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亿蓝海的物理AI,打通了大模型至物理终端的“最后一公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6:30 2

摘要:当算法学会理解重力与摩擦力,当机器开始预判现实世界的物理行为,一场重构50万亿美元实体产业的技术海啸正席卷全球制造业、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

>当算法学会理解重力与摩擦力,当机器开始预判现实世界的物理行为,一场重构50万亿美元实体产业的技术海啸正席卷全球制造业、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

物理AI(Physical AI)不是又一个被二级市场拿来“贴金”的概念,而是真正把大模型塞进机器人、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物理终端的“最后一公里”。黄仁勋把这一刻比作“机器人行业的GPT-1时刻”,产业刚刚起跑,而资本市场已经把整条赛道拆成了芯片、算力、零部件、整机、场景、材料六大环节。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ES2025的主题演讲中向世界宣告:“物理AI将深刻改变价值50万亿美元的制造与物流行业。”这一宣言正快速成为现实——2024年全球物理AI市场规模已达187亿美元,并以35%的年复合增长率急速扩张,预计2030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而在这场重塑产业格局的竞赛中,中国企业正依托丰富的工业场景加速卡位,在特定赛道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物理AI与传统AI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对物理世界的深度理解和交互能力。它并非传统AI的简单延伸,而是将人工智能算法与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如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电磁学等)深度融合,赋予机器理解、预测和优化复杂物理环境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自主行动、自动驾驶车辆应对突发路况、工业制造流程的精准模拟与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全球科技巨头早已布局这场竞赛:英伟达推出Cosmos平台,利用海量视频数据训练AI理解物理行为;谷歌发布Genie2,生成逼真3D场景以支持人形机器人训练。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将超千亿美元,而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1520亿美元。

中美欧三极争霸格局已经显现。中国凭借丰富的工业场景和快速落地能力,在应用层面取得突破;美国依托英伟达、谷歌等技术巨头保持原创优势;欧盟则聚焦绿色制造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角逐,更是未来制造业主导权的争夺。

*表:全球物理AI产业布局比较*

芯片与硬件基础设施层

天娱数科参股的芯明智能已研发出全球唯一单芯片集成芯片化实时3D立体视觉感知、AI和SLAM的空间智能系统级芯片。这颗芯片的AI算力达3.5TOPS,功耗控制在1W以内,是目前全球唯二实现3D双目立体视觉算法芯片化的量产芯片。

公司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亮眼,净利润1800-2600万元,同比增长369.52%-489.30%,数据流量业务增长和投资收益改善是主要驱动力。截至8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96亿元,年内涨幅达41.7%。

中科曙光虽未直接列入物理AI概念,但其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不可忽视。公司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发布“基于国产GPU加速卡的科学大模型联合方案”,在冷冻电镜算法并行效率方面实现91.7%的超高水平,为物理AI提供底层算力支撑。

仿真平台与开发工具链

索辰科技作为国内CAE仿真领域龙头,正在建设“生成式数字孪生基地”,内含数值风洞、电磁暗室、风电实验室等高精度模拟环境。这一基地不仅是物理AI技术的研究与验证平台,更是生成海量高保真训练数据的“摇篮”。

2025年3月,公司在广州发布“天工·开物”物理AI产品矩阵,标志着其从CAE软件商向物理AI领军者的战略转型。在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公司进一步推出四大虚拟训练平台,覆盖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低空经济三维物理地图、新能源电池虚拟训练等前沿场景。

截至8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182亿元,近三个月上涨28.6%,年内涨幅位居物理AI概念股前列。

智微智能作为英伟达NPN官方合作伙伴,基于NVIDIAIsaacSIM平台开发机器人虚拟仿真系统。公司推出的“大小脑”机器人控制器系列:

-“大脑”控制器负责环境感知与决策规划

-“小脑”控制器专注运动控制与实时响应

-PAS-6102人形机器人控制器AI算力高达275TOPS

该股2025年累计上涨32.13%,市值78亿元,成为物理AI硬件领域的标杆企业。

应用场景落地层

蘑菇车联虽未上市,但在2025WAIC大会上展示的MogoMind是首个深度理解物理世界的AI大模型。这一7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感知精度超90%,能推演800多个交通场景,已在8个城市落地应用。

