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9日,“花城文学课”第20讲邀请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与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就“短篇小说的光辉——从契诃夫谈开去”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与分享。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独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赵沚琦
8月9日,“花城文学课”第20讲邀请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与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就“短篇小说的光辉——从契诃夫谈开去”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与分享。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独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
活动开始,苏童首先从契诃夫的生平讲起。契诃夫学医出身,却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作品以冷峻、真实著称,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苏童认为,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如《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套中人》等,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讽刺,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然而,契诃夫的创作并非止步于此。随着写作的深入,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出更多对人性的怜悯与关怀。苏童特别提到了《苦恼》和《万卡》两篇作品。《苦恼》讲述了一个马车夫在儿子去世后无人倾诉的痛苦,而《万卡》则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莫斯科做学徒的艰难生活。他认为,《万卡》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它标志着契诃夫从早期的批判性写作转向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契诃夫开始关注人物内心的细微情感,他的作品不再只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批判,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苏童看来,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在讲座中,苏童还提到了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吻》《带小狗的女人》《醋栗》等。苏童认为,契诃夫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性中那些永恒的主题,如爱、痛苦、孤独、希望等。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谈及自己对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解和心得,苏童认为,短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细微而重要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文字。“短篇小说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呈现人性。”他提到,自己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注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谢有顺则从评论家的角度出发,指出短篇小说是作家写作能力的试金石。“好的小说一定是真实与虚构、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一种平衡。”他认为,短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作家在有限的篇幅内迅速建立起故事的框架,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主题。
在对谈中,苏童也提到了自己的新作《好天气》。“《好天气》是我写得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用心的一部作品。”苏童介绍,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让他对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好天气》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审视自己的文字,力求每一章都能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写作《好天气》的过程,是他不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在讲座最后,苏童表示,短篇小说的光辉,既是语言的、文学的,又是人性的、精神的光辉。
据了解,“花城文学课”是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的文学品牌活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