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 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遭遇假直播、AI 换脸、声音克隆等侵权行为,成了商家收割流量的 “摇钱树”。一个为国拼尽全力的孩子,为何会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这位全民追捧的英雄,又为何一步步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热搜榜上,全红婵的名字再次被推至顶端。
这次,并非因为奖牌,也不是由于那完美入水的零水花瞬间,而是因为 —— 人民日报罕见发声,点名要为她维权。
18 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遭遇假直播、AI 换脸、声音克隆等侵权行为,成了商家收割流量的 “摇钱树”。一个为国拼尽全力的孩子,为何会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这位全民追捧的英雄,又为何一步步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01 光环下的伤痛与舆论压力
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三跳满分、零水花的表现惊艳世界,成为国民骄傲。但很少有人知道,从那一刻起,她的脚踝就埋下了隐患。
跳水是一项以秒计胜负的项目,上千次的训练,意味着无数次从 10 米高台 “砸” 进水面。全红婵的脚踝旧伤反复疼痛,常常需要冰敷才能缓解。训练馆里,结束一天高强度训练的她,坐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将冰袋敷在脚踝处,眉头因疼痛微微皱起,汗水浸湿的头发贴在脸颊上,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
2025 年,她因伤退出集训,这条消息一出,立刻被曲解为 “状态下滑”“害怕失败”。更残酷的是成长带来的变化,过去两年,她身高增长 7 厘米,体重增加 7 公斤,这对一个 18 岁正在发育的女孩来说再正常不过。可外界却解读为身形改变导致动作不稳,尤其在双人跳水中,同步难度增大。于是,“被超越”“不行了” 的声音铺天盖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两年前,她和陈芋汐还是众人眼中的 “双保险” 组合。2022 布达佩斯世锦赛、2023 福冈世锦赛,她们包揽十米台双人金牌,被称为 “水花姐妹”。然而,只要在单人赛中出现一点小失误,全红婵就会被质疑得体无完肤 —— 在神坛上站得越高,容错率就越低。
02 双子星的共生困境与舆论反思
全红婵和陈芋汐,从来不是简单的对手关系。一个被贴上 “天赋型” 标签,一个被称作 “技术流”,这种对立人设,天生就成了流量追逐的素材。
全红婵获胜时,有人说陈芋汐只是陪衬;陈芋汐夺冠时,有人酸她 “家世好”“靠捧杀全红婵上位”。甚至陈芋汐在领奖台上说句英文,都能被指责 “崇洋媚外”。
这种捆绑式的比较,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全红婵如今经历的舆论阵痛,正是陈芋汐曾经面对的困境。在中国,少年得志既是礼炮齐鸣的开端,也可能是万箭齐发的起点。奖牌是荣誉,也可能是镣铐 —— 它让你没有犯错的权利。一次失误,便是 “跌落神坛”;一次暂停训练,便被传 “生不如死”。
因此,人民日报的发声,不只是为了全红婵一个人。它在向所有人传递:世界冠军不是盈利机器,公众人物也不是可以随意摆弄的技术玩物。保护全红婵,就是保护所有为国拼搏的运动员。
03 从草根冠军到流量牺牲品
全红婵的起点,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天才截然不同。她来自广东湛江,家里种着几亩地。为了给母亲治病,年仅 7 岁的她被父亲送进了跳水队。训练池边,那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能吃一次奶茶店的炸鸡。
14 岁的东京奥运会,三跳满分、零水花的表现让她惊艳世界。媒体争相报道她的 “农家出身”“朴素性格”,网友疯狂转发她爱吃零食的趣事,她成了全民宠爱的 “全妹”。
可光环来得太快,也吸引了嗅觉敏锐的逐利者。有人开着车堵到她老家门口直播;有人用无人机航拍她的家;甚至家人出门买菜,都被偷拍成短视频传到网上。
线上的情况更为离谱。她没有签约的品牌,被人挂着她的头像卖货;她没喝过的饮料,被 AI 换脸成她在饮用的画面;就连哥哥全进华的公益直播画面,也被二次剪辑成虚构剧情 —— 一场没有授权的假直播,点击量轻松过百万。全红婵的处境,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这一次,人民日报直接点名批评,发表《AI 合成不能如此无下限》一文。文章态度坚决 —— 运动员的形象权,不是流量的提款机。
但矛盾在于:她才 18 岁,是个刚成年没几天的女孩,却已经被包装成全民偶像,甚至成了一种可以随便拿来使用的 “符号”。
训练馆的跳台旁,全红婵站在那里,目光注视着水面。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勾勒出青春的轮廓。她深吸一口气,纵身跃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入水,溅起细小的水花。这一次,没有喧嚣的舆论,只有属于她和跳水的纯粹瞬间。
来源:速看资讯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