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书笺|《拾荒口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0:26 2

摘要:那是一段孤独的时光。拐角的拾荒者拐进了赤坎老街,沉淀了慢条斯理的春夏秋冬,围煮着柴火旧事。千禧年的蝴蝶带来了千禧年的梦,破碎在滴满酥渣的年事小碗上,一圈圈氤氲的雾气,氤氲着碗中的梦。时光蔓延,飞走了岁岁年年的纸飞机,沉默在耿耿于怀的走马灯,头发泛白的阿公影烙在

第二十届南峰杯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展播(3)

ABOUT CONTENT

《拾荒口酥》

作者:曾佳钰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那是一段孤独的时光。拐角的拾荒者拐进了赤坎老街,沉淀了慢条斯理的春夏秋冬,围煮着柴火旧事。千禧年的蝴蝶带来了千禧年的梦,破碎在滴满酥渣的年事小碗上,一圈圈氤氲的雾气,氤氲着碗中的梦。时光蔓延,飞走了岁岁年年的纸飞机,沉默在耿耿于怀的走马灯,头发泛白的阿公影烙在大堂的几寸相框里,旁边桃李满天下的牌匾是他毕生的曙光。终于,侨乡异国的他们回来了,带着他们的子子孙孙,带着依旧拐角的闽南腔,回来了。

关关罅隙,漫漫何其,冲破了一抹抹狭隘,金色的阳光凋零在松了螺丝的木窗上,倾泻在搁置的瓷台上。他们搀着满头白发的阿嬷,走过丘茔,拜过祠堂,阅过族谱,泪流家书。恍惚间,流淌的氏族情结连起了他们一家和我们一家。四方院子里的小孩青涩稚嫩,自然而然打成了一片,小口叼着饺子状的零嘴,酥脆的黄金碎渣还逗留在孩童的嘴角。他们问,那是什么,阿嬷微微一笑道,这是我们这的特产——口酥。我稍稍一愣,眼神游走在瓷台上那碗完美无暇的口酥上。饺子口酥,洋溢着金色暖人的闽南文化,我和阿公阿嬷谈起过的,那是属于千禧年的食物密码。

关于那年,你记得墙角随意的柴火旁落着一只矮了脚的木凳,木凳上坐着笑得慈祥的老人,娴熟的捏着手中的茶油皮,哼着那一年赫赫有名的闽南小调。小调通俗易懂,徘徊在嘴边的呢喃此起彼伏,这位老人,是你的顽童阿嬷。千禧年的青丝和她在捉着迷藏,此时的她还健步如飞,但岁月慢慢爬上阿嬷遗落下的一缕鬓发,却也没能欺骗了她的记忆。你问阿嬷,炸口酥的制作过程是什么,她停下了手中的追逐,从头和你缓缓道来。

那抹熟悉的暗紫,是熟花生的嫁妆。阿嬷神神秘秘的从最里边的小屋捧出来一袋小物,粗糙的麻袋里装着的是家里刚收割的花生。颗颗分明的花生偷走了耕野里的湿气,眷恋着田亩的芬芳,伴随着四季的沉重跳入黝黑的铁锅里,烟火后探出一眸深邃,这是阿公在示意阿嬷开始炒花生呢。一钳又起,一勺又下,挥洒出花生上薄如蝉翼的暗紫外套,渐渐的,锅气酝酿着一篓的熟花生,朦胧出淡淡的花生香,再次一钳一勺将炒熟的花生铺在编制好的竹篮上,阿公两臂一抖,抖下凌乱的花生皮,抖下千禧年的第一幕花生碎片。

那是带进千禧年的第一件旧物。椭圆形的灰暗石墨碗上,淅淅沥沥的落下刚炒好的花生,洒下一把星星点点的白砂糖,还未打磨就已是流露着诱人的金黄。阿嬷两手一上一下地半举起石锤,沿着碗形的边缘慢慢研磨着石碗中的花生馅料,一圈圈弧形的捶打,勾勒出了细小的花生碎,慢慢的,漫漫的花生香洋溢在灶台的上方,流连在千禧年的老屋院子里。

