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周围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一样在打拼,有人路越走越宽,机会不断;有人却困在原地,找不到那扇突破的门。尤其是当自己还感觉力量微小、前路迷茫时,那种方向感更是模糊不清。
我们周围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一样在打拼,有人路越走越宽,机会不断;有人却困在原地,找不到那扇突破的门。尤其是当自己还感觉力量微小、前路迷茫时,那种方向感更是模糊不清。
大家经常在留言或购买资料的时候单独问我:毛选中的方法论,能帮我们在弱小的时候撕开一道口子吗?
结合之前的分享,聊过歼灭战和消耗战,持久战和速决战,今天我就结合所写的系统解析毛选及马列等著作中的方法,来解剖另一对关键策略,也就是运动战和阵地战。
这对看似战争的词汇,实则精准刻画了我们从困境中破茧而出,再到站稳脚跟的全过程。直白点说,就是四个字:弱小打运动战以破局,强大打阵地战以定局。
要理解这个精髓,先得说清楚运动战和阵地战到底是什么。
运动战的核心是什么?是机动灵活,以动求活。
想想红军在弱小的时候,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主力部队。怎么打?绝不是硬碰硬,迎头撞上去。那是要把自己最后一点本钱都搭进去。
运动战的打法是:避其锋芒,引蛇出洞。瞅准机会,多路出击,东一下西一下地袭扰敌人。这打的不是歼灭战,不是要立刻把敌人彻底消灭。
它更重要的目的,是让敌人疲于奔命,兵力分散,士气被不断消耗。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敌人的破绽在哪里,哪里防守薄弱。
它强调的是流动性,没有固定的战场,打了就走,寻找新的战机。作战的路线在流动,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范围也因战局变化时大时小,时缩时伸。
战争和根据地的流动性,决定了根据地内部的许多计划都不能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计划经常改变,在当时是家常便饭。
这正体现了运动战的本质特征:在动态中寻找可能,在接触中识别方向。
阵地战恰恰相反,它的核心是聚焦一点,以稳求胜。
双方各自构筑起坚固的堡垒和防线,一寸土一寸地的争夺。你占领的越多,对手生存的空间就越小。它是一种正面、持久的攻坚,目的是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并巩固自己的地盘。它不需要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全部力量和资源,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发起一轮又一轮坚决的冲击。
阵地战讲究的是专注力,是持续投入的深度,是把一处堡垒彻底打穿、牢牢守住的能力。
放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阵地战的影子其实随处可见。
从高中选专业开始,到大学做职业规划,再到职场一步步往上爬,期望做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高管位置——这本质就是阵地战的思路。
它认准了一个方向,一个行业,一个位置,决心在那里打开局面,占山为王。
有人在这个打法上取得了成功吗?当然有。那些最终成为行业翘楚、公司核心管理者的,绝大多数就是这样一路打阵地战,从新人打拼上来的。他们证明了这条路线的可行性。
但是,我们也得面对一个客观事实:阵地战打法,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层位置争夺上,资源是极其稀缺的,机会是屈指可数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凭实力稳稳走到那个位置。更现实的问题是,当我们力量还不足时,强行打阵地战,往往是耗尽了力气也冲不开坚硬的壁垒。
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更灵活、更适合弱小时期的打法。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真切,我们拿做视频自媒体这个现在非常热门的副业尝试来举个活例子。
很多人想在工作之外做点内容输出,甚至梦想有天能以此为生。可一开始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连选什么方向都无比纠结。
很多人卡在了第一步:觉得自己没特别突出的颜值,没有过人的才艺,也没充足资源和广泛人脉。这些担忧,恰恰是陷入了阵地战思维的误区。
那就是总想着要先积攒起和“成功大V”同等的兵力资源,再去正面决战。这想法本身,在弱小阶段就把自己困住了。
这时,运动战思维才是那把开门的钥匙。
还记得运动战的精髓吗?不求马上成功,重在多方向探索,观察反馈。
运用在自媒体上,新手起步该怎么做?别想着拍一个视频就爆火十万加,立刻涨粉几十万。在摸索阶段,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阵地战思路的残留。
运动战阶段的关键动作是:立刻动手拍,坚持上传。
题材重要吗?初期真没那么重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讲知识点播放量低迷?下一条穿着家居服边做饭边唠家常反而火了?认认真真画完一幅精致肖像没人看?随手涂鸦结合时下热点反而播放暴涨?严肃点评娱乐八卦反响平平?聊国家政策大家讨论热烈?
