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的《毛主席老那天》看这个敢说真话的勇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02:05 2

摘要:之所以选这样一件大事来写,是因为近年来看了不少跟伟大人物套近乎的文章。拉大旗作虎皮,不但有效,而且有趣,至于是否恬不知耻,何必去管。

关于莫言的《毛主席老那一天》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的。

因为我看到过太多的人都在拿莫言的这篇文章做文章,他们都在诬陷莫言,说莫言对毛主席不敬。

还有把话说的更难听的,只不过时间有些久了,懒得去找来截图了。

没有证据的话我是不说的,所以今天只想说这个逸墨先生。

这个逸墨先生不止一次拿这篇文章说事儿了:

总的来说,他给莫言扣了这么些大帽子。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他给莫言造了这么多谣:

一、莫言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出对老人家大不敬。

二、在这篇文章中,暴露了莫言对老人家去世的庆幸。

三、从文中看出他对老人家的感情还不如他家的一头牛。

四、莫言讲的完全不符合事实。

五、他的哪一篇作品都是受阶级所囿,没有超越。

六、莫言瞧不起中国人民。

七、莫言谎称是为老百姓说真话,是在唤醒底层民众 。

八、莫言实质是在污蔑老百姓的劣根性,跟不上潮流,落后于世界。

九、他是想用西方的那套普世价值观来替代中国人民的朴素感情。

请注意:以上几条都是我从他的文章里摘出来的,有图有真相。

他的文章虽然都很短,却能在有限的字数内嵌入那么多的谣言。

而去逸墨说的这些话他本人都没有提供任何证据。

@逸墨wxlg​:如果不是我看过这本书,很可能也会被你忽悠了,你说得如此言之凿凿,但是证据呢?

你给莫言扣了这么多帽子,有哪怕是一个证据支持吗?

今天既然又看到了,就不妨费点时间时间辟个谣,以正视听吧!

莫言的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文集《会唱歌的墙》:

《毛主席老那天》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有九页的篇幅,本来我拍照这发出来就好,但是因为需要针对逸墨先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所以还不能偷懒。

我需要把它转成文字发出来,然后进行点评。

这个工程量太大了,所以才拖到今天。

我想说的是:它真的是一篇好文章。

如果你真的看过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逸墨说的完全是颠倒黑白。

在这篇文章里,莫言先生用幽默的手法讽刺了那些说假话的人。

我们先看一小段热热身:

下面我就把这篇文章全文都转成文字发出来,请大家看看莫言到底了些说什么。

我之所以一定要费那么大功夫把全文转成文字发出来,就是要让大家好好看看,逸墨先生是怎么对莫言泼脏水的。

下文黑粗字是莫言先生的原文,蓝粗字是我的点评。

一、小引

之所以选这样一件大事来写,是因为近年来看了不少跟伟大人物套近乎的文章。拉大旗作虎皮,不但有效,而且有趣,至于是否恬不知耻,何必去管。

注意这是97年的文章,也就是邓小平去世的那一年,请自动结合当时的语境。

譬如邓小平去世后,我就看到了文坛上几个一辈子以整人为业、写了许多没有人味的文章的"革命"作家的自作多情的悼念文章。

@逸墨wxlg:你说莫言讲的完全不符合事实,这个也不是事实吗?

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作《敬爱的邓政委救了我》,乍一看这题目,着实是唬人,还以为他跟邓小平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很像二野的师长旅长的口气,最次不济也是邓小平的炊事员、马夫什么的。但读了文章,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个人其实是被刘邓大军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兵,撕下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章就算参加了革命,然后就一直在革命队伍里混事。别说他没见过邓政委,只怕连肖永银、皮定均等二野的中层干部都没见过。现在,那些真正的老革命都去世了,就由着俘虏兵们信口雌黄了。反正他们知道,那些真正的老革命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找它们算账。