东方精工通过参股公司嘉腾机器人切入物理AI赛道。嘉腾生成式AI在激光叉车上的成功应用,成为英伟达在CES上向全球展示的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截至8月8日,公司市值163亿元,年内上涨27.18%,展现稳健增长态势。

*表:物理AI核心概念股业务与市场表现(截至2025年8月8日)*

人形机器人:虚拟训练的革命

物理AI正解决人形机器人训练的核心痛点——安全性与数据效率。传统实机训练成本高、风险大,而基于物理AI的虚拟训练平台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完成上万次测试,形成鲁棒性更强的控制策略。

索辰科技的机器人虚拟训练系统能模拟机器人外部物理环境及通信环境,覆盖海洋船舶、风机运行等多种场景。富士康借助英伟达Omniverse平台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任务规划训练,有效降低设备磨损与测试周期达40%以上。

低空经济:三维物理地图构建

随着低空开放政策落地,无人机“飞得起来、看得见、管得住”的需求催生对物理AI的新应用。索辰科技开发的低空经济虚拟训练系统,基于电磁、流体物理引擎模拟无人机外部物理环境,实现雷电预测等关键功能。

公司已与杭州低空经济平台杭实集团达成战略签约,共同推进物理AI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这一合作有望打开年均增长35%的新兴市场。

高端制造:数字孪生与智能优化

在制造业领域,物理AI正带来革命性变革:

-半导体晶圆缺陷检测精度预计达到99.8%

-智能工厂设备预测性维护成本降低30%以上

-产品设计效率较传统方法缩短40%以上研发周期

-生产能耗减少15%-20%的资源浪费

索辰科技的工业装备设计优化平台已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应用,其生成式流场计算引擎可快速生成高精度流场数据,为飞行器设计提供关键支持。

自动驾驶:物理世界的实时推演

蘑菇车联的MogoMind大模型已展现物理AI在交通领域的变革力量。该模型能全天候捕捉车辆轨迹、速度变化、行人动态等异构数据,并通过融合算法快速处理。

在交通流预测方面,MogoMind综合考量交通流量、车辆类型、道路特征、信号灯配时等因素,动态计算道路通行能力,预测未来时段流量变化趋势,为智慧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截至8月8日收盘,物理AI概念股呈现资金持续流入态势。科创人工智能ETF最新规模达9.86亿元,份额8.32亿份,创成立以来新高,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3072.03万元。

从个股表现看,物理AI板块呈现明显分化:

-天娱数科8月7日强势涨停,年内涨幅达41.7%,市值96亿元,创12个月新高

-索辰科技延续上升趋势,市值182亿元,机构持股比例较年初提升8个百分点

-智微智能技术面形成圆弧底形态,MACD指标零轴上方金叉,市值78亿元

物理AI概念股获得资本追捧的核心逻辑在于:

1.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工信部《智能制造2025推进计划》明确支持工业仿真软件研发,地方低空经济试点政策扩大至45个城市

2.业绩拐点显现:天娱数科中报预增369%-489%,索辰科技订单量同比增长140%

3.事件催化密集: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12日)、英伟达WRC峰会(8月9日)接连召开

技术瓶颈

物理AI落地面临数据壁垒、跨学科人才短缺等瓶颈。全球专利布局中,中国占比不足15%,基础研究投入仅为美国的1/3。特别是在多物理场耦合算法、实时仿真引擎等核心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代差。

产业安全

需警惕因技术代差导致的产业链竞争失衡风险。在高端芯片领域,尽管芯明智能等企业实现突破,但GPU等核心算力芯片仍依赖进口。CAE软件市场被Ansys、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率不足15%。

国产替代路径

中国物理AI产业的突围需聚焦三大方向:

1.场景驱动:依托国防、新能源车等优势领域,发展差异化解决方案

2.生态共建:构建“芯片-软件-应用”产业联盟,避免碎片化竞争

3.标准引领:积极参与IEEE物理AI标准制定,争夺规则话语权

索辰科技在CAE国产化领域已实现突破,其电磁仿真软件在部分军工场景替代进口产品。天娱数科通过构建超120万条3D动捕数据集,形成独特的数据资产壁垒。

当物理规律与人工智能在芯片中交融,当虚拟训练场中诞生的算法开始驱动真实世界的机器人,物理AI正在重构从工厂车间到城市街道的每一个物理空间。

英伟达在8月9日的WRC峰会上揭晓物理AI与通用机器人的最新突破,而中国厂商已在特定赛道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索辰科技的“天工·开物”平台、天娱数科的动捕数据集、智微智能的机器人控制器、东方精工的智能物流装备,共同勾勒出中国物理AI产业的创新图谱。

