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茶二代”胡嘉俊的家,就住在杨梅岭。胡嘉俊的父亲胡龙云,是“西湖龙井炒制大师”、西湖风景名胜区炒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炒茶10年后,胡嘉俊慢慢从父亲手里接过班,延续“两个巴掌”的手艺。今年夏天,胡嘉俊成功申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接替父
杨梅岭四面环山,群坞之水汇成小溪终年潺潺不息。这里是茶中精品——狮峰龙井茶的主产地之一。眼下这个季节,茶园宁静、茶事稍歇,可有心人却并没有闲着。
90后“茶二代”胡嘉俊的家,就住在杨梅岭。胡嘉俊的父亲胡龙云,是“西湖龙井炒制大师”、西湖风景名胜区炒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炒茶10年后,胡嘉俊慢慢从父亲手里接过班,延续“两个巴掌”的手艺。今年夏天,胡嘉俊成功申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接替父亲成为领衔人,切切实实地扛起了传承手艺的大旗。
回乡守护一脉龙井清韵
胡嘉俊自小在杨梅岭长大,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茶就像我DNA里的一段基因,我觉得有责任把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艺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他在城里闯荡了3年,最终决定回家学炒茶。
初入炒茶行业,胡嘉俊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要克服高温的恐惧,200多摄氏度的高温,手伸进去翻炒,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他常常为翻炒不均匀而把茶叶炒焦,或者炒出来的香气不足而懊恼不已。于是,他每天从早上6点炒到晚上6点,明前茶那段时间,他更是通宵炒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两只手掌的水泡长了消、消了长。“基本每天手都是肿的,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当你炒出一锅好茶时,会特别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让人上瘾。”胡嘉俊指着结痂的手笑笑,“这是我的军功章。”在他脸上,读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等待春茶吐芽一样,高超技艺也需要时间的淬炼。炒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火候、控制“去水”的速度,这个最起码要下3到5年的苦功夫才能真正驾驭。胡嘉俊解释道:“杀青三年,辉锅五年。杀青,又叫青锅,指炒茶至初步成型;辉锅,指茶叶静置回潮后,最后的炒制成型。”从2020年开始,他连续三年参加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举办的青年人手工炒制技艺集训,博采众家之长以补己之短。10年里,他获得省级、市区级的竞赛各类奖项和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共计15次,并被评为杭州市技术能手,成为西湖龙井新生代茶人中的佼佼者。
在“守艺”的基础上“弄潮”
对“茶N代”来说,龙井茶不再仅是“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这十大炒制手法。传承的路上,胡嘉俊一直在寻找创新的突破点,思考着怎样把传统和现代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制茶之路。
“西湖龙井讲究一个做熟做透,我在结合传统的炒茶技术上研制出一个新炒法——高温敏捷抛炒法。”胡嘉俊告诉记者,“传统老一辈他们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没有手套,我们现在都戴棉手套,有了这个手套后,我觉得我炒锅的温度可以更高,施加的压力可以更大,茶叶可以杀得更透。再加上我抖的幅度比较大,茶叶的水汽蒸发得比较充分,不会造成口感上闷或者抛得不足的问题。”
在胡嘉俊看来,炒茶说到底是一门手艺活,传承本身就是提升的过程。他表示,“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是无法取代的。机器其实是在模仿人手,但是机器的压力和温度控制是比较死板的。手工炒茶对温度、茶叶变化比较敏感,手势动作能根据茶叶状态随时变化调整,能更好地释放茶叶的香气。”胡嘉俊说,传统手艺之所以让人们念念不忘,是因为“手工”二字不仅“与众不同”,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他想把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茶旅融合走出新赛道
近年来,胡嘉俊努力将自家的食、宿与茶文化进行融合,探索以茶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自己的改造整合,在茶季过后,让茶食和茶宿依然能吸引游客,住在茶村、吃在茶村,在茶农家里感受最质朴的龙井茶文化,从而真正多方位、多层面了解龙井茶文化。
在“茶”的创收方式上,他做了小小的探索,利用西湖风景名胜区优质旅游资源和近年来兴起的“游学”热潮,结合茶村特色民俗传统,提升民宿、餐饮热度,通过茶、文、旅融合来增加收入。今年,胡嘉俊的收入达到了300万元。
为了人们口中的“那个味儿”,胡嘉俊谋划着“更上一层楼”:自己准备去参加比赛,和各路高手“华山论剑”,在实战切磋中收获经验与提高技术,并以此激励自己不忘炒茶的初心。也准备把工作室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坚决不做井底之蛙。他还准备入圈直播带货、在抖音上推销西湖龙井,开辟“第二条战线”,努力把西湖龙井茶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