这段写得非常幽默,不要说当时了,现在这样干不了什么正事还特别能吹牛的人也很多啊!你的周围身边一定也有。

这一段用大实话讽刺说假话的人实在精彩。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1978年,邓政委下了一个令,给全中国的右派摘掉了帽子,他是右派,也摘掉了帽子。

其实,中国那批右派里,有铁骨铮铮的好汉,有天真的知识分子,但也有卑鄙的告密者、整人的急先锋、玩弄权术的小阴谋家,聪明反被聪明误了的小可怜虫。

他们当中如果有人当了权,只怕比"四人帮"还要厉害,把他们划成右派,的确是个误会。我的天,原来邓政委就是这样救了他。其实,给右派摘帽那会儿,邓政委还没掌大权呢,那会儿还是英明领袖华主席领导我们,要感谢也应该感谢华主席。我相信,这个人当年一定也写过感谢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文章。

这一段讽刺得太妙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一张为了巴结邓政委,说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后,死乞白赖绕绕绕,最后终于和邓政委贴上了一点关系的谄媚嘴脸。

@逸墨wxlg​: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怎么样,我听说过的,见过的这样的人太多了,你告诉我莫言说假话了吗?

二、小引

油然想起,我在军队工作时,认识了中央警卫局的一个志愿兵,具体工作好像是在食堂做饭。他说跟我是老乡,我也就认了这个老乡。我这个小老乡有一个爱好,喜欢对人说中南海里的事,好像中南海是他家的责任田似的。这伙计还有一个习惯,喜欢直呼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譬如提到江泽民,我们总是习惯称作"江总书记"或是"江主席",我这小老乡却一口一个"泽民同志",还有"李鹏同志"、"瑞环同志"、"乔石同志"等等。我问他,你们这些在"海"里工作的同志,是不是能够经常见到"泽民同志"他们?他肯定地回答:当然了,经常见,泽民同志喜欢拉二胡,坐在葡萄架下拉,我们围在旁边听。李鹏同志经常到食堂来排队打馒头,我总是选个大的给他。

我不敢说我这小老乡是在造谣,因为现在的事情假难辨。某部机关食堂里一个志愿兵就能替人办中南海的出入证,明码标价,货真价实。这是被揭露出来的事实,不是我的捏造。

莫言这是在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一种我身边最常见的现象,这不是为老百姓说真话吗?@逸墨wxlg​这种话你敢说吗?

三、小引

前面两段小引说明,只要你厚颜无耻,只要你胆大如匪,那么,你就可以跟无论多么大的人物挂上钩,这就为我这说得好篇文章找到了根据。

说得好!

原来我想,自己不过是个草民,谁当官我也是为民,毛主席死了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不这样想了。现在我想,毛主席的死与我大有关系。不但与我有关系,甚至与我家的牛有关系。

前面两段小印是做了一个铺垫,文章现在才正式开始。

毛主席不死,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不大可能改变,阶级斗争不可能取消,如果有文学,也不会是现在这样子的文学,而那样子的文学我是不会写的,如果毛主席活到现在,我肯定不会当上所谓的"作家"。毛主席不死,人民公社决不会解散,人民公社不解散,社员家就不会自己养牛。所以说,如果毛主席活着,就不可能有我家那头牛。

这段话完全是在模仿那个写《敬爱的邓政委救了我》的人的口气和写法,用戏谑的口吻神还原了邓小平去世后,文坛上的那些一辈子以整人为业、写了许多没有人味的文章的"革命"作家,自作多情地写悼念文章的丑态。

当莫言经过一连串的推理得出毛主席不老他们家就不可能有牛的这个结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嘲讽那个作家的荒诞。

由此联想下去,那个写了《敬爱的邓政委救了我》的"革命"作家,其实您首先应该感谢的还是毛主席,如果他老人家真像我们千遍高呼万遍歌唱的那样"万寿无疆"了,您那顶右派帽子就安稳地戴到死吧。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毛主席不死,邓政委被第三次打倒后,大概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这是更深一层的嘲讽:如果硬要扯关系的话,按照他自己前面说的话,主席不老,他的右派帽子能摘吗?主席不老,邓政委能起来吗?邓主席不起来,还能叫救他吗?这段话那满满都是对那个作家的嘲讽,哪里有对主席的不敬?