从投资视角看,物理AI产业将经历三波浪潮:

1.基础设施层(2023-2025):算力芯片、仿真平台、开发工具链率先受益

2.行业应用层(2025-2027):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场景大规模落地

3.生态整合层(2027-2030):跨平台操作系统、物理AI云服务成为核心价值点

据中信建投预测,到2030年,物理AI显性市场将达500亿美元,而其带动的制造业成本降低15-20%,将撬动万亿级经济增量。对于投资者而言,那些在特定场景建立数据壁垒、拥有物理模型know-how、实现产品-市场匹配的企业,有望在这场50万亿美元的产业革命中赢得超额回报。

①、算力底座:英伟达“绑匪名单”

物理AI的第一桶金仍旧被GPU、交换机和液冷机柜拿走。黄仁勋的Cosmos世界模型需要万张A100/H100堆起来的“超算”,国内真正能拿到卡、拿到产能的只有少数几家。

1. 工业富联 601138.SH

8月8日收盘市值:7,260亿元,2025年以来涨幅+92%。

逻辑:英伟达GB200服务器主力代工厂,2024年AI服务器收入同比+228%,800G交换机单季营收已超2024全年。市场给的估值逻辑简单粗暴——只要英伟达出货,工业富联就“躺赢”。风险在于:GB200量产初期良率、海外产能爬坡。

2. 智微智能 001339.SZ

收盘市值:215亿元,年内涨幅+168%。

逻辑:英伟达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官方合作伙伴,边缘AI盒子在物流分拣场景渗透率快速提升。2024年工业控制业务收入+80%,但市场更关心它在英伟达宇宙里的“生态位”。

3. 科创新源 300731.SZ

液冷板小巨人,8月8日涨停收盘,年内涨幅+203%。

逻辑:GB200机柜液冷板单套价值量从3000元提到5000元,订单排至2026年。缺点是客户集中度高,一旦英伟达转单,业绩弹性直接熄火。

②、模型&仿真:软件也能“硬通货”

物理AI离不开世界模型和仿真平台,国内能把CAE/CFD软件商业化的凤毛麟角。

1. 索辰科技 688507.SH

收盘市值:303亿元,年内涨幅+78%。

逻辑:军工CAE市占率>70%,推出“天工·开物”物理AI平台,号称把复杂仿真效率提升10万倍。并购力控科技补上实时数据闭环,民用风电、高铁订单开始放量。军工+AI的双轮驱动给了估值溢价,但民用市场能否兑现仍待观察。

2. 中望软件 688083.SH

收盘市值:185亿元,年内涨幅+55%。

逻辑:CAD/CAE一体化,在机器人本体结构仿真环节切入华为、优必选供应链。缺点是收入仍以License为主,订阅模式尚未跑通。

③、感知:给机器人“长眼睛”

3D视觉、力觉、触觉是物理AI的“感官系统”,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1. 奥比中光 688322.SH

收盘市值:333亿元,年内涨幅+127%。

逻辑:全球3D视觉六大技术路线全覆盖,英伟达Isaac Sim官方合作方。8月6日宇树发布Unitree A2机器狗,奥比的dToF模组单机价值量1200元,订单已锁至2026年。

2. 凌云光 688400.SH

收盘市值:145亿元,年内涨幅+89%。

逻辑:机器视觉+数字孪生,宁德时代、特斯拉产线视觉检测唯一国产供应商。2025H1净利润同比+110%,但市场担心光伏、锂电扩产周期见顶。

3. 天准科技 688003.SH

收盘市值:103亿元,年内涨幅+71%。

逻辑:英伟达Jetson平台国内最大合作伙伴,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占率>30%。GEAC-X5产品在无人配送车场景落地,2025年目标出货3万套。

④、执行部件:减速器、丝杠、电机“三剑客”

