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舆观察|山西兴县:天灾预警下的公共治理与生态隐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0 06:08 2

摘要:地处山西吕梁山区的兴县,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更在经济转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暴雨预警信号在山区闪烁,地质灾害黄色警报与官员被查消息同时出现,这座晋西县城的多重挑战正在考验地方治理的韧性。

地处山西吕梁山区的兴县,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更在经济转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暴雨预警信号在山区闪烁,地质灾害黄色警报与官员被查消息同时出现,这座晋西县城的多重挑战正在考验地方治理的韧性。

2025 年 8 月 4 日,当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与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时,吕梁市兴县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预警名单上。预警指出,8 月 4 日 20 时至 5 日 20 时,兴县部分区域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在社交媒体上,这一预警信息迅速传播,不少当地居民开始在朋友圈、微信群中讨论,表达对即将到来恶劣天气的担忧。有网友发布动态称:“看到这预警,心里慌慌的,希望能平安度过。”

就在同一天,吕梁市气象台也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明确指出 “过去 12 小时预警区域降雨量已达 30 毫米以上,预计未来 12 小时还将有 20 毫米以上的降雨”,特别点名兴县东部属于重点防范区域。相关预警信息在当地的信息发布平台、政务公众号上广泛推送,阅读量迅速攀升,下方评论区满是民众对于雨情的关注询问。

然而,地质灾害预警只是兴县面临的挑战之一。这个位于晋西的县城,在过去一个月里经历了多重公共治理考验:新任应急管理局局长被举报调查、洗煤厂污水直排河流、煤矿企业废水违规排放等事件接连曝光,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引发大量讨论,形成了一场天灾与人患交织的复杂舆情图景。

自然灾害风险,黄色预警下的应急响应

8 月初的兴县,笼罩在暴雨的阴影之下。根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气象局的联合预警,兴县与周边多个县市被列入三级黄色预警区域,意味着这些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预警信息通过官方网站、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向民众传达。

预警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和群众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加强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 工作。在一些乡镇,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广播,提醒村民做好防范准备,告知大家预警的严重性。相关部门也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对山区道路、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

黄色预警响应措施规定,隐患点每天巡查监测不得少于 2 次,特别是房前屋后边坡要作为重点巡查对象,一旦发现险情必须及时采取避让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地区由于人手不足、监测设备有限等问题,面临一定挑战。一些山区村庄,村干部需要负责大面积区域的巡查,难以做到对每个隐患点细致监测。

预警叠加现象加剧了风险等级。进入8月以来,多种预警的同时出现,让兴县的应急管理体系压力倍增。气象部门不断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等更新天气动态,提醒民众减少外出,做好防护。而地质灾害预警中特别提到的 “房前屋后边坡” 巡查任务,需要基层组织和群众的高度配合,考验着县域应急动员能力。在一些村庄,村民自发组成巡查小组,协助村干部对自家周边的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反馈情况。

干部作风问题,应急管理局长的双重危机

就在自然灾害风险加剧的同时,兴县应急管理局自身却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2025 年 7 月中旬,新任局长被实名举报。社交平台曝出,今年 5 月就任应急管理局局长的王某东存在公车私用、安排亲属 “吃空饷” 等问题。举报内容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讨论。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短时间内突破数十万,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举报材料详细指出,王某东在担任兴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期间,将该中心的一辆公务轿车 “撕掉公务用车标签后,当作自己的私家车使用”。更引人关注的是,尽管 “家离单位不足一公里”,他仍 “要求司机开着公车接送上下班,参加私人聚餐和活动”。举报还指控王某东 “将他的叔伯兄弟‘王楞楞’(音)转成广播电视台正式工,而且既不上班也不干活,常年‘吃空饷’”。这些具体细节进一步刺激了舆论,让事件热度持续攀升。

官方迅速回应舆情关切。7 月 15 日,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向媒体证实:“纪委监委仍在调查,调查完通报”。县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当地纪委已介入并启动调查程序。但在网络上,民众对于调查进度和结果的关注度持续高涨,不断有网友在相关新闻报道下留言询问调查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被调查对象王某东所在的应急管理部门,恰恰是应对此次地质灾害黄色预警的核心责任单位。在灾害风险高发期,部门领导却因个人问题接受调查,无疑为兴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增添了额外变数。有民众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担忧:“这个时候领导出问题,应急工作还能做好吗?”

