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吐鲁番”,葡萄更香甜——从葡萄节看澧县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0:28 1

摘要:“未来3到5年,阳光玫瑰葡萄的地位依然无法取代。”葡萄节期间,湖南省葡萄协会名誉会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为果农和客商注入强心剂:“阳光玫瑰前景依然广阔,核心前提是保障过硬的品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卓萌 通讯员 汪博洋

享有“南方吐鲁番”美誉的湖南澧县,葡萄种植根基深厚。当前正值澧县葡萄销售旺季,线上线下订单持续火爆,预计年产值30亿元。

澧县葡萄如何持续用香甜征服市场?该县日前举行的第二十届葡萄节暨城头山文旅嘉年华,揭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品种红利过后,用品质作较量

“未来3到5年,阳光玫瑰葡萄的地位依然无法取代。”葡萄节期间,湖南省葡萄协会名誉会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为果农和客商注入强心剂:“阳光玫瑰前景依然广阔,核心前提是保障过硬的品质。”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客商的强烈共鸣。首衡高碑店市场负责人金瑶直言:“果品必须在健康、安全上下真功夫,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广东西域天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小龙认为:“品种红利期过后,将是品质实力的较量。澧县葡萄要充分发挥出阳光玫瑰‘香、脆、甜’的独特优势。”

为探寻品质提升的密码,客商与种植大户深入“葡萄大王”王先荣的农康智慧葡萄产业园考察。园区内,水肥一体化、生产数据化、环境智能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这里种出的阳光玫瑰以其唇齿留香的绝佳风味成为标杆。

王先荣的“甜蜜秘诀”何在?他将参观者引至发酵池旁:“种植阳光玫瑰,用肥绝不能吝啬。我们创新改良古法,将红糖、豆饼与活土菌发酵剂按科学比例混合发酵45天,产生的腐殖酸显著改良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可提升40%。”这项技术让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80%,荣获农业农村部“绿色生产示范项目”认证。

近几年,澧县持续推动阳光玫瑰“控产提质”,通过疏花疏果、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干预,严控亩产,集中养分提升果实品质。今年重磅出台《澧县葡萄品质提升十条措施》,从明确生产标准、强化示范引领、严格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等多维度发力,坚定推动产业由“以量搏市”向“以质定价”转型。

试种潜力新品,抢占发展先机

葡萄节现场,澧县葡萄产业协会精心准备了琳琅满目的鲜果供游客品鉴:除了市场熟知的阳光玫瑰、夏黑、红地球、紫甜等品种外,一批以代号亮相、尚未正式推广的葡萄新秀尤为引人注目。

“GER30硬脆清甜,ALB7粒粒爆汁,AEW6细腻化渣……这些都是我们成功试种的新品,每个品种目前仅有一亩试验田。”澧县和益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霞介绍。将这些宝贵的“试种成果”拿出来分享,不仅为了回馈游客,更是借此机会直接获取市场的第一手反馈,为品种筛选和推广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澧县对新品种的探索从未止步。2009年,澧县率先从日本引种“晴王”(阳光玫瑰),改写了当地葡萄产业的格局。如今,澧县深化与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持续积极引种、试种潜力新品。

其中,高端市场新宠“妮娜皇后”表现亮眼。澧县张中福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精细化管理突破了着色难关,培育出的胭脂色果实带着淡淡酒香,品质上乘,卖出每公斤80元的好价。

“种植10亩妮娜皇后,亩产控制在1000公斤。每天发货几十箱,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张中福说。他还给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明年全县将有300亩妮娜皇后坐果受益。

农文旅融合发展,刷新“甜蜜产业”

本次澧县葡萄节举办地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拥有世界较早的人工水稻田遗迹。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丰收的喜悦始终是澧州大地最动人的回响。

正如石雪晖教授所言:“澧县葡萄要持续发展,既要提升质量,更要深挖文化内涵,打好‘文化+产业’组合拳。”澧县将城头山的厚重历史与葡萄产业紧密结合,让千年农耕基因在葡萄的甜蜜中焕发新生。

葡萄节不再只是农业盛会,更是一场文旅盛宴。开幕式现场,非遗代表性项目《澧水船工号子》、荆河戏《葡萄架下六口茶》、戏歌《咏叹澧州》、音乐剧《城头山》等节目,将千年农耕文明与葡萄文化巧妙融合。随后两天的儿童才艺赛、广场舞大赛,更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成为全民共享的丰收庆典。

台下,农特产品展销、非遗展示、特色小吃品鉴、儿童游乐等区域人气火爆,全县100多家企业参展,黄桃、蜜瓜、葛根等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驻足。8月1日的产销对接会成果丰硕,澧县葡萄产业协会及合作社与客商现场签署采购协议,总金额达1.5亿元。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