那是阿公阿嬷最爱吃的口酥馅料。密密麻麻的花生碎包裹着甜蜜的白砂糖,微微冲淡了花生焦黄的褐,调和了花生焦透的涩,阿嬷用筷子点起石锤上残留的一团花生馅料品尝,甜得刚好,香得满足。阿嬷挥挥手示意,拾起一旁的铁勺子刮下石碗中的花生馅,心满意足的将其放在一旁的灶台上,转身准备下一步的制作,转身走进千禧年的另一间老屋故事。

这是一间青砖黛瓦的老屋,也是口酥真正制作的地方。阿嬷捧着捣好的花生馅料踏进了那间茶香四溢的老屋,屋内的亮黄桌台旁,两位妇女卖力着揉着面团,一边揉内,一边加入适量的茶油。圆滚滚的面团由白变黄,表面更是蹭着一层镜面黄,趴在铁盆中等待等待,静候静候。那两位勤恳的妇女,是妈妈和姑姑。淡黄桌上还飘着茶叶的茶油,伴随着面粉的按压颤颤巍巍,隐隐约约还冒着几个可爱的小泡,妇女最后倒下几滴茶油揉进面粉肚子里,又加大力气排出面粉中多余的空气后,在桌上撒上一层薄面粉,将面粉置于桌上,准备开始捏口酥。

灰蒙蒙的午后,模糊的姜黄扯着陈旧的电影感,沉浸在文化苦旅的滋味。拉长面团,划条面团,切剂面团,三响动作连贯流畅,滚出一颗颗光溜溜的茶油面团后,用空了闲的啤酒杯压成圆形状,这时,茶油的残迹卷进了面团中,破开圆形面皮的边缘,宛如一圈圈锯齿,好似一围围涟漪,陷进了记忆中的痕迹。那样一个个饺子状的小东西,是口酥的成品。摊开一片面皮在掌心之中,舀起一勺花生馅裹进面皮之上,按着包饺子的手法密封住面粉的缺口,一只只饱满圆润的口酥立在反面放置的锅盖上,阿嬷一手扶墙一手挽着锅盖,小心翼翼的将其转移到灶台边,再次示意柴火的准备,只是,这次探出头的,是你。

身后的他们小心翼翼的围着砖红的灶台,一边闲聊着来日方长,一边询问口酥的奇妙。我们相谈甚欢,炉里的柴火也慢慢艳起来了,热气牵起了一丝丝思绪,鼓起了灶台上热油的美梦。阿嬷手持筷子夹入一只只口酥,滚烫的油瞬间包裹了冰凉的口酥,锅中的热油和口酥上的茶油满心碰撞,在锅中邂逅了口酥上的酥油渣。时间一分一秒,滴滴答答,待一个个小巧的口酥浮上锅面,便将其趁热转移至铺了米线的大盆里,阿嬷激动地吆喝:“快来吃口酥啦!”他们依旧彬彬有礼,拿着饺子口酥赞不绝口。外酥内脆,咸甜相见,他们嚼着迸发的满足,一口花生香甜可口,一口酥皮温暖人心。

那是千禧年期待的岁月静好,这是25年后的回忆。回望着老院子旁的四间老屋,垂眸闪过,阿嬷的头发终究还是白了,是什么时候呢,可能是阿公走后吧,阿嬷眼里的光也淡漠下来了,家里的联系也慢慢淡了,连逢年过节的口酥都很少在瓷台上供着,但今天,炸口酥的味道一如既往,因为他们,照片墙上惦记的家人们,他们回来了,因为他们嫣然一笑:“我们是回来认祖归宗的,我们也是回来牵起这段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的,当然,包括美食!”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