人形机器人关节成本占比高达58%,谁能打进特斯拉、Figure AI、智元、宇树的BOM,谁就能享受估值溢价。

1. 双林股份 300100.SZ

收盘市值:175亿元,年内涨幅+448%。

逻辑:PEEK材料行星滚柱丝杠独家供应智元A2,单机价值量4000元,毛利率>50%。公司原本做汽车内饰,如今机器人收入占比已超20%,典型的“跨界打劫”。

2. 中大力德 002896.SZ

收盘市值:95亿元,年内涨幅+189%。

逻辑:谐波减速器国内第三,宇树四足机器人主供。公司2025H1预告净利润同比+220%,但产能利用率已打满,扩产需资本开支。

3. 鸣志电器 603728.SH

收盘市值:305亿元,年内涨幅+136%。

逻辑:无框力矩电机龙头,华为人形机器人独家供应。2025Q2电机出货环比+120%,但估值已透支2026年业绩。

4. 兆威机电 003021.SZ

收盘市值:260亿元,年内涨幅+157%。

逻辑:微型传动系统切入特斯拉Optimus手指关节,单机价值量3500元。公司公告拟募资30亿元扩产,机构担忧产能过剩。

⑤、整机厂:量产元年的“明牌与暗牌”

2025年被产业界定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整机厂订单、融资、上市节奏成了股价最大催化剂。

1. 智元机器人(未上市,借壳绯闻)

进展:2025Q1出货量>800台,全年目标3000–5000台,已收购上纬新材引发借壳猜想。A股映射标的——爱仕达 002403.SZ(参股智元供应链)年内涨幅+320%,市盈率高达3235倍,纯情绪博弈。

2. 宇树科技(辅导中)

进展:中信证券辅导上市,2024年营收>10亿元,四足+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A股映射标的——长盛轴承 300718.SZ(轴承+丝杠)年内涨幅+704%,明牌订单占比不足1%,但资金照炒不误。

3. 小鹏 Iron

何小鹏在8月8日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宣布,Iron人形机器人将在广州工厂小批量试产,2026年目标1万台。产业链弹性标的是拓普集团 601689.SH(关节模组),年内涨幅+112%。

⑥、新材料:PEEK、电子皮肤与腱绳

轻量化+高强度决定了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家庭。

1. PEEK材料板块

指数年内涨幅+96%,跑赢沪深300近80个百分点。

核心标的:

- 新瀚新材 301076.SZ,年内+266%,PEEK粒子国产替代,智元、优必选双验证。

- 中欣氟材 002915.SZ,年内+205%,上游氟酮一体化,成本优势显著。

风险:PEEK全球供需2026年或出现过剩。

2. 电子皮肤

汉威科技 300007.SZ 收盘市值65亿元,年内+180%,柔性压力传感器进入Figure AI BOM,但尚未大规模量产。

⑦、场景落地:自动驾驶、仓储、巡检“三把快刀”

物理AI最先商业化的不是家庭保姆,而是B端高价值封闭场景。

1. 自动驾驶

- 中科创达 300496.SZ 收盘市值240亿元,年内+55%。滴水OS上车之后再“上机器人”,AMR物流车已在中通、京东试点。

- 德赛西威 002920.SZ 智能座舱域控市占率>40%,机器人控制器订单2025H1同比+300%。

2. 仓储物流

- 东方精工 002611.SZ 收盘市值220亿元,年内+88%。参股嘉腾机器人+英伟达Omniverse数字孪生,仓储改造订单排至2027年。

- 诺力股份 603611.SH 智能叉车订单同比+150%,但估值仍停留在“叉车”而非“机器人”。

3. 工业巡检

申昊科技 300853.SZ 电网巡检机器人市占率>60%,2025H1净利润+180%,但国网招标节奏决定业绩波动。

>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台上,一台搭载索辰虚拟训练系统的人形机器人正平稳穿越模拟的台风环境。而在2000公里外的深圳港口,智微智能控制的AGV车队通过物理AI算法实时调整装卸路线——它们既看不见彼此,又被同一场技术革命紧密联结。

特备申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有想法的朋友可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个人部分文章仅限粉丝可见,您如果觉得文章有可读性,不放价格关注以便长期交流,期望与您共同进步!

来源:建股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