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胸口突然发闷,心跳好像也快了起来,你会不会立刻觉得大事不妙?其实,这种感觉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的时候。身体的这些反应,未必是生病了,更可能是焦虑在悄悄作祟。焦虑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家伙,总爱制造一些让人担心的信号,比如胸闷、心慌、头
有时候,胸口突然发闷,心跳好像也快了起来,你会不会立刻觉得大事不妙?其实,这种感觉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的时候。身体的这些反应,未必是生病了,更可能是焦虑在悄悄作祟。焦虑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家伙,总爱制造一些让人担心的信号,比如胸闷、心慌、头晕、手脚发麻,甚至肠胃不适,让你觉得哪儿都不对劲。可仔细想想,这些症状真的意味着身体出了大问题吗?很多时候,并不是。焦虑特别擅长“模仿”病症,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放大成让你恐慌的“警报”。
当你感到紧张或压力来袭时,身体会自动进入一种警觉状态,心跳加快,呼吸变深变快,肌肉紧绷,这些都是为了应对潜在“危险”做的准备。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焦虑状态下,心率平均每分钟会增加10到20次,这完全是身体自然的应激反应,并不代表心脏有病。同样,头晕或手脚发麻也常常是焦虑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是因为你呼吸太急促,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水平变化,影响了血液循环,大脑一时供氧不足,就出现了头晕。这类症状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平静下来,调整呼吸,很快就能缓解。
还有很多人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出现胃胀、肠鸣、甚至轻微腹痛,第一反应可能是肠胃炎或者消化不良。但事实上,大脑和肠胃是紧密相连的,情绪一波动,肠胃就会“闹情绪”。研究发现,超过六成的人在长期压力下会出现功能性肠胃问题,但医学检查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这说明,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那怎么判断这些不适是焦虑引起的,还是真的生病了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观察症状和情绪的关系。是不是在忙碌、焦虑、睡眠不足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些情况?一旦放松下来,比如周末休息、聊聊天、散散步,症状就减轻甚至消失了?如果是这样,那很可能是焦虑在捣乱。当然,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者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检查也是必要的,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
面对焦虑,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深呼吸就是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办法。吸气四秒,呼气六秒,重复几次,心跳就会慢慢平稳下来。这是因为深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让身体从“战斗模式”切换回“放松模式”。每天花五分钟做做深呼吸练习,焦虑感会明显降低。运动也是极好的调节方式,不需要高强度训练,哪怕每天快走半小时,跳跳绳,做做拉伸,都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物质”能有效缓解压力。数据显示,每周坚持运动三次的人,焦虑水平平均下降三成。
此外,和朋友倾诉、分享心事,也能大大减轻心理负担。有时候,说出来,心里就轻松了一半。如果自己难以调节,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规律作息同样重要,按时吃饭、保证睡眠,不熬夜,身体状态稳定了,情绪自然更平稳。有调查显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焦虑风险是正常人的四倍以上。一张温暖的床,一段安稳的睡眠,可能是你对抗焦虑最温柔却最有力的武器。
其实,焦虑并不是敌人,它是人类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保护机制。远古时期,它帮助我们应对危险,如今虽然没有猛兽,但生活的挑战依然会触发它。它提醒我们:该停下来,喘口气,照顾一下自己了。学会理解它,接纳它,和它和平共处,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每一天的压力与挑战。生活总有起伏,但只要我们愿意倾听身体的声音,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