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崇左,喀斯特石山深处,生活着一种世界濒危、中国特有,头顶有一撮直立白毛的猴子——白头叶猴。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白头叶猴的珍稀程度,甚至超过大熊猫。
在广西崇左,喀斯特石山深处,生活着一种世界濒危、中国特有,头顶有一撮直立白毛的猴子——白头叶猴。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白头叶猴的珍稀程度,甚至超过大熊猫。
一群猴,与三个村庄,发生过从“生存冲突”走向“和谐共生”,充满了思考与启示的故事。
崇左,是白头叶猴全球唯一的栖息地。这块栖息地,曾因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猴子的“友好”。20世纪80年代,白头叶猴只剩下300余只,濒于灭绝。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家潘文石教授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建立起生物研究基地,尝试找到“抢救式保护”白头叶猴的办法。
教授和学生们经年累月的艰苦工作,于长期研究有益,但并未能立刻“阻止”猴子数量的继续减少。他们在观察,也在思考:影响白头叶猴生存的“人类活动”,其实并不笼统,而是非常具体:除了周边开采矿场等因素外,主要就是山脚下临近的三个村庄里,村民们常年习惯做的三件事。
哪三件事呢?——一是村子里生火做饭还要烧柴,村民们天天上山砍柴,树林就这样被一点点蚕食;二是村里没有水源,村民们天天到半山腰去担水,而那眼泉水也是猴子们唯一的水源,人与猴经常爆发“抢水大战”,那是真打,真动手;三是这一带耕地土质不好,农作物收成低,村民们经常上山摘野果子去卖钱,而树叶与果子,正是猴子们的“主粮”。
保护猴,还是养活人?这似乎是个两难命题。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科学家们,当地的党政干部与村民们,一块儿疑惑,也一块儿探索,都想找出一条新路,打破这个困局。
教授与学生们下山了。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们且试且行、很有耐心地做了三件事——
一是在三个村庄里推广沼气池。一开始村民们不太接受,他们就大张旗鼓地收购牛粪,让沼气池的“样板间”去说服人。村民们发现,原来三四头牛的粪便,就够一家人做饭了,沼气池逐渐推广开来。不知不觉间,村民们不再上山砍柴了。
二是在村民家门口建蓄水池。他们把山上的泉水,用输水管道引到村里,给村民们建起随时取用的蓄水池,用土办法开通了自来水。从此,村民们再也不用上山担水,“人猴大战”就此绝迹。
三是帮村民们稳定田地里的收成。他们请来了土壤学家,有针对性地改良耕地土质,历经多个种植季,逐步见效。他们与扶贫干部、农技人员一起,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种植经济作物,让产量稳定起来。慢慢地,村民们再也不用上山去“猴口夺粮”了。
历经多年,三件事一个个办成。
大家回头一看,最近的那个山头上原来只剩80多只的一群猴,在不知不觉间,已变成了三百多只,“开枝散叶”,形成很多新的猴群了。
人与猴,可以和谐共生。两难命题,不再两难。
在白头叶猴栖居的这片山岭间,近些年来,还发生了很多事情:
——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保护区建章立制,针对白头叶猴,出台了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推动退耕还林,建设生态廊道,让可爱的猴子们可以自由地“走亲戚”。
——崇左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正稳步走向共同富裕。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发展,给乡亲们提供了更多的致富路径。爱护环境、保护猴子,在当地蔚然成风。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周边几十个村庄里的许多村民,成了护林员。
——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升级。北大的师生们一如既往,坚守在这里。他们身边,汇聚起更多的同行者。“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系统已经上线,AI用在了保护猴子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从“抢救式保护”,升级为“系统性治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变成了今天的1400余只。
人与白头叶猴,各有所居,相互守望,和谐共生。
这就是白头叶猴重生的故事。这也是人的理念转变、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再过几天,全国生态日就要到了。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
这些年来,“一群猴与三个村庄的共生故事”,以极其丰富具体、可感可及的方式,正不断书写在大江南北,发生在你我身边。
来源: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