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齐街道的名称源自古代地名。在现今德州市陵城区的位置上,古时候曾有一座名为“临齐城”的古城。这座城池始建于北魏时期,其命名寓意深远,表达了“面对东边尚未归顺的青州一带(古称东齐),由强大的魏国建立此城以监视之”的战略意图。据考古发现,特别是出土的一块名为王偃志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下辖的13个镇街名称各具特色,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
临齐街道
临齐街道的名称源自古代地名。在现今德州市陵城区的位置上,古时候曾有一座名为“临齐城”的古城。这座城池始建于北魏时期,其命名寓意深远,表达了“面对东边尚未归顺的青州一带(古称东齐),由强大的魏国建立此城以监视之”的战略意图。据考古发现,特别是出土的一块名为王偃志铭的墓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历史背景。这块墓碑于清光绪元年在城东不远处被发现,上面记载了渤海太守王偃的墓葬位置,该墓葬位于古临齐城东六里处,从而佐证了陵城即为昔日的临齐城。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该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1958年成立了平原县德陵公社;到了1961年改称为陵县城关公社;1965年随着大公社规模缩小,部分区域分出成立了刘泮公社;1981年则设立了城关镇;1984年再次改制为陵城镇和刘泮乡。进入新世纪后,2000年凤凰店乡、土桥镇以及刘泮乡被撤销,并入陵城镇。最终,在2010年撤销了陵城镇并设立了临齐街道,随后在2014年正式成为陵城区的一部分,命名为临齐街道。这段历程不仅反映了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也见证了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安德街道
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的名称,源于其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建制——古安德县。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在现今德州东部、古黄河沿岸设立了安德县,其名蕴含“德水安澜”的美好寓意,寄托了对太平安定的期盼,这也成为“安德”地名的由来。
该地区在历史上行政归属屡有变迁: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曾设立定安公国,治所位于安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废除公国建制,改为安德国;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复置安德县。此后虽几经沿革,如明代初期曾称将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再度恢复安德县建制,后更名为陵县,但“安德”之名承载的历史记忆始终延续。
进入现代,2001年德州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原属陵城镇的菜园村等区域划入开发区管理。以此为基础,2005年正式设立安德街道,延续了这一古老地名的文化根脉。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安德街道随之归属新成立的德州市陵城区,成为城市拓展与历史传承交融的重要区域。
边临镇
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的名称,源于镇政府驻地所在的边临镇村。这个看似平常的地名,背后却流传着一段充满民间智慧与乡土色彩的传说。
据传,该地原名“桃庄”,历史悠久。到了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8年),村南新建了一个名为“侯庄”的村落。两村毗邻而居,却因资源、地界等问题长期纷争不断。当时民间盛行风水之说,人们认为村落之间的兴衰与“五行相克”息息相关。由于“侯”与“猴”谐音,而猴子喜食桃子,于是便有人附会出“猴食桃”的说法,认为侯庄会对桃庄形成压制之势,不利于桃庄的发展。
为破解此局,村民依据“猴畏鞭响”的民间说法,取“以鞭驱猴”之意,将村名改为“鞭花镇”,寓意用响鞭震慑猴子,以保本村安宁。这一名称带有明显的镇邪避祸、祈求兴旺的心理寄托。随着时间推移,“鞭花镇”又演变为“鞭抡镇”,语音逐渐变化,最终因方言谐音,被记作“边临镇”。虽字面意义已与原意相去甚远,但这一名称却沿用至今,成为历史记忆的另类延续。
行政区划方面,边临镇自1947年设区以来,历经多次调整:1958年先后归属德县边临镇乡及平原县五星公社(即边临镇公社);1961年正式设立陵县边临镇公社;1984年改制为边临镇;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更名为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延续至今。地名的演变,不仅映射出地方治理的变迁,也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民俗文化记忆。
郑家寨镇
德州市陵城区郑家寨镇的名称,源自其行政中心所在地郑家寨村。该镇因镇政府驻扎于此而得名,而“郑家寨”这一村名则承载着深厚的家族迁徙与定居历史。
据记载,郑家寨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初期,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02年),郑氏祖先从山东莱州府高密县迁徙至此,择地垦荒,安家立业。村落以家族姓氏命名,初称“郑寨”,意为郑姓人家所建的聚居寨落。随着人口繁衍、村落发展,“郑寨”逐渐演变为更具亲缘色彩的“郑家寨”,以突出家族归属与乡土情感。在设立乡镇建制时,为区别于村名并体现行政层级,正式定名为“郑家寨镇”。