四、正文

1976年9月9日上午,我们警卫班的战士,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凳子上,在班长的主持下,讨论头天晚上看过的电影《决裂》。这部电影后来被说成是"四人帮"反党集团炮制的大毒草。这棵大毒草的故事梗概是说江西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抵制邓小平刮起的"右倾翻案风"的事。葛优他爹葛存壮在影片里扮演了一个专讲"马尾巴的功能"的老教授,演过《平原游击队》的郭振清在本片里演了大学的党委书记。这个党委书记领着一群文化考试不及格、凭着两手老茧子上了大学的学生跟走资派斗争。斗争的结果好像就是大家都不必在课堂上听教授讲俄罗斯的黑土地和马尾巴的功能,然后大家在思想转变了的老教授的带领下,到村子里去给贫下中农阉小猪。好像还说到过有一个中农出身的学生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自己偷着去给人家阉小猪结果把猪给阉死了。这头小猪的死当然也要算在邓小平的账上。

@逸墨wxlg​这个场景你应该熟悉吧?但是这个真话你敢说吗?

大家义愤填膺或者是伪装出义愤填膺的样子,狠批着邓小平妄图搞资本主义复辟,让我们贫下中农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的滔天罪行。我们一个战友名叫刘甲台的,批着批着竟呜呜地哭起来了。班长问他哭什么,他说被邓小平气的。我们班长马上就号召全班向刘甲台学习,说批邓一定要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否则批不出水平。

@逸墨wxlg,你敢说这事儿没发生过?

刘甲台的表演让我想起了当兵前在村子里参加忆苦大会、看忆苦戏、吃忆苦饭的事。我们村每次开忆苦大会,上台忆苦的总是方家二大娘。方家二大娘比刘甲台厉害,刘甲台讲到半截才哭,方家二大娘从台下往台上走时就用袄袖子捂着嘴嚎啕大哭,就像演员在后台就开始高腔叫板一样。方家二大娘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忆苦专家。批刘少奇时她能把自己在地主家的磨房里养孩子的事跟刘少奇联系上,说这事全是刘少奇害的。批林彪时她又说是让林彪给害的。批邓她肯定又会说,都是邓小平给害的,让自己在地主家的磨房里生孩子。如今回头想想,那个地主是不折不扣的大善人。寒冬腊月,大雪飘飘,一个邋遢不堪、浑身虱子的叫花子倒在雪地上,要生孩子了,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贫下中农们也不讲阶级感情出来救她,这时,那个地主把她扶到自己家,安置在暖和和的磨房里,地下还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麦秆草,让她把孩子生在草上。生完了孩子,还给她喝了几碗热粥。不是大善人是什么?后来给全国的地富反坏摘了帽子,方家二大娘的口气马上就变了,她再也不骂地主心肠如毒蛇,让自己在磨房里生孩子,而是说那地主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种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善变的人比比皆是,过去有,现在依然还有有趣@逸墨wxlg​:你敢说你从来没见过?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轮到我发言了,我也想学刘甲台,哭出一点眼泪,赢得班长的表扬。但心里没有悲和恨,挤鼻子弄眼,死活也哭不出来。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装,但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装说出来?这难道不是大实话吗?

其实,我特别希望能恢复高考,因为像我们这种中农子弟,永远不可能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哪怕你手背上都磨出了老茧。

当时,所谓的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纯属一句空话。

每年就那么几个名额,还不够公社干部的子女们抢的,哪里轮得到村里人?

但如果是凭考试分数,我也许还有希望。

因为我的大哥就是在"文革"前考上了大学。

我自己的父亲就是考上了飞行员,要去苏联学习,就是因为地主成分被刷下来了。

当时这种事比比皆是,莫言哪里说假话了?

