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重走长征路,为四烈士正名,曾怒摔茅台说还是共产党员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5:48 2

摘要:1986年春末,陈靖站在徐向前元帅的门前,老兄弟再见面,说不上有多少情绪。没开场白,陈靖就把重走长征路的打算讲了出来,没慢条斯理,像是捧出一颗心,他选了个灾难又希望的路,想把过去的苦一路重温。徐帅倒没找什么理由推辞,刷刷写下“温故而知新,老马当识途”,里头没丝

1986年春末,陈靖站在徐向前元帅的门前,老兄弟再见面,说不上有多少情绪。没开场白,陈靖就把重走长征路的打算讲了出来,没慢条斯理,像是捧出一颗心,他选了个灾难又希望的路,想把过去的苦一路重温。徐帅倒没找什么理由推辞,刷刷写下“温故而知新,老马当识途”,里头没丝毫客气话,字里行间都硬邦邦的!到底什么意思?谁读懂了徐元帅的用心?

陈靖走了,他是真的上路了,不赶时髦、不找观众,背包里不装另外的理想,只装着旧时回忆和几本资料。他要走红一方面军的路、红二、红四、红二十五,还要踩一趟西路军的艰险。他没选择最短那条,反而去踩班级里最难那几个。要说有点自讨苦吃,没错吧?当年长征物理距离就差不多25000里,36261公里,这数字有点让人迷糊。美国东西岸走两圈不止,也算一点成就,算什么呢?陈靖年已七十,头发白了,腿没断,还愿意再走,谁家老人这么拼过?

翻山不躲雪,陈靖翻了扎浪雪山,折多雪山,高尔士雪山,卡子拉山,理塘东山,海子雪山,阿坝雷达站,这里面随便一座就能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最高的海子雪山,4876米,那不是老年人随便登顶的高度。草地也没落下:红原草地、阿坝、毛尔盖、若尔盖,他都趟过。草地湿陷,日头一晒,冲进脚底的水能顺着裤管流下来。长征时红军过草地,革命史书上只说过两个词:“艰难险阻”,但陈靖重走哪怕一小段,他是直接用脚投票的。有人说老人这样是不是为自己的历史留名?也许,有人猜老红军在验证过去的胜利?未必准确,这些路对他来说并不是有功就有奖。

途中陈靖不止走路,还到处和当地政府部门座谈,273场,跟2884个人说话。你可以说这是浪费时间,他早知道,有些人说借机讲讲经济信息、矿产资源、种植养殖。对于老区的干部,他没太多客气话。报告会做了97场,听众48500人,地方学校、工厂、部队,他嘴没有歇过。很多人讲这叫“弘扬长征精神”,实际上他是把心里那些东西慢慢掏给别人看,带着温度和火气!会有人听懂吗?未必,场子里有假寐的,也有认真写笔记的,陈靖又何必在乎这些呢?

敬谒和祭扫是他另一项大工程,革了历史上著名烈士的冤,去他们家乡或坟墓,大大小小有290处故居、3850多座墓。这些人有名有姓,比如邓恩铭、向警予、林伯渠、董必武,革命史书上的大人物。老红军陈靖一边扫墓,一边给地方干部唠叨几句,有时不客气:“你们现在有桌子有酒有肉,可这里烈士坟旁边还住着衣不蔽体的老百姓,这叫革命传承吗?”他不喜欢繁文缛节,动辄教条主义,他口头上从不说“革命精神”,但到底谁听懂了呢?

平反冤案,是陈靖路上的另一“特产”。冉少波,红三军独立师师长,长征之前因左倾路线被错杀,家属持续申诉几十年无结果。有部门认定确实需要平反,材料也备齐了,但没有一次真正公开说明。陈靖动身,协同地委与家属,调档案,开会核实,终于用自己的身份和热情搞定了。四十年来的冤情,才算有点直说结果,这却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

席大民也是冤情主角,贵州抗日救国军副司令。长征后坚持斗争,被俘后折磨致死。有一年,某些人写材料,居然把他捏造成“反革命”,进了博物馆档案。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但没公开。陈靖不放心,和当地党史部门再查,撰文澄清,才算给席大民正名。冤案平反,过程特别枯燥,陈靖却一直觉得,“该说要说”,这是他的工作。他其实并不太相信所有曾经的决定都是错的,也不认为纠正就能还原一切。

