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沃尔沃和吉利合资组建的极星汽车,无异于含着金钥匙,出生于最对的时间点即2017年。彼时,汽车电气化时代刚刚拉开序幕,豪华、电动,成为了极星汽车身上两组十分明显的标签。而对标特斯拉、平替保时捷的响亮口号,更让无数人对其寄予了厚望。
由沃尔沃和吉利合资组建的极星汽车,无异于含着金钥匙,出生于最对的时间点即2017年。彼时,汽车电气化时代刚刚拉开序幕,豪华、电动,成为了极星汽车身上两组十分明显的标签。而对标特斯拉、平替保时捷的响亮口号,更让无数人对其寄予了厚望。
然而七年多时间过去了,极星汽车除了有那么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的几次高光时刻外,它在中国汽车市场里的表现,说好听点是不温不火,说直白些那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无论是从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销量,再到盈利状况,极星汽车可以说没有一项拿得出手。
时至今日,不少消费者仍会看着极星的logo发呆,不知是何品牌?销量方面更是惨不忍睹,如果说2021年-2024年间的年销数千辆似乎还能有眼看,迈入2025年后,极星上半年1-6月仅累计卖出69辆的刺眼成绩,就着实有些让人无语。
基于此,今年内极星汽车两度传出了即将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一次发生在2月份,彼时针对该传闻,极星官方回应称:目前运营状况稳定。为了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优化运营效率,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在此期间,车主的各项权益丝毫未受影响,车辆服务依然如常进行。
另一次则发生在了本月初,据《中国汽车新闻》报道,极星目前已关闭其在中国的所有直营门店,仅剩下上海前滩的一家店。此外,线上购买渠道已关闭,试驾必须通过致电仅剩的这家门店进行预约。
如果传闻属实,那么极星在中国市场上的正式“陨落”,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闪耀”到疑似“陨落”,极星究竟犯了什么错?
极星之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清晰的用户画像。简言之,可能就连极星自己都没弄明白,当它的产品出现在中国市场,究竟是要卖给谁?
先看品牌定位。电动姑且不谈,我们来看豪华。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里,用户对于品牌的豪华认知,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是一步步形成的固有认知。别说保时捷,就连BBA的豪华品牌认知度,也远远高于极星。
再看产品竞争力。设计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做太多评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极星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用户,极其看重性价比。
极星努力推崇的北欧风格和运动驾驶质感,没能得到太多中国用户的共鸣,它输给了当下更能给到用户更多智能化和舒适体验的本土高端新能源品牌;
而包括硬核的精准过弯技术,虽藏在极星赛车和性能车出身骨子里的基因里,但却也依然在与炫酷的氛围灯、丰富的应用程序等娱乐设施的比拼中,败下阵来。
价格因素方面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145万的polestar1早已被证明了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太多的受众群体;
原本可以成为极星站住脚跟的极星2,又因为一年几次的频繁降价,不断击穿用户信心,极大地损害了品牌形象;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极星3,其在欧洲市场定价约68万元,到了中国市场却上抬到了88万元,结果自然也是无人接招。
此外,在营销方面,极星也一点儿也没“遗传”到沃尔沃或是吉利的功力。无论是2023年上海车展上的“那片花海”,还是同年广州车展前夕的极星点亮小蛮腰,既可以看作是极星仅有的几次高光时刻之一,但同时也让更多人对其产生了“玩抽象”的误解。
总之,用一句话来形容极星在中国市场的这几年,那便是“不接地气”。
它自以为在天空里闪耀无比,但却忘记了它跟地上的人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本身用户画像就模糊不清,加之定位、产品竞争力、价格、营销等等均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极星“陨落”,实在情理之中。
“爹不疼妈不爱”,不争气的极星已成“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极星在两大股东心中,已愈发鸡肋。
主要原因还是极星自己扛不起。不仅销量长期低迷,亏损还在日益加剧。据极星官方此前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极星累计亏损51.9亿美元。
于是乎,沃尔沃方面率先站出来表态。2023年才成立的极星科技,仅仅两年之后,沃尔沃便毅然决然地宣布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减持至18%,并表明后续将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吉利而言,极星更是鸡肋。在中国消费者不认同极星的豪华、高端定位情况下,或者说愿意位置买单者寥寥。那么既然可以选择极氪、领克或者smart,为什么还要考虑极星,这显然已经到了一个不解决问题,就要解决出问题品牌的抉择期。
可问题在于,极星并非毫无意义,它的某些点,也造就了其“弃之可惜”。
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东方不亮西方亮”。极星在中国市场不行,在全球市场却还过得不错。数据显示,去年极星汽车全球销量为4.49万辆,中国市场连零头都算不上。
今年的情况更加理想,与去年相比还增长了51%。也就是说,中国市场里表现低迷的极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里却混得风生水起。这对于已经开始布局全球化的中国车企,特别是吉利而言,意义便显现了出来。
据此前媒体报道,极星目前正将生产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应对针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关税大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极星更好地开拓除中国以外的市场。
或许,极星的几款产品,以及即将推出的新车极星7,会在全球市场绽放出其本该有的光芒,但在中国市场里,它要想逆袭改命,难度属实大了点儿。
来源:马拉车市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