尽管内心里对《决裂》有看法,但我还是装出一副深受了感动的样子,痛骂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路线,痛骂了邓小平妄图复辟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狼子野心。

如果你年纪足够大,或者你的父母年纪足够大,一定会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谁在那个年代没有说过违心的假话?

痛骂之后就是歌颂,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文化大革命有啥成果,其实我也不知道。

这个又是大实话,在那个年代,有谁真正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呢?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里,除了张志新、遇罗克等人,敢于舍命坚持真理,其余的绝大多数,都跟我一样,是一些人云亦云的糊涂虫。

这又是大实话的大实话,那个时候是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糊涂的,有些人甚至到了今天还是糊涂的,说的不对吗?

让批刘少奇咱就跟着批刘少奇,让批邓小平咱就跟着批邓小平。

那个时候谁不是这样?谁又敢不这样?

有时候心里有那么点别扭的感觉,也闹不清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即便我像张志新一样发现了真理,也未必有勇气挺身而出。手里掌握着真理,又不敢挺身而,这种痛苦肯定比感冒严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人生就"难得糊涂"了。想当年郑板桥创作这句座右铭时,大概就是这意思。

不要说大话,那个时候谁敢挺身而出?

同样是不敢挺身而出,谁又敢这话说出来?莫言。

说到这里,忍不住又想瞎扯几句: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理解这话,就是要敢于承认自己觉悟低,不要像有的人那样,林彪当副统帅时,祝他"永远健康"的调子喊得比谁都高,但等到林彪一出事,马上就换了一张脸,说:我早就看出来了,跟在毛主席身后,一脸的奸臣相。

这种人绝对有,而且绝对不会是少数。

当年的战神林彪风光无限,受到多少人的膜拜?

但是他出事以后,谁还敢说自己崇拜他?

我们正批着邓小平,业务科的一个参谋满脸神秘地走进来。我们单位人少,干部战士之间的关系很随便。这个参谋是高子弟,据他自己说他的爹跟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国访问,还把一些模模糊糊的发了黄的照片给我们看。虽说是高干子弟,但他却出奇的吝啬,好占小便宜,夜里值班时,常从窗口钻进厨房偷鸡蛋,被我们警卫班擒获过多次。因此他在我们班里一点威信也没有。他一进来我们班长就往外轰他:"滚滚滚,没看到我们在批邓?"他不说话,过去拧开了班长床头柜上那台红灯牌收音机,顿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男播音员那沉重、缓慢的声音响彻全室:各位听众请注意,各位听众请注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于今天下午两点播放重要新闻,请注意收听……

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谁也没听过这样的广播。有什么事直接说不就行了么,为什么还要等到下午两点?我们班长毕竟是老兵,政治经验比我们丰富,他的脸顿时就严肃起来。他盯着那参谋的小瘦脸,低声问:"会有什么事呢?会有什么事?"参谋把班长拉到门外,低声嘀咕着,不知说了些什么。班长进屋后,看了我们一眼,好像要对我们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说。我们都盯着他看,他说:散会吧,各人把东西收拾收拾,给家里写封信吧。班长说完这句话就走了,他跟我们的管理员是密友,两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研讨马列王义,我们看到他钻进了管理员的宿舍,知道他们俩又研究国家大事去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班长走了,刘甲台为了王,他说:要打仗了,肯定是要打大仗了,我估计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弟兄们,准备着上战场吧!

刘甲台的话激得我热血沸腾,打仗好啊,我太盼着打仗了。因为家庭出身不是贫下中农,政治上不受信任,见人矮三分,自卑得很,上了战场,用勇敢、用鲜血洗刷耻辱,让他们看着,中农的儿子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牺牲了也给爹娘挣一块烈士牌子,让他们在村子里昂起头,挺起胸,再也不必见人点头哈腰。我甚至想象到了自己英勇眼睛潮湿了……牺牲的情景,像董存瑞炸碉堡,像黄继光堵枪眼……我被自己感动得眼睛潮湿了……

熬到下午两点,所有的干部战士都集中到食堂里。餐桌上摆着我们班长那台刚换了四节新电池的红灯牌收音机,一拧开开关,充足的电流冲得喇叭嗡嗡地响。电池是我到村里的供销社里去替班长买的,遵班长嘱开了发票。我把电池和发票交给班长时,班长悄悄地对我说:毛主席死了。

班长的话像棍子一样把我打懵了。这怎么可能呢?毛主席怎么能死呢?谁都能死,毛主席也不能死啊!

