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立秋5不吃,吃了秋难安”指哪5不吃?今天立秋,别犯忌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18:34 1

摘要:一年四季的轮转,不光是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更是身体与生活节奏的提醒。今天立秋,暑热未尽,凉意初显,正是身体最容易“出岔子”的时候。老一辈常说,“立秋5不吃,吃了秋难安”,乍一听像是老话唠叨,但细细琢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实实在在的健康智慧。

一年四季的轮转,不光是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更是身体与生活节奏的提醒。今天立秋,暑热未尽,凉意初显,正是身体最容易“出岔子”的时候。老一辈常说,“立秋5不吃,吃了秋难安”,乍一听像是老话唠叨,但细细琢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实实在在的健康智慧

这“五不吃”,不是迷信,而是经验累积下来的身体调节“红线”。别以为只是嘴上的“清淡”,其实是帮你顺利过渡季节,减少身体疲惫感的关键。趁着今天立秋,我们就来把这“五不吃”拆开讲讲,看看到底该怎么吃,才能让秋天过得安稳顺当。

“不吃寒凉瓜果”。这点特别容易被忽视。立秋之后,虽然天气白天还热,但早晚的凉意已经扎根。很多人还在大啃西瓜、冰镇哈密瓜,吃得爽快,却不知道肠胃已经在“硬抗”。

瓜果属寒,尤其冷藏过后,更容易让肠胃阳气受损,出现腹胀、腹泻、胃胀等问题。这个时候,建议水果可以吃,但选择温性一点的,比如苹果、葡萄、龙眼,不要再贪嘴冷瓜果。

接着是“不吃油腻厚味”。立秋是“贴秋膘”的说法开始冒头的时候,很多人一听就蠢蠢欲动,烧肉、红烧肉、卤味轮番上桌。但你得知道,立秋并不是“立刻变冷”,而是“逐渐转凉”。

肠胃还处在夏季状态,消化功能依然偏弱,大鱼大肉一下子吃多了,反而容易脾胃负担加重,引起积食、胀气,甚至口臭、便秘。饮食过渡,要顺着身体的节奏来,别一上来就猛补。

第三个是“不吃多辣刺激”。辣椒虽能驱寒、开胃,但辣得太猛,容易让人“上火”。立秋之后,秋燥悄悄来袭,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口干舌燥、嗓子疼、皮肤痒其实已经是燥热上行的信号了。

这个时候如果还吃火锅、麻辣烫、重辣川菜,等于是在给燥火添柴。建议适度吃点带微辣的食物,比如加点姜丝、葱花提味,但不要猛吃辣椒、花椒这类重料。

第四个是“不吃生冷酒水”。立秋天气还热,很多人下班后喜欢来一杯冰啤酒,点些小凉菜,感觉是解暑的好方式。但其实这时候的脾胃已经开始偏向“收敛”,再猛灌冰饮,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尤其是女性和体虚人群,喝了冰饮常常会出现手脚冰凉、腹痛、月经不调等问题。饮品建议温热为主,可以试试温水泡枸杞、红枣,既养胃又养神。

最后一个是“不吃久储剩饭”。这点虽然看似与季节无关,但立秋之后空气湿度和温度开始波动,很多人冰箱里的剩饭菜容易藏着“隐形危机”。

特别是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蛋、肉类、海鲜,保存稍有不慎就容易滋生细菌毒素,引发腹泻、食物中毒。建议不贪图节省,隔夜饭菜尽量少吃,或者吃前彻底加热,不留死角。

说到这儿,立秋的“五不吃”其实并非限制你不能享受美食,而是提醒你吃得更聪明、更配合身体。立秋是“阳消阴长”的起点,身体的代谢和情绪,都在慢慢进入“收”的节奏。懂得顺势而为,才是养生的真谛。

除了吃,立秋还有几个日常习惯也值得调一调。不少人这时候容易犯困,全身乏力,其实是“秋乏”在作怪。别硬撑,适当午休个20分钟,晚上早点睡,调整作息节律,是应对秋乏的好办法。

白天则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或傍晚散步,既能调节情绪,也能帮身体慢慢适应气候变化。秋天是情绪易波动的季节,多晒晒太阳,能让身体的褪黑素和血清素分泌更平衡,有助于稳定情绪。

再来说说衣着。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开始拉大,不少人图凉快还穿短裤短袖,结果一早一晚就被凉气侵袭,出现头痛、肩颈僵硬的情况。这个时候不妨准备一件薄外套或长袖衬衫,在早晚时段穿上,别等身体出问题再穿“后悔衣”。

饮食上,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润肺养阴的食材,比如百合、银耳、莲子、雪梨等,这些食物性质温和,有助于缓解秋燥症状。但同样的,别指望吃几口就“养肺”,关键在于日常的持续调理。

说到润燥,别忘了水分补充。秋天口干舌燥,但很多人因为天气变凉反而饮水减少,这是个误区。每天保持足量饮水,不仅能促进代谢,还能帮助身体调节温度、润滑呼吸道。温水比冷水更合适,尤其是早起和睡前喝一杯温水,对身体非常友好。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情绪管理。秋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某些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中医学称之为“秋悲”。这个时候更要重视心理调节,多和人交流,多做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比如听音乐、练书法、读书、种花,都是很好的精神调养法

立秋之后可以适当进行体质调理,比如加强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如锌和铁,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抵御秋冬交替时的身体疲软。但切记,调理不是大补,贵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立秋是节气的分水岭,也是生活节奏的拐点。它提醒我们,身体不是机器,不能一直高转速地运转。懂得减速、调整、顺势,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对自己身体的尊重。

今天立秋,别犯“五不吃”的忌讳了。不是说吃了就立刻“秋难安”,而是日积月累的细节,会悄悄决定你的身体质量。别让一口“嘴快”,添上三分“身累”。

把握节气的窗口期,调整饮食习惯、生活节律、作息方式,也许不需要吃什么“灵丹妙药”,身体就能安稳过秋,顺利入冬。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李莉.四季节气与养生饮食的关系探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1(2):45-47.

张晓梅.节气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研究[J].医药与保健,2020(12):88-90.

王敏.中医节气养生的科学内涵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25(7):91-93.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