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黑龙江省的乡村振兴战场迎来一场"换血式"改革——7408名驻村干部带着新任务、新目标,一头扎进全省2943个重点村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精准"的驻村力量优化调整,正让黑土地上的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最近,黑龙江省的乡村振兴战场迎来一场"换血式"改革——7408名驻村干部带着新任务、新目标,一头扎进全省2943个重点村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精准"的驻村力量优化调整,正让黑土地上的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这次调整可不是简单的"人员轮换"。全省通过三级评估,给村子划了"五档":脱贫村、红色美丽村庄保持力量不减,抵边村从"单打独斗"升级为"三人工作队",而那些已经摘掉"软弱涣散"帽子的村子,则逐步"断奶"退出帮扶 。这种"动态管理"就像给乡村发展装上了"智能导航",比如佳木斯市桦川县谷大村,工作队一到就组建秧歌队、搞"两癌"筛查,把文化惠民和健康服务送到村民心坎里。
更绝的是"按需点将"机制。对产业薄弱村,派出农业专家和企业骨干;对党组织软弱村,选派党建能手。绥棱县靠山村就是典型例子: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队来了后,把荒地变成花卉基地,年产100万株鲜花,带动40多人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这种"靶向治疗"让帮扶力量与乡村需求完美匹配。
为防止"镀金式"驻村,黑龙江省亮出"清单式管理"杀手锏 。每个工作队都要完成强组织、兴产业、防返贫等10项硬任务,还要啃下28个具体问题。比如齐齐哈尔富裕县齐心村,用"积分制"把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变成村民的"日常竞赛",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村里从"脏乱差"变成"文明村" 。
考核结果直接与"帽子"挂钩:干得好的优先提拔,敷衍了事的马上召回。去年就有23名不胜任干部被调整,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这种压力传导让驻村干部不敢有丝毫懈怠,桦南县红历村第一书记徐小豪甚至穿上"行政夹克"直播带货,不到1小时点赞破百万,把当地特产卖到全国。
过去四年,黑龙江驻村干部累计协调资金36.8亿元,落地产业项目2323个,推广良种良法5228项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改变:杜尔伯特县南岗村靠旅游脱贫,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120万元增收;依安县驻村联盟发动村民种甜糯玉米,小园子亩收益达2600元,产品远销北上广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人"的变化。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近50%,平均年龄降至44岁 。这些"头雁"带着村民搞电商、做品牌,让寒地黑土的优质农产品连上全国大市场。正如绥棱县委书记赵辉所说:"驻村帮扶不是一阵子,而是要留下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这场驻村力量的深度重构,正在重塑黑龙江乡村的发展逻辑。从"给钱给物"到"建强组织、激活产业、培育人才",黑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正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当7408名驻村干部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开来。
来源:坦荡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