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猫狗这样的常见的宠物,人们可选的宠物品种还有非常多,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像是养蛇、蜘蛛这样的都不算稀奇了,养鱼自然也没啥神奇。不过跟猫狗不同,真的舍得花钱给鱼治病的人却真的是不多,尤其是那些便宜的鱼。
信息来源于@w....、农业技术网,《水产养殖》,中国泥鳅网,《水生生物学报》。
云南男子养了20多年的泥鳅王
除了猫狗这样的常见的宠物,人们可选的宠物品种还有非常多,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像是养蛇、蜘蛛这样的都不算稀奇了,养鱼自然也没啥神奇。不过跟猫狗不同,真的舍得花钱给鱼治病的人却真的是不多,尤其是那些便宜的鱼。
然而2025年7月25日,云南的一个男子却愿意带着自己的宠物泥鳅去宠物医院看病,他的行为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令不少网友觉得相当感动。
视频的内容是一段仅几秒的动图反复播放,视频中的一条被放在泡沫箱中的泥鳅。这条泥鳅的长度比泡沫箱还长,它是斜着待在泡沫箱里的。有几帧画面中有人手露了出来,我猜测这个泡沫箱应该是快递食品的那种小型常规尺寸,其长度应该百分百是超过20厘米的。
而超过20厘米的尺寸就证明它不是普通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而是体型达到30厘米以上的大型泥鳅物种——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它们都是鳅科花鳅亚科的物种,不过普通泥鳅是泥鳅属的,而大鳞副泥鳅是副泥鳅属的,关系是很近,但不可当成同一个物种来看。
不过物种不是本视频的重点。视频中拍摄者是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她感慨地在视频中写道:“今天医院来了一只泥鳅,已经20来岁了。大家都非常的惊讶!它真的年纪好大了!也不敢相信能把它养这么久。主人说我六岁的时候捡到,它就一点点,已经二十年了,所以我不想让他死掉,所以我愿意花钱给它治病。”
可能因为真的感悟颇深,她的视频配文也非常多,写的是:“医院插播一条信息,它的到来让我非常的惊讶,主人也让我感受到了,它对他的重要性。有些时候宠物不止是宠物,而更像是家人!看到这样一段话:养小动物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它爱你,而是你可以去爱它,可以无所顾虑的爱,可以嗲声嗲气,可以天问它800遍爱不爱你。可以对着它碎碎念,也可以亲密地贴在一起。这样给出去的爱,不会被掂量、被权衡、被厌烦,也不会担心会被伤害。”
相当真情实感,这样的感动也传递给了评论区,很多网友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都是很有爱的人,能够把养宠物当成是自己的家人,所以才能产生共鸣。我也是把我的猫狗都当成小孩养的人,所以完全能理解。
不过也有网友的关注点在于“泥鳅已经20多岁”这个点,他表示:“这不叫泥鳅了,20余年已成堕龙,祝道友灵宠早日康复。”虽然是好意,但每次看到管泥鳅叫“堕龙”,我都觉得有点太迷信了,叫“灵宠”倒是顺耳多了,不少其他网友也是这么叫的。
气氛很好,一切都很岁月静好,但是我实在忍不住地想说:泥鳅活20多年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是真的,那完全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关于泥鳅的寿命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亲戚,它们的自然寿命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接下来我直接按泥鳅来说。
泥鳅的自然寿命是受遗传、环境和人工干预等多因素影响,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之下,泥鳅能自然存活达到4~6年。当然也有些本身基因好的个体,它们又很懂得避开天敌与病害,于是能存活到10年以上,不过这种超过10年的个体其实是理论上的,大部分泥鳅的实际存活时间显著短于理论寿命。
泥鳅虽具备极强的低氧耐受能力。可通过肠壁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但长期暴露于缺氧或富污染水体仍会缩短其寿命。适宜水体pH值6.6–7.2。若频繁浮头吞气,表明溶氧不足,需及时补换新水,否则易引发慢性应激甚至窒息死亡。
它们作为典型底栖鱼类,依赖淤泥环境进行潜伏、避敌及温度调节。如果是人工养殖的,想要增加其舒适度,建议在池底铺设20~30cm的中性至微酸性软泥,无淤泥的硬质池底会导致其生理机能紊乱,存活期显著缩短。泥鳅能在10~30℃的温度内生活,不过最喜欢的生长温度为26~28℃。如果低于10℃时进入蛰伏状态;高于30℃则活动减弱,代谢失衡。
实验表明,5℃下离水泥鳅可依靠皮肤呼吸存活7天,但温度剧烈波动会加速能量耗竭。
环境因素能显著影响泥鳅的寿命,不过泥鳅本身就非常顽强。
泥鳅的能用鳃和肠道呼吸,所以它们能在离水的湿润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日!干旱时钻入含15%以上水分的泥层,代谢率降至极低,但此类生存策略以透支肌糖原储备为代价,长期将损伤机体。此外,其视力退化但侧线及触须感应敏锐,有助于在暗环境中觅食,这种适应性虽提升生存概率,却无法抵消重金属或农药污染导致的慢性中毒。
人工的养殖的个体因为食物充足而且环境安全,因此明显可以活得更久,不过显著的群体养殖都是养个5~6个月就给拿去卖了,所以还不知道合理的人工养殖到底能养多久。
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声称他们的泥鳅养了超过10年,在悉心的照顾之下完全是有可能的。不过说超过20年的,还是第一次听说。
可能是为了展示跟宠物的情谊,有那么稍微夸大。反正这也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倒也不用那么在意,我不过是想要借题发挥,写出一篇文章而已。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