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不少美国人来到中国后,脸上不见常见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严肃的神情,他们眼神专注地观察着中国的一切,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不实报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不少美国人来到中国后,脸上不见常见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严肃的神情
近期,不少美国人来到中国后,脸上不见常见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严肃的神情,他们眼神专注地观察着中国的一切,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不实报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以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在深圳福田高铁站的经历为例,当他掏出手机拍摄自动检票闸机时,手抖得连对焦都困难,这与他在《中国科技威胁论》教材里描述的“落后二十年”的中国科技场景截然不同。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詹姆斯个人感到震惊,也让我们看到西方媒体不实报道对大众认知的误导之深。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长期存在偏见和选择性失明。在环境问题上,他们曾将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无限放大,却对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显著成效视而不见。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这些事实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却难觅踪迹。
在科技领域,西方媒体更是刻意贬低中国的发展成就。他们不愿承认中国在5G、高铁、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事实,仍在传播中国科技落后的陈旧观点。然而,现实是中国的5G网络覆盖全球过半,高铁里程占据世界三分之二,移动支付普及到大街小巷,这些成就有目共睹,与西方媒体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社会民生方面,西方媒体常常聚焦中国的个别负面事件,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比如,偶尔报道中国一些地区的贫困状况,却忽视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数亿人成功脱贫,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西方媒体却选择沉默。
正是这些失实报道,让西方民众在心中构建起一个与真实中国相差甚远的“假想中国”。当他们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的是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震惊与疑惑写满了脸庞,笑容也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对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就像一层厚厚的窗户纸,只有当人们亲自来到中国,亲眼看到窗外真实的风景,才会意识到自己被蒙蔽了多久。
为了打破这种信息壁垒,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展示真实的中国。一方面,中国自身要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也欢迎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实的中国,用他们的笔和镜头去记录真实的中国,让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来源:淡定豁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