环境治理困境,蔚汾河畔的黑色污染

除却天灾预警与干部作风问题,兴县的环境治理状况同样引发公众担忧。

2025 年 7 月初,洗煤厂污水直排问题被曝光。位于兴县乔家沟村的精益洗煤厂被群众举报存在违规排放问题,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蔚汾河,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相关举报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画面中污水沟颜色发黑,散发着刺鼻气味,周边植被枯萎,引起众多网友愤慨。有网友评论道:“这是在破坏我们的家园,必须严查。”

实地调查画面触目惊心:从洗煤厂方向流出的污水沟 “颜色发黑,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导致周边植被枯萎。在污水与蔚汾河交汇处,“原本清澈的河水与黑色污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当地村民的无奈更令人忧心:“污水排放现象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他们也曾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村民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引起更多关注,推动问题解决。

污染事件并未孤立。7 月中旬,又有关家崖煤业公司废水直排问题被曝光。该企业位于兴县蔚汾镇,视频证据显示其 “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涵洞”,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及《水污染防治法》。这一事件同样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谴责企业的违法行为,质疑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短短半个月内连续两起工业违规排污事件,暴露了兴县环境监管体系的明显漏洞。环保法规定的企业责任未能落实,公众监督渠道不畅,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形成了 “污染 - 举报 - 无果 - 再污染” 的恶性循环。在网络舆论压力下,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排查和整治力度,但民众仍期待看到实际行动和效果。

舆情分析研判,多重危机下的县域治理挑战

当自然灾害风险、干部作风问题与环境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显现,兴县面临的是复合型公共治理考验。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存在着深层的系统性关联。

应急管理能力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需要强有力的专业应对;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自身却陷入信任危机。被调查的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某东,恰恰是应对地质灾害黄色预警的关键责任人。这种矛盾状况可能削弱公众对应急系统的信任,影响防灾措施落实效果。在网络上,不少网友对当前应急工作表示担忧,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公开工作进展和应对措施,以稳定民心。

环境监管缺位问题突出。两起工业违规排污事件中,村民反映 “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表明环境执法响应机制存在失灵。按照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企业必须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但这一规定在当地显然未能有效落实。在社交媒体上,环保组织和热心网友不断呼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公共信任资源受损。从干部作风问题到环境监管不力,一系列事件正在消耗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类似 “公车私用”“吃空饷” 等敏感话题极易引发舆论风暴。兴县当局虽然对局长被查事件作出回应,但调查结果的透明度与公正性仍需时间检验。网络上,民众持续关注调查结果,希望能看到公正处理,恢复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值得关注的是,兴县并非全无积极治理尝试。2025 年 1 月,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就曾依法办理两起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案,对网络低俗直播行为进行处罚,显示出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努力。但这种点状治理成效,尚不足以扭转系统性治理短板。

暴雨过后,蔚汾河水流淌过兴县的土地,河水的颜色牵动着周边村民的目光;被举报的应急管理局局长仍在接受纪委监委调查;而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虽已解除,但雨季仍未结束。

兴县面临的考验远未停止 —— 当公众监督意识日益增强,网络举报渠道更加畅通,每一次舆情风波都将成为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倒逼力量。

环境执法的刚性需要增强,让污染企业不再肆无忌惮;干部监督的机制必须健全,让 “公车私用”“吃空饷” 失去生存土壤;应急体系的韧性亟待提升,让地质灾害预警真正转化为保护群众安全的行动。

这些才是平息舆情的根本之道。(作者为中实智库舆情治理研究员)

《县舆观察》专题编辑:江南

来源:中国视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