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块买“口香糖”?谁在为艺术中的“惊世骇俗”买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1 06:07 3

摘要:近日,一则消息引发艺术圈热议:雕塑家萨维尼竟以55,000美元的高价售出了一个由口香糖制成的人物雕塑。这一事件再次将艺术界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创作推向大众视野,让人不禁思考:究竟谁在为这些看似丑陋、怪异的艺术买单?

近日,一则消息引发艺术圈热议:雕塑家萨维尼竟以55,000美元的高价售出了一个由口香糖制成的人物雕塑。这一事件再次将艺术界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创作推向大众视野,让人不禁思考:究竟谁在为这些看似丑陋、怪异的艺术买单?

全球各地:怪诞艺术层出不穷

世界各大城市时常会冒出一些造型奇特的艺术作品,它们有的荒诞不经,有的甚至令人毛骨悚然。阿列克谢·科尔济宁和弗拉迪斯拉夫·里亚博夫在任电视台的“非常有趣的故事”节目中,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些怪异艺术的神秘面纱。

节目中展示了一件位于巴统的奇特装置,它是法国自学成才的雕塑家莉莉·范托齐的杰作。莉莉解释称,鸡蛋上的人字拖象征着格鲁吉亚所走过的危险而脆弱的道路。这件装置最初被安置在巴统的一家酒店附近,后来又移至海滩,而且格鲁吉亚艺术家Gela Tsuladze还将雕塑家原本设计的运动鞋换成了沙滩拖鞋。

尽管莉莉是自学成才,但她的作品却成功在布鲁塞尔、巴黎、维也纳、纽约等地的当代艺术画廊展出,显然,其作品的独创性得到了评论家的青睐。不过,正如节目主持人弗拉迪斯拉夫·里亚博夫所说:“这些远不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雕塑。”

口香糖雕塑:昂贵背后的秘密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那件价值55,000美元的口香糖雕塑上时,不禁会问:为何它能如此昂贵?答案就在于它出自意大利雕塑家毛里齐奥·萨维尼之手。这位设计师在艺术领域早已声名远扬,几十年来,他一直专注于用口香糖雕刻雕塑,并声称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潜台词。

那么,他的创作材料从何而来?难道要不停地咀嚼口香糖吗?萨维尼解释道:“我自己不嚼口香糖,而是和助手一起加热它,使其更具可塑性。每个雕塑需要用到一百到一千件口香糖,雕塑完成后,我会用甲醛和抗生素对其进行固定。”

人类遗骸雕塑:惊悚背后的文化

在艺术收藏领域,为了吸引那些腰缠万贯的收藏家,艺术家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垃圾、粪便、头发等材料都曾被用于创作,甚至还有人使用了人类遗骸。

海地的Atis Resistance就是一个充满诡异气息的地方,很难用画廊、博物馆或艺术品收藏等单一词汇来定义它。入口处的锻铁门上,一个骷髅头阴森地炫耀着,暗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雕塑家米歇尔·拉弗勒尔介绍说:“为了创作这些作品,我们使用了街上能找到的一切:汽车和家用电器的破损零件、木材、废弃玩具以及人骨。”

这些真骨头和头骨均来自墓地。米歇尔从小就热爱雕刻,16岁时便被骨头所吸引,此后,他的所有杰作都只用人类遗骸制成。他解释道:“选择骨头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的宗教和文化巫毒传统息息相关,在我的生活和所有海地人的生活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文化学家罗斯季斯拉夫·阿梅林补充说:“由于这些人曾是种植园主带来的奴隶,他们发展出了巫毒教,通过活人祭祀、针头、头骨、海龟占卜等方式,将圣母女神认定为上帝之母。”

极限艺术:鲜血与胎盘的“杰作”

如今,现代收藏家对普通的怪异艺术已习以为常,黑暗甚至可怕的艺术开始流行,一些艺术家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的创作代价却令人瞠目结舌。

英国雕塑家马克·奎因为了吸引公众目光,采用了一种极端方式。他创作了一幅自画像,并谦称其为“我”,但实际上,这幅画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每六周收集一次自己的血液,每次约半升,六个月后就能积累约五升血液,然后将这些血液冻在一个特殊的水箱中,再开始创作。除了自画像,他还用冷冻胎盘溶解在液体中后冷冻的材料,雕刻了他儿子的头像。奎因自己也承认,当代艺术往往与公关和金钱紧密相连,甚至有人将其视为炫耀和挑衅的工具。

针眼里的艺术:微雕世界的奇迹

威拉德·维根曾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学校里,他遭受同学们的嘲讽,老师们也对他不抱期望,质疑他未来能有何作为。然而,维根决心证明自己,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经过多年的艰苦珠宝制作工作,维根如今已跻身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他的绝技是将雕塑隐藏在针眼中。文化评论家罗斯季斯拉夫·阿梅林介绍说:“你可以花5万美元买一根小针,里面藏着‘最后的晚餐’。”

维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他使用的特殊工具,如钻石碎片或针灸针。他介绍创作过程时说:“我用金属、石头、玻璃制作小雕像,不是用画笔,而是用睫毛。说实话,创作过程本身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乐趣,我主要是为了钱。”这位雕塑家还曾两次创造世界纪录:2013年,他制作了世界上最小的作品——一辆用人发制成的金色摩托车;四年后,他又用地毯头发制作了一个更小的人类胚胎雕像。

在艺术的世界里,这些怪诞、惊悚甚至极端的创作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审美和认知底线。它们究竟是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还是为了博眼球、赚金钱的噱头?或许,这个问题将随着艺术的发展持续引发人们的思考与争论。

来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