在行政区划演变方面,该地于1958年先后隶属德县郑家寨乡及平原县卫星公社(即郑家寨公社);1961年设立陵县郑家寨公社;1984年改为郑家寨乡;2000年6月,原郑家寨乡与碱店乡合并,撤乡设镇,组建新的郑家寨镇,行政区域扩大,发展步伐加快;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郑家寨镇正式划归德州市陵城区管辖,延续至今。
这一地名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足迹,也见证了数百年来鲁西北地区村落形成、家族繁衍与基层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
糜镇
德州市陵城区糜镇的名称,源于其驻地村落“糜镇村”,而村名的背后则蕴藏着一段与古代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悠久历史。
据古籍《姓氏寻源》记载,“糜”原为一种谷物,即糜子(又称黍稷),属于耐旱早熟的农作物,广泛种植于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夏代,部分族群已掌握成熟的农耕技术,其中有一支擅长种植糜子的部族,因其耕作有方,年年丰收,生活富足,在当时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存方式中脱颖而出。久而久之,这一族群便以所种之谷为姓,形成了“糜”姓,成为中国早期以职业或物产为姓氏的典型代表。
相传,糜镇一带在古代正是糜子的重要产区,不仅产量高,品质也佳,逐渐发展为周边地区糜子加工与交易的中心,集市繁荣,声名远播。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糜镇”,意为“糜子之镇”或“糜姓聚居、以糜兴市之地”。这一名称历经千年,从物产到聚落,再到行政建制,最终固化为地名。
行政区划方面,糜镇于1965年设立糜镇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中,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为糜镇;2000年,原糜镇与张习桥镇合并,组建新的糜镇,行政资源进一步整合;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糜镇正式划归德州市陵城区管辖,成为其下辖的重要乡镇之一。
如今,“糜镇”之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段农耕文明的记忆符号,承载着黄河流域先民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历史印记。
宋家镇
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的得名,源于其行政中心所在地宋家村。作为镇政府驻地,该镇以“宋家”为名,遵循了我国乡镇命名中“以驻地命名”的常见传统,体现了地名与聚落起源之间的紧密联系。
据历史沿革记载,宋家村之名由来已久,应为古代由宋姓家族迁居此地、垦荒立村而形成,属典型的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虽具体建村年代无明确记载,但从区域开发史推测,或始于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活跃阶段。随着村落发展,逐渐成为周边区域的中心聚落。
在现代行政区划演变中,该地于1958年先后设立德县宋家乡,后归属平原县,改称东方红公社(即宋家公社);1961年划归陵县,定名为陵县宋家公社;1965年部分辖区析出,设立张习桥和黄集两个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恢复为宋家乡;1993年,宋家乡一度并入张习桥乡;三年后,即1996年重新析置,恢复宋家乡建制;2000年,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原宋家乡与黄集乡合并,正式设立宋家镇,行政范围扩大,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宋家镇随之划归新成立的德州市陵城区管辖,延续至今。这一系列区划调整,不仅反映了地方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也凸显了宋家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的过程。
如今的宋家镇,虽历经多次行政变迁,但其名称始终根植于最初的村落记忆,承载着家族迁徙、农耕聚落发展与基层治理演进的多重历史层次。
徽王庄镇
德州市陵城区徽王庄镇的名称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所在的徽王庄村,这一名称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古代文献记载,徽王庄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当时皇帝将王子见沛田赐予一位王室成员,并在现今陵城区东部地区设立了徽王庄。到了明成化三年(1468年),徽王按照官方记录进行册封,然而这片土地最终归还给了当地百姓,徽王庄这个名称也因此得以保留并流传至今。
从行政建制的角度来看,徽王庄镇经历了多次变革:1952年,该地区被划为德县第六区,即徽王庄区;1958年,先后成立了德县徽王庄乡和后来改名为跃进公社(即徽王庄公社)的平原县管辖区域;1961年起,徽王庄归属陵县,并设立徽王庄公社;1965年,官道孙公社从徽王庄公社中分出;1984年,徽王庄乡和官道孙乡分别成立;直至2000年,徽王庄乡与官道孙乡合并,正式成立了徽王庄镇;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徽王庄镇成为了德州市陵城区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徽王庄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文化背景,也展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地方治理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徽王庄镇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神头镇