两点还没到,收音机里就播放开了哀乐。这一年我们已经听了好几次哀乐,先是周恩来死,接着是朱德死,但他们死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没提前预告,看来毛主席真死了。看战友们的神情,我知道其实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死了。那个参谋双手捧着一个玻璃杯子,小脸肃穆得像纪念碑似的。我们的首长拉着长脸,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哀乐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男播音员用沉痛的声音说:不儿会用删节号是因为我忘了广播词儿,去查当年的报纸又太麻烦,随便编几句又显得很不严肃,所以只好用了删节号。如日高付个!

当广播员说到毛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时,那个参谋手中的玻璃杯子掉在了地上,跌得粉碎。然后他就去找苕帚、撮子把碎玻璃弄了出去。当时我就感到这个杯子碎得没有道理,现在想起来更觉得没道理。他是那样吝啬的人,提前就知道毛主席死了,双手攥着杯子,怎么会掉在地上呢?这分明是表演,而且是拙劣的表演,但我们的领导还是表扬了他,说他对毛主席阶级感情深。

这段描述细节拉满,“有理有据”地戳穿了那个参谋的表演,在那个时代,这样表演的人很多,但是有谁有多少人敢指出这是表演?恐怕有多少人是想学都学不像吧?

这种事真的是脸皮不够厚都做不出来。

毛主席死了,上级立即发来命令,让我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原来我们只有枪,没有子弹,进入一级战备,马上就发了子弹。我们用半自动步枪的,每人发一百颗子弹;用冲锋枪的,发一百五十颗子弹。一下子发了这么多子弹,子弹袋子装得满满的,心里也感到沉甸甸的。上岗时,子弹上膛,一搂扳机就能放响。领导也背着手枪查岗,好像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我们单位人很少,营房跟老百姓的房子紧密相连,村子里的人几乎每天都到我们院子里来,有来借工具的,有来找水喝的,还有几个姑娘,跟我们的几个干部谈恋爱,进出我们营区,就像到自己家似的。进入一级战备,领导给我们警卫班下了令,老百姓一律不准进营区。我们执行命令,把老百姓堵在门外.一般的老百姓没有意见,但那几个姑娘有意见,有意见也不让进。紧张了两天,等毛主席的追悼会开过,大家就懈怠了。尽管上级还没撤销一级战备的命令,但领导把我们的子弹收了上去,说是怕出事。交了子弹,我们就更加懈怠了。我们单位在那几天里,匆匆忙忙地去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尽管信号微弱,画面跳动、扭动,几乎没法看,但村子里的老百姓还是来了。他们围在大门口要进来,我们执行命令不放他们进来,他们就发牢骚:还还"军民团结如一人呢",还还"军民鱼水情"呢,忘了我们给你们抬担架送军粮那会儿了!这个村抗日时期是革命根据地,三十年代入党的就有四十多人,省里、县里都有这村里的人当官,最大的一个在中央当部长,不好惹的。我们领导怕弄出矛盾来,就让我们把电视搬到院子里,然后开大门放人。我们一开大门,老百姓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这段叙述合情合理,形象生动。

毛主席死了!这句话、这个事实,像巨雷一样惊得我们目瞪口呆,连我这样的草民百姓,都为国家的命运担忧,都认为中国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段描述真真切切,一点也没有夸张,我听过我的父母讲过,毛主席逝世的时候他们真的都很悲痛,真的是一时间难以想象,真的是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真真切切,毫不夸张。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变化得有点天翻地覆的意思,毛主席死了,天并没有塌下来,老百姓也并没有因为他死了而活不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活得不赖。

这个更加是事实,我们现在的日子不好吗?毛主席走了,我们的天确实没有塌下来,这句话没毛病吧?

