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提问”只是沟通的起点?其实,它是认知的分水岭,是AI协作的关键杠杆。本文以“把20%放在前置”为切口,拆解如何通过前置提问、结构化思考与场景化表达,激发AI更高质量的响应,构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生产闭环。
你以为“提问”只是沟通的起点?其实,它是认知的分水岭,是AI协作的关键杠杆。本文以“把20%放在前置”为切口,拆解如何通过前置提问、结构化思考与场景化表达,激发AI更高质量的响应,构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生产闭环。
你真的会和AI聊天吗?关于和AI如何有效沟通,以及在当前这个AI版本下如何学会提问,后面我会单独做一个系列,教会你:提问思维、掌握技巧、了解各种人机协同。
首先,我们今天先说明白“20%放在前置”的重要性。
看实际例子:
市场部的小明,需要为公司新推出的一款功能饮料策划一份社交媒体营销方案。他兴冲冲地打开GPT,敲下了他认为最直接的指令:
“帮我写个营销方案。”
AI迅速响应,给出一份结构完整、面面俱到的方案,涵盖了市场分析、目标受众、营销策略、预算分配……堪称教科书。但小明皱起了眉头,这太通用了,像是从某个商业模板库里直接复制粘贴的。于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拉锯战”开始了:
小明:“不行,这个方案太普通了,要更有创意一点。”
AI:(调整后)“好的,我们可以加入‘病毒视频挑战赛’和‘KOL合作’……”
小明:“嗯……有点意思,但我们的产品是针对Z世代年轻人的,要更潮、更酷。”
AI:(再次调整)“明白了,我们可以结合元宇宙概念,在虚拟空间举办发布会……”
小明:“元宇宙太虚了,能不能来点实际的?比如结合线下活动?”
AI:(继续调整)“当然,我们可以策划‘城市跑酷快闪活动’……”
经过十几轮这样的“对话”,小明手里的方案变成了一个缝合了各种元素的四不像…
更无语的就是,AI会忘记最初的指令,整个对话开始偏移,最终,小明精疲力尽地关掉窗口,叹了口气:“AI还是不行,还得自己来”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眼熟?
我们常常将这种低效的交互归咎于AI“不够智能”,但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把一个拥有强大逻辑执行能力的工具,当成了一个需要不断“猜心思”的实习生。这种交互模式,本质上不是对话,而更像是拿着对讲机单向、模糊地喊话,期待对方能完美理解并执行,我称之为对讲模式。但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结果不可控,而且极易在多轮对话中因上下文记忆漂移而“越改越乱”。
我们经常说:AI只能替代80%的重复性工作,而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那20%的微调。
但关键问题是,这20%的“微调”,应该放在流程的哪个环节?是像小明一样,在AI输出结果后,投入无尽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事后打补丁吗?
真正高效的模式,是把这20%的“人工”进行前置。
在我们开口向AI提问之前,先投入关键的思考,清晰地知道最终结果的预期蓝图是什么。我们不再是去问一个未知的答案,而是我们清楚一个已知的结果,只不过搜集信息、推演的过程交给AI。我们要做AI的架构师,而不是修理工。
在这个你伸手就能拿到书,上网就能查到资料的时代版本,学会提问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你的AI像一个“猜不透心思”的实习生?小明的困境并非个例,它是当前人机交互中最普遍的痛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习惯性的提问方式,在AI面前会频频碰壁。这背后,既有我们思维惯性的误区,也有LLM自身的技术特性。
误区一:把AI当成加强版搜索引擎
我们习惯了向搜索框输入几个关键词,然后从返回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种关键词检索思维被我们不自觉地迁移到了与AI的交互中。
然而,这本身就是错误。
而今的百度、谷歌、夸克等浏览器虽然也搭载上了检索模型,但它的核心任务是在现有信息库中召回最相关的信息;而生成式AI是生成模型,它是根据你的输入,创造出全新的内容。
当你给搜索引擎一个模糊的词,它会返回所有可能相关的结果,让你自己做判断。但当你给生成模型一个模糊的指令,它只能基于概率,去猜测一个最可能符合你意图的、平庸的、最大公约数的答案。
模糊指令是生成不出来高质量结果的。
提问: “给我讲讲量子计算。”
模型: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规律(而非经典物理)来处理信息的新型计算范式。它把传统比特(0 或 1)升级成“量子比特”(qubit),借助叠加、纠缠、干涉等量子效应,实现对计算空间的指数级扩展和并行演化,从而在某些问题上获得远超经典计算机的速度或能力……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话。用户期望AI的结果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甚至于提问的人都没想过AI会给他什么,只是下意识的发问,等待着结果生成后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这不神经病吗?