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的名称,源于其政府驻地神头村,而这个看似寻常的地名,却蕴含着一段融合了自然灾害、民间信仰与人文变迁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当地遭遇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倾覆,百姓流离失所。灾后重建时,人们发现整个区域几乎化为废墟,唯有一处古老的城楼残垣断壁地矗立着,成为劫后仅存的地标。当地人便将此地称为“剩头”,意为“唯一剩下的城头”,以纪念这场浩劫中幸存的遗迹。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名称逐渐演变为更具文化意涵的“神头”。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本村出身的康丕杨在朝中官至御史,地位显赫。他心系故里,返乡后倡导在“剩头”一带广修庙宇、塑造神像,先后建起多座佛寺道观,供奉各路神灵,香火日渐旺盛。久而久之,民间便将“剩头”谐音雅化为“神头”,寓意“众神之首”或“神灵汇聚之地”,既寄托了祈福避灾的愿望,也彰显了地方文化的升华。
在行政区划演变方面,神头地区于1958年先后设立德县神头乡、平原县神头公社;1961年划归陵县,称陵县神头公社;1965年,原辖区部分析出,成立邓集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改为神头乡;1991年撤乡设镇,正式成立神头镇;2000年6月,邓集乡并入神头镇,行政区域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增强。
如今的神头镇,不仅是一个行政建制镇,更是一座承载着地震记忆、宗教文化与士人情怀的历史重镇。“神头”之名,从“劫后仅存”到“神灵庇佑”,完成了从自然印记到人文象征的深刻转变,成为德州大地上一段独特的地方叙事。
滋镇
德州市陵城区滋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滋镇村。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一段与古代军事历史和文化传承相关的故事。
据传,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此地驻军并储备粮草,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曹操留下了“滋人无止境,博大宽无边”的赞誉,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丰饶和人民活力的钦佩。当时这个地方被称为辎博店,暗示了它作为后勤补给点的重要性。到了宋代,这里正式设立了辎博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名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滋镇”,体现了从一个以军事后勤为主的地点向繁荣乡镇转变的历史过程。
在现代行政区划的历史中,滋镇经历了多次调整:1957年,在撤区并乡的过程中成立了滋镇乡;1958年,滋镇乡被纳入平原县火箭公社(即滋镇公社);1961年,滋镇公社归属陵县,并更名为陵县滋镇公社;1965年,滋镇公社进一步细分,分出了滋镇和糜镇两个公社;1984年,随着公社体制的改革,滋镇公社改设为滋镇;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滋镇成为新成立的德州市陵城区的一部分。
通过这段丰富的历史演变,滋镇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文化记忆,还见证了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价值。
前孙镇
德州市陵城区前孙镇的名称源于其行政中心所在地前孙村,属典型的以驻地村落命名的建制镇。这一地名的形成,既体现了家族聚居的历史特征,也反映了集市经济对地方命名的影响。
据传,该地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约公元1616至1628年间),最初由孙姓家族迁居至此,垦荒定居,故取名“孙家庄”,彰显了以姓氏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命名方式。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邻近的东堂村逐渐兴起集市贸易,成为区域内的商贸中心。由于孙家庄位于集市前方,地理位置优越,往来商旅便习惯称其为“集前孙庄”,意为“集市之前的孙家村落”。这一俗称在民间广泛流传,后逐渐简化为“前孙村”,“前”字既指空间位置,也与“后孙”等村落形成对应关系。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原属东堂公社的部分区域独立建制,设立前孙公社,正式启用“前孙”作为行政区名称。1984年,全国推行政社分开改革,前孙公社改制为前孙镇,确立了镇级行政建制。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前孙镇划归德州市陵城区管辖,全称为“陵城区前孙镇”。
从“孙家庄”到“集前孙庄”,再到“前孙村”与“前孙镇”,地名的演变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定居史,也映射出鲁西北地区农村聚落因市集兴起而实现功能转型的社会发展轨迹。如今的前孙镇,既是地理标识,也承载着一段融合家族记忆、商贸发展与行政变迁的地方历史。
义渡口镇
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的名称来源于其政府驻地——义渡口村,背后蕴含着一段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积淀的故事。
据传,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年),这一带水域辽阔,交通不便。一位老渔翁在此以捕鱼为生,并义务为过往行人提供摆渡服务,因其乐于助人、重情重义而广受尊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义摆渡”。他的善举不仅方便了周边居民的往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和旅客选择在此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小社区。为了纪念这位老者的仁义之举,这个地方便被命名为“义渡口”,意即“仁义的渡口”。