我们还有新的领导人,带领我们走上了更好的日子,到现在已经敢和美国抗衡了,这是不是事实?

现在,连老百姓也知道毛主席生前犯了许多错误,但许多人、起码是我,并没有感到当年把毛主席当成神是可笑的,许多人、起码是我,想起毛主席,还是肃然生出若干的敬意。毛主席之后,在中国,再也不会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人的死去或是活着,影响千万人的命运。

最后这段话才是点睛之笔。

先说毛主席犯了错误,紧接着又说对毛主席保持着深深的敬意,这种强烈的反差体现出了莫言对毛主席感情的深厚与复杂——犯了错误我都热爱你,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强调“很多错误”与“敬意”之间的对比,更能凸显出这种敬意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历史沉淀的,是一种超越了简单偶像崇拜的真挚情感。

意识到毛主席并非完人,却依然因为他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而尊敬他,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而是包含了对历史的客观认知和对伟人的深切缅怀。

好了@逸墨wxlg了:看着我发的莫言写的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再看着你自己给莫言的断语,我来一条条问你,请你回答我:

一、莫言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出对老人家大不敬。

从文章结尾,我们大家都看到的是莫言对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莫言的哪句话表现出对老人家的大不敬了,请你截图出来好吗?

二、在这篇文章中,暴露了莫言对老人家去世的庆幸。

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那些表演爱毛主席的人的虚伪的揭露。

哪句话暴露了莫言对老人家去世的庆幸了,给我截个图好吗?

三、从文中看出他对老人家的感情还不如他家的一头牛。

我们都看得出来莫言是在用这篇《敬爱的邓政委救了我》的文章推导出来的荒唐结果推导出来一个同样牵强的结果,以此讽刺这种又虚伪又谄媚的人,你自己号称爱好诗词,应该是有一点中国文化素养的,那你是真看不懂,还是装作看不懂?

最重要的是,你从哪里看出来莫言对毛主席的感情不如牛的?请截图。

从他反对假装热爱毛主席吗?

四、莫言讲的完全不符合事实。

他讲的哪一句不符合事实请你截图出来。

五、他的哪一篇作品都是受阶级所囿,没有超越。

他的作品受哪个阶级所囿?有什么根据?能截图过来吗?

六、莫言瞧不起中国人民。

他的哪句话显示出他超不起中国人民了?同样请截个图?

七、莫言谎称是为老百姓说真话,是在唤醒底层民众 。

从始至终莫言都是在用最接地气的老百姓的话阐述最简单的道理:人要说真话。做真事,不要虚伪,不要谄媚。

你是怎么看出他是在说谎的?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给我截个图好吗?

八、莫言实质是在污蔑老百姓的劣根性,跟不上潮流,落后于世界。

他提到并且讽刺的是一些虚伪的人,怎么谄媚的人,这恰恰是中国老百姓讨厌的人群,你是想为他们辩护吗?

还有,他什么时候污蔑老百姓的劣根性,跟不上潮流,落后于世界了?给我截个图好吗?

九、他是想用西方的那套普世价值观来替代中国人民的朴素感情。

莫言的作品都是扎根于本土的,大多数都是写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人和事,甚至连语言都是乡土的,朴素到了极致。

他什么时候提到并且宣扬过过西方价值观?

我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把这个文章转成文字了,不用你再费心去找,你把你说的这些点截图过来好吗?

@逸墨wxlg​:这大概是我入驻头条以来的写的最长的文章了。

虽然大部分字是莫言的文章原文,但是我把这些文章从图片转成文字也费了好长时间。

我花了那么长时间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辟你的谣言。

你可以看不懂他的文章,但是你可不可以保留有一个中国网民的最基本素养:不造谣传谣,不网暴攻击?

附图:《毛主席老那天》原文:

来源:慧海拾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