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名人 九百七十二 赵伯驹兄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9:42 1

摘要:赵伯驹,字千里;其弟赵伯骕(1124年—1182年),字希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宋、金时期南宋画家、官员,合称“二赵”,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北宋画家赵令穰之子。

赵伯驹,字千里;其弟赵伯骕(1124年—1182年),字希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宋、金时期南宋画家、官员,合称“二赵”,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北宋画家赵令穰之子。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的父亲赵令穰为著名"小景山水"画家,其家族曾藏有大量宣和画院珍本。靖康之变时,金兵攻破汴京,当时赵伯驹七岁、赵伯骕三岁,随叔父赵士暕经扬州辗转南逃,途中曾暂居镇江民间画师家中习得基础设色技法。

据《南宋院画录》卷三记载,兄弟二人初至临安(今杭州)时"鬻画于瓦舍",在众安桥一带为市井绘制门神、年画谋生,其作品因"设色明艳,构图精巧"渐有声名。赵伯驹兄弟二人将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的装饰性,与苏轼、米芾倡导的"墨戏"理念相融合,形成"精微不失气韵"的独特风格。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端午,宋高宗赵构在御街微服私访时,偶然购得二人所绘《艾虎五毒图》团扇,遂通过内侍省寻访召入宫廷,得知二人身份后曾惊叹"宗室中竟有如此丹青圣手"。

兄弟二人因精研唐朝"大小李将军"(李思训父子)青绿技法,又谙熟北宋徽宗画院"格物致知"传统,被赵构授予"皇叔"尊号,并特许使用内府所藏《明皇幸蜀图》等唐朝名迹临摹学习。

后来,赵伯驹在任浙东路钤辖期间,曾主持修复明州(今宁波)海防图,将山水技法运用于军事舆图;而赵伯骕在宋孝宗隆兴年间出使金国时,更以《千里江山图》摹本为外交礼物,画中隐藏的临安城防细节,引发了后世学者对"艺术密码"的讨论。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采用"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却在云雾处留白,通过石青、石绿的渐变过渡形成"青绿为骨,水墨为魂"的特质,画面右上角"臣字款"题记证实其为进御之作;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以泥金勾画月辉,松针层叠达七层设色,通过"退晕法"营造"琼楼玉宇"的幻境效果,卷尾元朝人倪瓒题跋指出其松树画法源自五代荆浩《笔法记》。

元朝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称"二赵得唐人之致而取其韵,去宋人之刻而存其理",其青绿技法经钱选发展为"士夫青绿",明朝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仍可见赵伯骕式松树画法,清代王翚更直接临摹《江山秋色图》达七次之多。清宫所藏的《江山秋色图》上有乾隆"神品"朱文印及长达千字题跋,考证其流传脉络;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番骑猎归图》摹本则证明题材的跨文化传播,该馆科技检测发现画面底层有用金粉勾画的契丹文字痕迹,近代画家张大千曾临摹二人作品达三十七件,其在敦煌考察期间所作《青绿山水通景屏》明显继承二赵的矿物颜料运用技法。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伯驹兄弟合作《集贤殿屏风》时,赵伯驹主笔山水,赵伯骕添绘仙鹤,利用绢本底色形成"鹤影穿云"的经典构图,屏风背面发现"希远补鹤足三处"的题记印证其合作细节。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赵伯骕临终前将未完成的《瀛洲十二景》手稿托付兄长,赵伯驹题跋"希远墨痕即吾血脉"后封笔,据说赵伯驹亦于同年去世。

此卷现存上海博物馆,X光扫描显示底层稿线有两种笔性特征。1982年杭州桃源岭出土的兄弟合葬墓中,发现装有颜料石青、蛤粉的鎏金画匣,匣内残留颜料经检测与《万松金阙图》所用完全一致,墓志铭"画道相承,死生同契"八字印证了画史"二赵同辉"的记载。

赵氏兄弟以宗室之身历经南渡浮沉,将贵族精工与文人逸气熔铸一炉,重振青绿传统并赋予其诗意灵魂。其艺术既是南宋院体转向的缩影,更为后世开辟了工笔与写意交融的蹊径,对后人绘画影响深远。赵伯驹的传世作品有《江山秋色图》、《仙山楼阁》等。赵伯骕的传世作品有《万松金阙图》、《番骑猎归图》《仙峤白雪图》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龙城史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