在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中,义渡口镇经历了多次调整:1958年成立了义渡口乡;到了1965年,从东堂和神头公社各自划分出部分村落,共同组建了义渡口公社;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原义渡口公社改制为义渡口乡;2010年,鉴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式改设为义渡口镇;2014年,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义渡口镇成为新成立的德州市陵城区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义渡口镇名称的由来,还展现了它从一个小渡口发展成为一个行政镇的过程,体现了地方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深厚底蕴。如今,“义渡口”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识,更是对古代仁义精神的一种传承与纪念,象征着互助友爱的价值观在当地代代相传。
丁庄镇
德州市陵城区丁庄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所在的丁庄街,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家族迁徙的故事。
据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一位名叫丁让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此地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丁氏家族逐渐繁衍壮大,形成了一个以丁姓为主的村庄,并命名为“丁家庄”,简称“丁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家族的起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命名中对家族姓氏的重视。
在现代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中,丁庄镇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1965年1月,为适应地方治理需求,成立了丁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撤销了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丁庄乡,标志着农村基层政权向乡镇体制转变;2010年,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丁庄乡正式改制为丁庄镇,提升了行政管理级别;2014年,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的重大变革,丁庄镇成为了新成立的德州市陵城区的一部分,进一步融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大局。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丁庄镇名称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还能体会到它从一个小小的移民聚居点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的过程。如今,“丁庄”这个名字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识,更是承载着数百年家族传承与地方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中国北方乡村社会变迁的独特风貌。
于集乡
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的名称源自其政府驻地——于集村,属于典型的以驻地村落命名的基层行政区。这一地名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史,更折射出传统农耕社会中集市经济对聚落发展的深远影响。
据传,于集村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正值大规模移民迁徙、垦荒复业的历史时期。一位名叫于得水的先民从山东海阳县迁居至此,择地建村,以“于”姓为宗,立户兴家。为促进物资交换、便利周边村民,于氏家族在其聚居地设立集市,逐渐形成区域性的贸易节点。因集市由“于家”所立,百姓习称“于家集”,后在日常使用中简化为“于集”,既保留了家族印记,又突出了其作为集市中心的功能属性。
随着人口聚集和经济活跃,“于集”逐渐由一个村落名演变为区域代称。1965年1月,为优化行政管理,从原边临镇和神头公社划出部分村庄,正式组建“于集人民公社”,首次将“于集”纳入正式行政区划名称。1984年2月,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于集公社撤销,改建为于集乡,确立了现行的乡级建制。
2014年,随着陵县撤县设区,于集乡划归德州市陵城区管辖,全称为“陵城区于集乡”。尽管行政隶属几经变更,但“于集”之名历经六百余年传承不辍,成为家族开拓、农耕定居与乡土商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历史见证。
如今的于集乡,地名中仍回响着先民拓荒立业的足音,“于集”二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段关于移民、集市与社区形成的生动记忆。
来源:虎山沙漠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