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苏州市自大力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连续五年被江苏省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第一等次”。为避免出现重点村重复试点、优势叠加,点与点之间的差距拉大,板块之间“各自为战”,面与面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升乡村建设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2022年,苏州市
近年来,苏州市自大力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连续五年被江苏省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第一等次”。为避免出现重点村重复试点、优势叠加,点与点之间的差距拉大,板块之间“各自为战”,面与面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升乡村建设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2022年,苏州市委提出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的工作理念,围绕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改革创新“五大协同”,推动乡村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苏州以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本情况
苏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为四大主导产业。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1295.8万人,户籍人口786.2万人,城镇化率82.5%。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同比增长6%,三次产业构成比为0.8:46.8:5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7:1。
按照“全域规划、重点推进、梯次建设”的发展路径,2023年,全市8个县级市(涉农区)发布50个片区发展规划(其中,跨市域片区1个、跨县域片区3个、跨镇域片区24个、跨村域片区22个),实现901个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每个县级市(涉农区)聚焦1~2个示范片区建设,建立片区重点项目库,全市累计统筹实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农文旅联动发展等各类重点项目2488个,推动片区建设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主要做法
苏州市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乡村建设,紧扣片区化统筹、组团式开发、机制创新、富民强村、生态优先等关键环节,探索出一条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以片区发展为核心,推动乡村空间整体重塑。苏州市把片区作为破解乡村发展碎片化、单点化问题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域规划、连片开发、梯次建设,推动乡村建设由“点状美丽”向“片区精彩”转变。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同步编制片区发展规划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空间布局科学有序,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发布《苏州乡村建设要素设计导则》,统一乡村建设标准,强化风貌管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二是分层分类推进。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高标准打造100个先行村,动态管理100个帮促村,全面提升其他中间村,形成整体提升、梯度推进、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三是注重风貌塑造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加强村庄建设指导,设立驻村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三师”,广泛发动村民与“三师”共同缔造“四园一景”(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果园、健身公园、美丽村景)。
以机制创新为引擎,构建协同高效推进体系。针对乡村建设领域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痛点,苏州市创新推进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协同联动,形成整体推进合力。一是高位统筹、层级联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定期调度,相关部门组建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田园乡村、农文旅融合五大专项组,确保政策合力和推进力度同步加强。二是跨域协同、组团推进。对跨市、跨县、跨镇域片区,明确牵头地责任,组建乡村发展联盟,实行统筹谋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打通行政边界,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三是多元投入、市场运营。制定强化金融服务的工作方案,将公益类与经营性项目相结合,提供包括生态环境导向开发、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建设等多组合、多模式融资服务方案。创新财政+金融+工商投资投入模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更多金融投资和社会力量参与片区建设。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行投、建、管、运一体化运作,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可持续的乡村运营路径。
以强村富民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与农民收益水平。苏州市把强农惠农富农作为片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注重以产业振兴带动村集体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葡萄、水产、园艺花卉等特色农业,打造22个“苏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累计品牌价值超410亿元,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广村企联建、合作社带动、农创客创业等模式,培育民宿经理人、直播带货等新型职业群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乡村经济活力。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强化村集体与农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保障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持续提升收入水平。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村企联建、合作经营、产业抱团等模式,累计实施1700多个村企合作项目,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苏州市坚持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并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片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实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农房风貌整治等工程。连续9年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农村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片区化布局。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环太湖、环阳澄湖、长江沿线等绿色交通走廊,打通生态与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三是注重乡村绿化美化与特色塑造。通过“四园一景”建设,累计打造美丽庭院8万个、美丽菜园10万个,显著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四是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鼓励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
借鉴和启示
苏州市在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布局、创新机制、生态优先,走出了一条发达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子,可以为类似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有益启示。
必须统筹规划。苏州立足片区实际,建立高位统筹、专项小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打破乡村建设条块分割局面,整合乡村空间资源,分梯次推进,塑造乡村风貌,增强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必须多措并举。通过机制创新,苏州市有效破解了乡村建设中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推进缓慢等难题,积极争取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的支持,为片区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必须培育产业。苏州片区化建设中,注重“土特产”的延链补链,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苏州市实现了强村与富民同步推进,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具普惠性。
必须绿色发展。苏州把生态保护作为乡村片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不仅打造了宜居美丽乡村样板,而且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作者单位:龙文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林子果、杜成静,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作者:龙文军 林子果 杜成静
编辑:徐锋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