这些差异就是运动战要捕捉的信号。播放量就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
看到数据反馈好的内容类型了吗?记住它,然后果断放弃那些低播放量的方向,集中往这里发力。我们拍各种类型的内容,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袭扰”,测试平台的喜好在哪,用户的兴趣点在哪,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在哪方面能更容易产生效果,得到正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容主题会自然地从发散状态渐渐收敛。
当我们在这个方向持续上传视频,粉丝开始稳定增长,播放量也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甚至能接到一些商业合作时,恭喜你,你在特定领域找到了一片可以扎根的土壤。
这个时候,战术需要转变了。要维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在这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壁垒,运动战该收尾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阵地战阶段正式开启。
你决定是要把这里作为重心长期运营下去。此时,你可能就需要考虑,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甚至将副业转变为可以持续深耕的主业。
这种战略思维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个人副业创业。
它深深植根于社会分工和职业发展本身。
拿企业内部两个核心角色来对比就很明显:销售和技术研发。
销售,本质上就是运动战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核心是开发客户、链接资源。这个角色的价值在于广度、在于流动、在于不断地进入新的领域,接触不同的群体和机会。
从一家公司跑到另一家公司,从一个客户转向下一个客户,销售人员几乎永远在“运动”的状态里。他们在运动中收集信息,洞察不同行业的门道,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
这份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持续不断的开拓新战场,而不是死守几个老客户。如果让一个销售去打阵地战,只守着现有客户不发展新的,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他个人的长期成长,都是不可持续的。运动战,是销售角色内在的职业要求。
技术研发,则是不折不扣的阵地战主力。技术岗位的价值在于专业深度。它要求你认准一个领域,持续深挖,从掌握基础原理到解决行业尖端难题。
在这个领域里构建起足够高的技术壁垒,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目标是站在技术应用的前沿,攻占一个又一个技术制高点,最终在这个细分领域内形成优势。
技术工作需要的是聚焦一点,深度扎根。如果一个技术骨干整天心猿意马,跨多个非相关领域搞“运动”,追求广度而荒废了专业深度,那将是灾难性的。
阵地战,追求在纵深上突破限制,这是技术研发的生存之道。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城市竞争如此激烈的原因,大家都在各自的技术阵地上争夺有限的位置和资源,寸土必争。
企业战略层面,尤其在新兴领域,比如手游开发,同样能看到两种策略的混合运用。实力雄厚的大平台不会把宝押在一个项目上。它们通常的策略是,投资或内部孵化多个游戏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再并行开发几款不同类型的游戏产品。
这不就是打运动战吗?在雄厚的渠道分发和资金支持下,撒网捕鱼。赌的是其中有一两款能撞上市场口味,成为爆款。
这个过程中,多个产品线都在尝试、都在小范围消耗资源、试探市场反馈。
一旦某款游戏脱颖而出,呈现出成功的迹象,公司的策略会立即转变。投入大量人力、资金资源倾斜到这款产品上,迅速提升品质,深度运营,大规模推广——这不就瞬间从运动战切换到了阵地战了吗?
目标变成了把这个爆款做深做透,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巩固战果。用运动战试探出突破口,用阵地战扩大歼灭战果。
好的,我们接续前文,完成剩余内容(约1700字),确保逻辑连贯、落地实用、升华自然。
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城市的发展变化,核心产业的起落兴衰,其实也暗合着这种强弱转换、战略调整的智慧。
回想一个城市如何诞生并崛起的?往往不是凭空指定,而是在动态发展中形成的。
比如一个沿海渔村,最初可能只是依靠天然港口条件,吸引船只停泊补给做些小生意,这是一种原始的运动状态,什么赚钱做什么,方向还不明晰。
随着航运发展,逐渐地,与船舶相关的维修、零配件制造、贸易代理等行当开始聚集,小作坊、小企业在这里尝试、生长、竞争。这个阶段,本质上是在广阔市场中进行“运动战”,筛选优势方向。
当某个或某几个产业环节展现出强大活力,如船舶制造或特定商品贸易规模越做越大,技术工人越聚越多,口碑越来越响时,城市的战略便会转向“阵地战”:政府集中资源建设专业港口、产业园,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吸引关联企业和人才深度扎根,把初具规模的比较优势,打造成具有区域甚至全国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就像当年红军从游击战中建立了稳固根据地后,才开始进行更具规模的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支持长期斗争。这个过程,正是从运动中发现可能方向,到在阵地上巩固深化、建立稳固优势的经典演绎。
回到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层面: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规划,还是企业经营、职业发展,如何有效运用这套“运动”与“阵地”结合的智慧?关键有三点。
第一,认清自己的“强弱态势”,这是选择战略的根本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的迷茫和挫折,源于策略与实力错配。当我们资源有限、经验不足、身处逆境时,这就是弱小阶段。
此时强行按“阵地战”打法,要求自己深耕某个方向死磕到底,或者投入巨大资源期望短期内解决某个顽固问题,失败的风险极高,容易损耗元气。
反之,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已积累起相当的实力、经验、资源、人脉网络,形成初步优势时,如果还四处出击搞“运动”,浅尝辄止,不敢集中力量巩固扩大优势,就可能坐失良机,让已有优势被他人蚕食。
务必时常自我审视:我此刻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的核心资源是什么?面临的主要挑战规模如何?是需要在广阔天地寻找突破口,还是该聚焦于已有的核心优势?
