程、应急响应步骤被反复梳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在演练中不断提升。看似琐碎的准备,实则是为精准测报筑牢“铜墙铁壁”。
洪峰搏击:在激流中捕捉“生命数据”
7月26日,洪水如期而至。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河道里咆哮着上涨,南庄中心站的监测断面瞬间成了“风口浪尖”。
“水位每6分钟报一次!”工作人员身披雨衣,在齐膝深的积水中架设设备。雨水模糊了视线,他们就用毛巾擦净仪器屏幕;水流冲击着支架,他们就用身体顶住保持稳定。多套设备同步监测,数据实时交叉比对,确保每一组数字都经得起检验。
7月29日,洪峰抵达。湍急的水流卷起漩涡,常规测流方法面临挑战。南庄中心站果断采用“浮标法+无线雷达波”的办法。他们冒着被激流卷走的风险,经过数小时连续作战,精准锁定洪峰流量——这组关键数据,为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水文数据支撑。
水退不休:用全程数据书写责任担当
直到7月31日,洪水渐退,但南庄中心站的监测仍在继续。“洪水退去的过程,同样藏着重要信息。”工作人员踩着泥泞,日复一日记录水位、流量变化。他们明白,从起涨、洪峰到回落的完整数据链,是分析洪水规律、完善防汛预案的“第一手资料”,更是未来守护河流安澜的“教科书”。
从预警响起时的严阵以待,到洪峰过境时的生死时速,再到水退之后的持续追踪,南庄中心站用“全周期管理”思维,交出了一份零差错的测报答卷。
一线缩影:以全员坚守诠释忠诚本色
南庄中心站的工作,只是忻州市众多水文监测站的一个缩影。本轮强降雨期间,市水文站启动IV级应急响应,四支应急监测队星夜驰援。静乐、原平、代县、五台、繁峙、定襄、宁武……处处可见水文人身披“橙马甲”的身影。他们在泥泞中跋涉,在激流边坚守,用专业对抗风险,用汗水换取数据。正是这一组组带着温度的数据,为全市防汛指挥提供了科学依据,让“防患于未然”从口号变为现实。
风雨过后,河流安澜。这些默默守护的“防洪耳目”,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忠诚、担当、求实、创新”的水文精神,在平凡岗位上筑牢了防汛减灾的“数据防线”,成为万千群众最可靠的“隐形盾牌”。
来源:忻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