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的理由更是石破天惊——汉字是他们祖先东夷族发明的,后来才传到中国。这个消息一出,国际舆论炸了锅,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忍不住秒速驳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5年6月,韩国文化遗产厅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要把汉字列为"韩国独创文化遗产"。没错,就是你现在正在看的这些方块字。
韩国的理由更是石破天惊——汉字是他们祖先东夷族发明的,后来才传到中国。这个消息一出,国际舆论炸了锅,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忍不住秒速驳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说这场闹剧的荒谬程度,得从韩国作家金振明去年在电视节目上的言论说起。这位仁兄在《Big Question》节目中一本正经地抛出了三个惊天观点。
第一个观点最为离奇:他说商朝其实是东夷政权,而现代韩国人是东夷族的唯一正宗后裔。按照这个逻辑,殷商的甲骨文自然就是韩国祖先的发明创造了。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就像某些人声称自己是某个名门望族的后裔一样,只不过这次韩国要认的祖宗有点大——整个商朝。
第二个观点更加"创新":汉字之所以叫"汉字",只是因为汉朝的缘故,实际上应该叫"殷字",因为是殷商时期朝鲜原住民创造的。这就好比说,因为唐诗是唐朝流行的,所以诗歌就是唐朝发明的一样荒谬。
第三个观点最具"受害者心态":声称朝鲜长期作为中国附属国,导致文化归属被"误导",所以汉字的真正起源被掩盖了。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它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汉字源于中国,朝鲜半岛才通过学习使用汉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份申请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不值一驳。在要求韩国45天内提供有效证据后,韩国方面再无下文,这场申遗闹剧就这样草草收场。
从历史角度看,朝鲜半岛确实长期处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内。朝鲜王朝向明清两朝称臣纳贡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历史记忆在部分韩国人心中留下了某种"文化焦虑"。当韩国经济起飞,特别是K-pop、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全球获得成功后,一些人开始试图重新定义韩国在东亚文明中的地位。
1948年韩国颁布《韩文专用法》,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去汉字化"运动。到了朴正熙时代的1970年代,这个政策执行得更加彻底。结果是什么呢?根据调查,韩国年轻一代中只有38%的大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许多人连自己祖父母的墓碑都读不懂。
现实很快给了韩国一记耳光,韩文作为表音文字,同音词太多,导致法律条文、医学术语等专业领域频频出现歧义。没办法,韩国只能偷偷摸摸地让汉字"复出"——身份证恢复汉字标注,公共场所重新出现汉韩双语标识,中小学也重启了汉字教育。
这种"用而不认"的矛盾心态,正是韩国试图将汉字"去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使用汉字的便利,却不愿意承认其中国起源。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汉字是韩国发明"的奇葩理论。
面对韩国的奇葩主张,科学证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击。
考古学证据铁证如山,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约15万片甲骨,通过碳十四测定确认为公元前14世纪的文物。这些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系统化汉字,其演变脉络清晰可见:甲骨文演变为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最终形成现代汉字。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甲骨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从国际层面确认了汉字的中国起源。
关于东夷族的归属问题,考古证据同样明确。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部地区族群的泛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而非朝鲜半岛。《人民日报》在相关报道中明确指出,东夷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文明,与朝鲜半岛没有直接关联。韩国将东夷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完全是偷换概念。
更讽刺的是,韩国自己出土的文物都在"打脸"这种说法。新罗时期的青瓷瓶底刻着"大唐制造",北宋越窑上有"御赐"汉字,这些都清楚地反映了文化传播的真实路径——从中国传向朝鲜半岛。
国际学术界对汉字起源的共识也非常明确,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术机构的研究都支持汉字起源于中国的结论,没有任何严肃的国际学者支持韩国的说法。
网友们的反驳也很有道理:如果汉字真是韩国发明的,为什么朝鲜王朝需要从中国引入典籍?为什么世宗大王要创造韩文来替代汉字?这些基本的逻辑问题,韩国方面至今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韩国既想保持文化独立性,又无法否认汉字的实用价值。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尴尬局面——一边使用汉字,一边声称汉字是自己发明的。
从国际反应来看,韩国的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笑料。各国网友更是毫不客气地进行了群嘲,波兰网友调侃"韩国是宇宙起源",俄罗斯网友则讽刺"一个靠美军基地建国的国家谈什么千年文化"。
这场闹剧的本质其实很简单:韩国试图通过篡改历史来提升文化自信,但这种做法不仅在学术上站不住脚,在道德上也令人不齿。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和发展脉络早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任何试图篡改这一历史事实的行为,都注定会被历史和学术共识所否定。
韩国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方面确实取得了不俗成就,完全可以通过正当途径提升国际形象。但通过篡改历史、盗取他国文化成果的方式来"增强文化自信",只会让自己成为国际笑柄。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正确认知和创新发展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虚假的历史叙述之上。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