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万吃点水果贵不说,但是还要被“教育”,请百果园董事长请收回你的傲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12:32 2

摘要:这几天,一条热搜引爆全网——有网友说,“月薪两万元,还是觉得水果太贵,吃不起”。乍一看,这话像段子,毕竟两万的收入在很多城市已经是高收入群体了。但话题的真正“引燃剂”,是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回应:“水果确实不便宜,但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微纪先生理性观点,感性述评!国际时政,财经军事!,

右下角点亮❤️发大财!

月薪2万元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这几天,一条热搜引爆全网——有网友说,“月薪两万元,还是觉得水果太贵,吃不起”。
乍一看,这话像段子,毕竟两万的收入在很多城市已经是高收入群体了。但话题的真正“引燃剂”,是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回应:“水果确实不便宜,但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这一回应瞬间让舆论炸锅——教育消费者?听上去就像一个餐厅老板说“你不会吃”,然后递给你一份价格翻倍的菜单。

事件背景:一颗车厘子的火力全开

百果园是国内最大的水果连锁零售商之一,门店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主打“高端水果”的他们,一斤葡萄能卖出三四十块,一颗榴莲动辄上百,一小盒车厘子价格可直逼工薪族半天工资。
当网友抱怨“水果太贵”时,余惠勇并没有选择价格策略、促销活动等常规安抚方式,而是强调“教育消费者”——意思是:不是水果太贵,而是你还没学会如何看待它的价值。

这个表态很商业,也很冒险。因为一旦把话题上升到“教育消费者”,就意味着你站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

“教育”这个词,为何引发反感

在商业领域,“教育市场”原本是个中性词——比如,苹果公司教育消费者用智能手机改变生活,特斯拉教育消费者接受电动车出行。但这类“教育”通常意味着提升体验或创造新需求。

百果园的问题在于,这次的“教育”被理解为让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就像老师不是教你认字,而是教你怎么心甘情愿多交学费。对收入焦虑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教育”带有轻微的冒犯意味。

两万月薪吃不起水果,真是矫情吗?

表面看,“两万吃不起水果”像是在喊穷卖惨。但要细拆,这其实是消费感受的错位。

收入的城市落差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月薪两万税后到手也就一万六七。高房租、高通勤、高生活成本,能真正留下来自由支配的钱并不多。

水果价格的心理对比
小时候,一块钱能买一斤苹果;如今,20元只能买两根香蕉。价格上涨的不只是水果,而是“记忆中价格锚点”被打碎。
当车厘子按颗卖、草莓按盒卖时,消费者会觉得——水果已经从日常必需品变成奢侈消费品。

社交媒体的价格透明化
过去你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价格,现在刷个短视频就能看到批发市场榴莲20元一斤。对比之下,百果园的标价就像把差价用大喇叭广播出来。

百果园的商业逻辑:高端溢价

其实,百果园并不隐瞒自己的定位——卖高端水果,卖服务和体验。

选址在中高端社区和商圈;

店员培训强调“帮顾客挑最好的”;

水果等级分得极细,价格按品质递增。

他们的逻辑是:高端客户愿意为稳定的品质、便利的购买和品牌信任付费。
问题是——当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降级成潮流时,这种模式很容易被解读成“割韭菜”。

消费者的反击:用脚投票

面对高价水果,消费者的反应很简单——去别处买。

有人转战社区团购,批发价买到够甜的橙子;

有人干脆去山姆、Costco批量采购;

还有人回归传统菜市场,享受砍价的成就感。

互联网时代的零售竞争,是价格、品质、便利三者之间的平衡。百果园想站在品质和便利两端,但价格端如果失衡,消费者不会客气。

贵,能否教育出“成熟”

余惠勇的回应,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百果园不打算降价,而是要让顾客相信它的价值。
这种策略能否奏效,要看它能否做到以下三点:

证明价格的合理性:让顾客看到溯源、检测、冷链等成本细节。

创造稀缺感:比如限量产地、独家签约果园。

增加情绪价值:让水果不只是吃,而是送礼、社交、养生的象征。

但问题在于,中国消费者并非没有见过高端水果,而是高端的门槛越来越容易被替代——进口渠道多、物流便宜,人人都能当“水果代购”。你卖的贵,不一定就代表你卖的好。

社会心理的投射

“月薪两万吃不起水果”会走红,是因为它击中了都市中产的一种隐秘焦虑:收入增长赶不上生活成本上涨。
水果只是一个切口,背后还有奶、蛋、房贷、学费、医疗、交通……
当一颗草莓定价12元时,消费者并不是在算这颗草莓的甜度,而是在算——我的生活是不是被慢慢挤压。

这也是为什么余惠勇的“教育消费者”会被放大成阶层对立:一边是被教的消费者,一边是自认“导师”的商家,中间隔着价格这道看不见的墙。

商业的底线:别让品牌失去温度

品牌能否走远,不仅取决于盈利模式,还取决于它能否在消费者心中保留温度。
当百果园创立初期,它主打的是“让更多人吃上好水果”。而如今,当公众感知变成“只有高端人群才能负担得起”时,品牌故事就发生了反转。
教育市场没错,但教育的前提是共情。如果品牌失去了共情,教育就会被理解成训话。

百果园的回应,短期内会伤到它的口碑,但未必会伤到它的核心客户群——真正愿意为高价买单的人,本来就不是在乎这段话的那批人。
然而,在大众舆论场里,这种言论会加剧“高端水果=暴利”的印象,也可能刺激更多消费者寻找平替。
长期来看,如果经济环境持续偏紧,高端水果的市场容量会被压缩,百果园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还得学会倾听。

“月薪两万吃不起水果”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成本的真实压力。
百果园董事长的“教育消费者”或许出于商业逻辑,但在公众语境中,却听成了“你们不够格”。
商业从来不只是买卖,更是一种关系。关系冷了,价格再高、品质再好,也很难让人心甘情愿买单。

消费者不怕贵,怕的是贵得不明不白。在这一点上,教育消费者的第一课,或许应该是——先让他们信任你。

来源:数读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