另一个案子是麻孜阿布,藏族师长,被张国焘诬杀。地方一直拖着没定,陈靖调查后在《解放军报》发文,事情才有动静。安登榜,羌族游击队长,为红军筹粮遭人杀害,也长期被冤定为反革命。陈靖还是依靠调查和撰文才还其清白。这些事,说小也小,说大也有点大。陈靖似乎不怕麻烦,或许因为他觉得,总有一项工作是红军缺的,那就是“不怕多问一句”。

路途上,陈靖不仅遇到盛情款待,也碰上让人火大。到一个苏区县城里,县领导热情致敬,一桌山珍海味,茅台就擺上来了。领导们敬酒的时候,陈靖没客气,他拿起茅台一把砸到地上。“你们跟我出去看看!”从宾馆一路带人到十几里外的山洞。啊,这场面谁见过?山洞里没家具,也没粮,一家老小铺着稻草,一床破被子,烟气呛眼,冬天冻得缩一堆。陈靖愤怒地问:“你们衙门离这儿不远,知道群众怎么过日子么?这里可是老苏区,几十年了,还比过去糟,你们就安心喝茅台吗?身为共产党员,不心虚吗?”这种问题,陈靖其实也清楚答案不会有,只要有人脸色变一变,他就觉得自己没白说一趟。有的人觉得他耿直,有人觉得他没必要这样较真。

从1989年到1990年,陈靖又重走了一次长征路。1990年到1992年春天,三度上路。有数字统计,他累计走了七万里。要细心算,这几段不完全重合。陈靖成了唯一三度重征的老红军,这也没人再去模仿,至少网上并没有同样的实例。这种坚持和毅力,旁人只能用敬佩形容。你说他没家庭责任、完全脱离民生?其实不是,路上每到一地,他总在想怎么传递信息、怎么帮忙解决实际问题。人总是矛盾,陈靖一边喜欢重温历史,也常抱怨现实仍有遗留问题。

那些年红军长征路程,并不是只靠吃苦坚持就能走下来。缺衣少食,敌人随时追击。雪山草地,随时可能丧命,不只是传奇,更是无数人血与泪的见证。陈靖不是去感受磨难,也不是单纯寻找意义。更真实的是,他想传承那些不被言语概括的人性;这些人性有时候很脆弱,但有时候也会让人把难处翻过来踩一脚。他不愿意把自己和“英雄主义”混为一谈,又惯常强调历史是活的,不是教科书里那样背出来的东西。

说到这里,其实徐向前元帅的题词“温故而知新,老马当识途”,意思也显得不那么复杂了。不是只讲重温旧事,更是一种事情做过了,有新的理解,旧的经验能用上。可是有时候,温故也会带来不适,有些问题过去没解决,现在还是难解。这么看来,陈靖虽然走的是“老马识途”的路,却又时常以新人的身份,把疑问和不满抛给现世。你说他自相矛盾?也许,他自己其实更清楚这些路上没有永远的答案。

今天的人看陈靖三走长征,总归有些敬意,但也有人质疑意义。现实生活继续往前滚,长征路上的很多老百姓依然有难处。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管理的短板。什么是革命精神?没有一句标准答案。有时候,精神就是饿肚子的坚持,有时候又像砸碎茅台那一刻的痛快。陈靖路上的热血,有时能把周遭人点燃,有时又被忽略得一干二净。

历史的力量不总是温和的,也可以是“拽着耳朵”式的提醒。陈靖走的实际行动和反复开口的质问,是把书面文章带回了土壤和山洞。他没有点头称是,只是拎着过去和现实不断碰撞。过去的长征,今天的现实,不见得像新闻联播那样条理清楚。从老红军陈靖身上,人们能看到一种倔强,也能看到一种反复推敲的坚持。这种坚持,值得被记住。至于长征路能不能指导未来,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吧。

来源:吃香喝辣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