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健康提示:高温高湿季,防范三类健康风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11:05 1

摘要:8月我市高温与降雨交织,潮湿闷热的环境不仅让体感不适,更成为微生物和病媒生物滋生的"温床"。加之暑期出行、汛期活动增多,人员流动频繁,肠道传染病、虫媒疾病及高温相关健康问题易高发。本月需重点警惕高温中暑、虫媒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做好科学防护,平安度夏。

湿热夹击的八月

是健康风险悄然升级的“关键期”

守护自身与家人的安康

成为这个夏末初秋不容忽视的课题

8月我市高温与降雨交织,潮湿闷热的环境不仅让体感不适,更成为微生物和病媒生物滋生的"温床"。加之暑期出行、汛期活动增多,人员流动频繁,肠道传染病、虫媒疾病及高温相关健康问题易高发。本月需重点警惕高温中暑、虫媒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做好科学防护,平安度夏。

高温中暑:酷暑天里的"隐形杀手"

在高温、高湿、强热辐射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功能易出现紊乱,若无法及时适应,就可能引发中暑。需注意的是,中暑症状需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干扰:

1、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烦躁,体温升至38.5℃以上,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2、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可能混合出现),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预防要点

科学补水:及时补水,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脱水。

减少暴露: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尤其避免正午暴晒;室内少用大功率电器,降低热量堆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

环境管理: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调节温湿度;外出做好防晒(戴帽、穿透气长袖);饮食清淡易消化,备好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

健康监测:若出现不适,立即转移至阴凉处休息,监测体温变化,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安全出行:驾车时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高温下车内温度可快速升至致命范围。

合理作业:户外作业人员需合理安排工时(避开正午高温),加强防晒降温措施,定期体检,预防职业性中暑。

虫媒传染病:蚊子叮咬藏隐患

夏季蚊虫活跃,需重点防范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或膝、肩等大关节,可能导致行动困难),伴随头痛、肌肉痛、皮疹、恶心等。多数患者1周左右好转,但30%-40%可能遗留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痛。

注意:2025年7月广东佛山已出现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我国无疫苗,人群普遍易感,防蚊是关键。

登革热同样经伊蚊传播,潜伏期1-14天(多为5-9天)。表现为突发高热、皮疹,伴随"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和"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多数轻症患者1-2周痊愈,少数会出现出血、休克等重症。

预防要点

清除蚊虫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无法清空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剂(含倍硫磷、吡丙醚等成分)。

防叮咬:户外避开蚊虫活跃时段(傍晚、清晨),穿长衣长裤,裸露皮肤涂驱避剂(含避蚊胺、驱蚊酯等);室内装纱门纱窗,用蚊帐、蚊香等防蚊。

提高防范: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去广东、东南亚等地区旅行时,务必加强防蚊措施。

及时就诊:旅行归来或被蚊子叮咬后,若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确诊后做好隔离,避免家人被叮咬感染。

图源:小红书@一插画师

食物中毒:高温天里的"饮食雷区"

8月高温加速食物腐败,生物性食物中毒风险升高,需严把"入口关":

预防要点: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聚餐使用公勺公筷,降低交叉污染风险。

生熟分开加工:处理生肉、海鲜的刀具和砧板单独使用;食物务必烧熟煮透,现做现吃;不生食肉类、刺身等,避免寄生虫感染。剩余食物及时冷藏,隔夜菜彻底加热后再吃,霉变食物坚决丢弃。

集体餐饮需注意:食堂、餐厅、外卖的热食室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避免细菌大量繁殖。

警惕食物中毒:不随意食用野外采摘的野菜、蘑菇,警惕不明来源食物导致的中毒。

图源:小红书@锦绣太原

高温湿热季

健康防护需细致入微

牢记以上要点

做好自我保护

让八月的生活既凉爽又安心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