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东极岛》8 月 10 日在上海影城举行的路演活动,不仅让主创团队与观众近距离交流,更通过对二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唤起人们对战争与救援的深层思考。导演管虎、总制片人梁静及主演朱一龙、吴磊的到场,为这场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创作视角,展现出影视
电影《东极岛》8 月 10 日在上海影城举行的路演活动,不仅让主创团队与观众近距离交流,更通过对二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唤起人们对战争与救援的深层思考。导演管虎、总制片人梁静及主演朱一龙、吴磊的到场,为这场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创作视角,展现出影视作品在传递历史记忆与人文关怀中的独特价值。
路演现场:主创与观众的深度互动
上海影城的一号放映厅内,下午两点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红色座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厅内座无虚席,观众手中挥舞的蓝色荧光棒,与影片海报上的海洋元素相呼应。导演管虎穿着深色休闲西装,内搭白色 T 恤,袖口随意卷起,露出手腕上的黑色手表;总制片人梁静则选择了一身藏青色连衣裙,领口处的银色项链在灯光下偶尔反光;朱一龙身着浅灰色衬衫,领口系着一条细条纹领带,头发梳理得整齐利落;吴磊的黑色夹克搭配牛仔裤,青春气息中带着几分沉稳。
四人走上舞台时,台下响起持续的掌声。朱一龙习惯性地微微鞠躬,双手自然垂放在身前;吴磊则笑着挥手,目光快速扫过全场,像是在寻找熟悉的面孔。互动环节中,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观众站起来提问:“影片中渔民救援的场景非常震撼,拍摄时是否遇到困难?” 管虎接过话筒,指尖在话筒线上轻轻滑动:“东极岛的海风比想象中烈,演员们常常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穿着单衣拍戏,朱一龙和吴磊好几次冻得说不出台词,但从来没抱怨过。”
吴磊在分享拍摄感受时,声音带着些许激动:“83 年前,舟山渔民在炮火里救下那些陌生人,靠的不是勇气,是骨子里的善良。希望看完电影,大家能记住这些没留下名字的英雄。” 他说这话时,右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身前的话筒,指关节微微发白。朱一龙补充道:“我和吴磊饰演的兄弟,在片中从犹豫到坚定,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最有力量。”
影片内核:历史真实与创作表达
《东极岛》的故事扎根于二战时期的一段真实历史 —— 东极岛的渔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海上国际救援。管虎在介绍剧情时,特意提到影片结尾的设计:“渔民们把缴获的枪支扔进海里,这个镜头拍了七遍。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救人心切,却不想沾染上战争的戾气,反战不是口号,是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
台下的历史学者张教授听完后,起身回应:“这段历史在地方志里只有寥寥数笔,影片能还原到这种程度,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对历史的敬畏。” 管虎点头表示认同,他提到为了还原当时的渔船构造,美术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参照博物馆的老照片,1:1 复刻了两艘木质渔船,“船板的磨损程度、渔网的编织方式,都得和史料对上,不能糊弄观众,更不能糊弄历史。”
朱一龙和吴磊在片中的兄弟角色,成为连接观众与历史的情感纽带。朱一龙解释:“哥哥一开始怕惹麻烦,想躲着战争走,弟弟却觉得不能见死不救,这种矛盾其实是当时很多普通人的真实心态。” 吴磊记得有一场戏,兄弟俩在暴雨中把获救者拉上船,“海水混着雨水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但当我抓住那个‘外国演员’的手时,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同舟共济。”
细节呈现:创作中的历史敬意
路演现场播放的片花中,有几个镜头引发观众热议。渔民们用粗麻绳捆绑救生筏时,绳结的打法与档案馆里的照片一致;船上悬挂的渔网,网眼大小符合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渔业标准;甚至演员们脸上的晒伤妆,都参考了当地老渔民的回忆记录。梁静作为总制片人,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请了三位东极岛的老渔民当顾问,他们看着监视器,只要道具不对就会指出来,比如那个年代的鱼叉柄应该是枣木的,不能用松木。”
朱一龙展示了影迷赠送的素描画像,画中是他饰演的角色站在船头的背影,海风吹起衣角,远处是隐约的硝烟。他轻轻抚摸着画框边缘:“这位影迷特意去东极岛采风,说要画出渔民身上的盐渍味。这种用心,和我们拍电影时想靠近历史的心情是一样的。” 吴磊则收到了一本舟山渔民口述史,扉页上写着 “希望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他当场承诺会把书转交给东极岛纪念馆。
活动接近尾声时,主创团队与观众合影。管虎站在中间,左手搭着朱一龙的肩膀,右手比出 “V” 字手势;梁静笑着整理裙摆,身体微微侧向管虎;朱一龙和吴磊站在两侧,同时看向镜头,脸上带着默契的笑容。台下的闪光灯不断亮起,将这一刻定格成胶片里的光影。
离场时,朱一龙被几位老年观众拦住,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他的手说:“我父亲当年就在东极岛打鱼,总说见过救人的船,今天终于能在电影里看到了。” 朱一龙弯腰倾听,频频点头,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时间,才轻声说:“谢谢您告诉我这些,这比任何夸奖都珍贵。”
夕阳透过影城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映出长长的影子。主创团队走出大门时,吴磊回头望了一眼海报上的东极岛轮廓,突然说:“等电影上映,我们再去岛上看看吧。” 朱一龙拍了拍他的后背,没有说话,只是朝着海边的方向望去。远处的黄浦江面上,货轮缓缓驶过,鸣笛声在暮色中传得很远,像是在回应着八十年前海上的那些故事。
来源:资讯新角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