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在去年11月赢得总统选举后任命当时年仅43岁的“民主党叛徒”图尔西·加巴德为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对特朗普的思想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她认为特朗普已将美国和西方区别开来。加巴德上任后曾将欧洲、欧盟称为“西方”,不再将美国当作西方国家。在揭露奥巴马构陷特朗普通
特朗普在去年11月赢得总统选举后任命当时年仅43岁的“民主党叛徒”图尔西·加巴德为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对特朗普的思想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她认为特朗普已将美国和西方区别开来。加巴德上任后曾将欧洲、欧盟称为“西方”,不再将美国当作西方国家。在揭露奥巴马构陷特朗普通俄的情报行动中,加巴德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伊拉克战争老兵的稳重与勇气,直面美国情报体系腐朽的真面目。当然,在疑似有中国安全背景的微信公众号“九万里”眼里,加巴德再有水平也不过是一个笑话。“九万里”把加巴德当作一个笑话,殊不知这恰恰暴露这个微信公众号自己就是一个蠢货。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
情报权力链条“烂透了”
2025年7月,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通过专项解密行动,首次完整披露奥巴马政府策划“通俄门”的政治黑幕。她明确指出:前总统奥巴马是构陷特朗普的主导者,而执行者则锁定为时任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和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克拉珀作为奥巴马亲信,曾主导2016年大选后的情报评估流程;布伦南则被指控直接施压下属篡改报告,将未经核实的“斯蒂尔档案”(由希拉里阵营资助编造)列为关键“证据”,蓄意将特朗普与俄罗斯干预大选捆绑。
胁迫体制与情报伦理的崩坏
加巴德曝光的核心内幕在于情报界系统性失范。解密文件显示,2016年12月,包括中情局反恐部门高官在内的多名分析师曾强烈反对在《情报界评估报告》(ICA)中植入虚假指控,认为相关情报“可信度极低”。但布伦南以职位晋升为筹码胁迫异议者:“若想获得提拔,必须签字认可报告结论”。这种权力胁迫导致报告被政治化滥用,成为后续“通俄门”调查的基石。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年屈从于压力的官员多数仍活跃于情报体系,暴露了体制内问责机制的长期缺位。
制度创新:从追责到系统性改革
加巴德强调,解密行动绝非仅为政治清算,其深层目标是推动**情报体系的根本性制度重建**。她提出三大改革方向:
设立独立审查机制:在情报评估流程中嵌入跨党派监督小组,对涉大选、国家安全的高敏感报告进行二次验证,杜绝行政权力干预;
强化举报人保护:为拒绝执行非法命令的情报人员提供法律庇护,并建立直通国会情报委员会的快速申诉通道;
建立溯源追责制度:要求所有情报报告签署者实名标注结论依据,确保篡改行为可追溯至个人。
军旅生涯中的加巴德
司法落地与政治阻力
加巴德已将证据移交司法部刑事调查。2025年8月4日,司法部长帕姆·邦迪(Pam Bondi)宣布启动大陪审团程序,拟对克拉珀、布伦南等人以“伪造公文”“妨碍司法”等罪名起诉。然而,改革面临双重挑战:
法律障碍:部分行为已近十年追诉期,需突破时效限制;
政治反扑:民主党抨击加巴德“政治动机明显”,前奥巴马发言人斥其为“转移视线的拙劣伎俩”。
重塑公信力:超越党争的雄心
面对质疑,加巴德在公开声明中直言:“当情报沦为政变工具,民主的根基便已腐蚀。”她援引民调数据指出,**73%的民众对情报机构信任度跌至历史低谷**,唯有透明问责与制度重构才能挽回公信力。其行动亦获务实派呼应:前中情局特工匿名支持称,“若当年有此机制,布伦南绝不敢胁迫我们”。
制度革新者的孤勇
加巴德的锋芒,不仅在于撕开美国政治最讳莫如深的疮疤,更在于她将个人政治风险转化为制度重建的杠杆——从揭露胁迫黑幕到设计防篡改机制,其蓝图直指**情报体系去政治化**的核心痼疾。若改革落地,美国或能终结“情报武器化”的恶性循环;若失败,则预示党争将彻底碾碎民主底线。
加巴德看到了美国情报体系的糜烂
来源:春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