弱小时,要像打运动战一样动起来,但务必带着目的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破局的关键不在于一开始就找对那个终极方向,而在于积极地行动起来。这里的行动,绝不是盲目试错,而是在行动中嵌入核心任务:高效地试探、敏锐地观察、果断地筛选。
就像我们讲的自媒体案例,拍视频只是表面形式,核心是通过内容数据反馈找到那个值得集中投入的方向。
工作中,接触不同项目,了解不同部门,尝试不同任务,是积累经验、发现兴趣点和潜在机会的重要过程,其价值就在于这广泛的“运动”和“袭扰”。
生活里,学习新技能、参加新社群、了解新行业,也是在扩大认知边界,寻找新的连接点。
弱小时打运动战,核心目的就是为阵地战寻找一个可依托的支点,为未来创造可能性。
在运动中,必须高度关注信号:哪些尝试得到了积极回应?遇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机会?哪些方向似乎存在较大阻力?及时评估这些信息,才能找到发力点。
毛选思想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弱小阶段,这种多向试探的行为本身就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调查工作。
强大时,要像打阵地战一样打深打透,但需警惕固步自封。
当我们通过“运动”找到了优势方向,积累了足够资本,无论是金钱资本、技术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就意味着“占领高地”的时候到了。
这时必须转变打法,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投入到这个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的“主阵地”上来。深耕细作,做深做透,建立竞争壁垒,构筑你的“根据地”。专注投入,纵向扩展,强化核心优势,把已有的可能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就和稳固的竞争力。
比如视频博主找到了核心内容方向,就要持续提升内容质量,优化运营技巧,打造个人品牌。
技术专家找到了核心专长领域,就要投入时间精力深入钻研前沿技术,解决关键难题。
企业找到了潜力爆款项目,就要迅速配置最优资源进行开发推广。
然而,即使是打阵地战,也不能丧失对变化的敏感度。任何“阵地”都会面临外部环境的变迁和新挑战者的冲击。
这时,可以借鉴红军在根据地建设中“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不忘“组织地方武装”,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在守住主阵地、打好“歼灭战”的同时,在主阵地内进行一些小范围创新尝试,类似“根据地中的运动”,或在维持阵地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观察外部动态,为未来可能的战略调整做准备。
这就是强与弱、动与静在更高层面上的辩证统一。
所以你看,人生的困境也好,事业的难题也罢,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看清自己、运用智慧、顺势而为的问题。
毛选里关于战争策略的深邃思考,之所以能被无数创业者、奋斗者奉为圭臬,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方向和成就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可能只靠蛮力强取。
弱小时,我们要有在运动中发现可能性的勇气和耐心;强大时,更要有在阵地上深耕细作、巩固发展的决心与定力。
毛选智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固定的战争模板,而在于启发了我们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制定策略的思维方法。
它告诉我们,策略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在于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把握,在于看清是应该“以动求活”,还是需要“以稳求胜”。
当你迷茫于“弱小之时如何破局”,不妨想想运动战那份主动出击、多点探索、寻求反馈的灵活;
当你思考“如何让已有的成就真正稳固下来”,阵地战那套聚焦核心、深挖优势、建立壁垒的打法就是答案。
这份源自战争智慧的策略思维,本质上是一套应对竞争、寻求发展的通用哲学。
它不是教条,而是灯塔,照亮我们如何在生活的战场上,识别阶段,转换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并最终让它成为坚实的根基,支撑我们去攀向更高的山峰。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
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无法提炼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
所写的系统解析毛选及马列等著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可私信、联系买。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每一篇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
来源:以心印心Pro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