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友好”成太原新名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1 06:44 3

摘要:傍晚,28岁的刘晓娜沿着滨河自行车专用道一口气骑行20公里后,将车停在长风桥西路段的骑行驿站,点了一杯冰咖啡休息。她不忘在小红书上“炫耀”:“沿途有这样的休息点,感觉真棒!”暑期,迎来一波骑行热。在社交平台上,太原的骑行环境被骑友们频频点赞,“骑行友好”成为城

滨河自行车道沿线的骑行驿站

傍晚,28岁的刘晓娜沿着滨河自行车专用道一口气骑行20公里后,将车停在长风桥西路段的骑行驿站,点了一杯冰咖啡休息。她不忘在小红书上“炫耀”:“沿途有这样的休息点,感觉真棒!”暑期,迎来一波骑行热。在社交平台上,太原的骑行环境被骑友们频频点赞,“骑行友好”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1 车子坐“扶梯”

在小红书上,多位网友给“自行车专用扶梯”打出好评:“太原的骑行环境,细节上很用心。”

65岁的周康退休后,把骑行当成了一大乐趣,只要天气好,每天至少要骑行50公里。他对于这种辅助自行车上天桥的设计,也是赞不绝口,“从人行天桥上滨河自行车专用道,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抬着车子上下台阶太困难。小细节,解决了大问题。”

周康家住康乐街,骑车拐入滨河东路就是一座人行天桥,桥上装有自行车抬升助力装置。上桥时,他熟练地把车轮卡在右侧的凹槽里,车子就像坐了“扶梯”。人稍微使点劲,就能把车子推上天桥。下桥同样的操作,车轮有了阻力,可以稳稳地推下去。他高兴地说:“瞧,这考虑得多周到,省力又安全。”

一些初次来的外地骑友,体验过这个装置后,竖起大拇指说:“太原对骑行者真的很友好,希望能全国推广。”

2 沿途有驿站

穿上骑行服、开启码表、扣好头盔,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市民宋静云是永乐苑社区的网格员,也是一名骑行爱好者。每个周末,她都会相约几名骑友,来一次酣畅淋漓的骑行。她发现,随着骑行者日渐增多,身边新添了不少可供休息、修车、交友的“骑行友好”场所。

在滨河自行车专用道的长风桥西路段,有一处被许多骑友熟知的“骑行友好”驿站。骑累了,能在这里喝杯饮料,短暂休息。车子坏了,能借到打气筒、工具包。在这里,宋静云认识了不少同样喜欢骑车追风的年轻人,大家畅所欲言,分享了很多骑行经验。

还有分布在街头巷尾的社区爱心驿站,也向包括骑行者在内的各个群体,敞开着大门。市民胡晓晓有一次骑行摔伤膝盖,就近到一家驿站求助。社区工作人员立刻拿来创口贴,帮忙处理了伤口,还热情招呼她喝水休息。她感动地说:“在太原骑行,心里特别踏实。”

市民刘唐下班后,先坐3站地铁,再骑一辆共享单车,悠闲慢行,忙碌一天的疲累都在路上释放掉。他由衷地说:“从地铁站出来,门口有很多共享单车,还有公共自行车,随时能取用。生活在太原,确实很适合骑行。”

3 路况“顶呱呱”

成都游客刘光任,今年7月中旬专程来太原骑行。这些年,他用汽车拖着自行车,相继去过江西、湖南、贵州、北京、上海等地。每到一处,都会用骑行来感受城市魅力。太原,是他骑行之旅中的一个点位。

他在太原待了5天,对骑行环境印象深刻。“单单一条滨河自行车专用道,论长度、路况、环境,已经超过很多城市。我注意到,这条车道的南内环桥至跻汾桥路段,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应急呼叫装置、休闲座椅,很贴心。”他说:“太原的道路平坦、宽敞。大部分主次干道设有非机动车道,且基本有绿化隔离带,这让骑行者感到足够安全,也拓展了更多运动空间。在这样的道路环境中,想不爱上骑行都难。”

晨骑出门,吹着小风,夜骑遛弯,身体放空……这个夏天,City ride的热度很高,背后原因离不开完善的道路环境、优美的城市风景以及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许多人,用骑行来邂逅湖光山色,品味慢生活的悠然自得,将这张骑行名片传播得更远。

记者 李涛 文/摄

来源:太原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