你读完后AI的回复依然一头雾水,因为这并不是为你定制的学习路径。于是你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追问:“它和经典计算有什么区别?”、“它能用在哪些地方?”、“有什么最新的突破吗?”…… 在这个过程中,你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信息组织的责任,完全交给了AI的随机生成能力,自己则陷入了被动接收和不断追问的循环。
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没有在提问前想清楚“我到底想从量子计算这个主题中获得什么?”。如果你一开始的目标是“向一个非技术背景的同事解释清楚量子计算的商业前景”,那么你的提问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20%前置”的开始。
误区二:在未知中寻求确定性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当我们自己对结果都没有清晰预期时,就寄希望于AI能给我们一个惊艳的创意或方案。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在未知中寻求一个确定的完美答案。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AI的“创意”并非天马行空的原创。它本质上是基于其庞大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进行重组、模仿和延伸。
它能生成看似新颖的组合,但无法凭空创造出超越你认知边界、且为你量身定制的、真正符合你独特资源和目标的战略方案。当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时,AI给你的任何一条路,都可能是错路。
提问: “帮我想一个有创意的播客点子。”
模型:以下这个创意播客点子叫——《404 档案馆:失落的互联网》 一句话卖点
“把互联网上消失的声音、网站和故事,像考古一样挖……
这是一个典型的将思考责任外包给AI的例子。
你又期望AI会生成什么?它会检索其数据库中最常见的播客类型,然后给你一些难以落地的方案。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对你启动一个独特的播客项目毫无价值。你感到不满意,于是追问:“再独特一点,小众一点的。”
AI可能会根据概率,碰撞出一些更具体的点子,比如“采访宠物心理学家”、“用ASMR的方式朗读古代食谱”、“探讨被遗忘的民间传说”。
这些点子听起来似乎“有创意”,但它们是随机的、零散的,并没有与你的个人兴趣、专业知识、可用资源或目标听众建立任何联系。你可能会在这些随机点子中迷失,最终发现没有一个是你真正能做、且想做的。
高效的创意过程,应该是你先完成“20%前置”的自我盘点:
谁要为谁在什么场景下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结果/方案。
当你带着这些清晰的约束条件去和AI交流时,它才能从一个漫无目的的点子生成器,转变为一个帮你进行可行性分析的贾维斯。
为什么“边问边改”低效
“边问边改”的低效,不仅仅是思维模式的问题,其背后有深刻的技术原理在制约。
1. 上下文长度的“记忆天花板”:
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其“记忆力”是有限的,这被称为上下文窗口。模型只能“记住”在当前对话窗口内的信息。
当你与AI的对话越来越长,早期的指令和细节就会被挤出这个窗口。
这就是为什么在十几轮修改后,AI会开始“忘记”你最初设定的目标,导致后续的修改越来越偏离主题。你感觉AI“越改越乱”,实际上是它的记忆天花板到了,它已经不再是基于完整的需求在工作了。
2. 指令的“字面性”陷阱:
AI缺乏人类的常识和意图理解能力,因此会严格按照你指令的字面意思来执行。
你让它更有趣,它对有趣的理解可能是在回答里加几个笑话;
你让它更专业,它可能会堆砌一堆行业术语。
这种对指令的字面性、非推理性的理解,导致你的修改指令很容易被误解,从而让输出走向一个你完全没想到的奇怪方向。与AI交互时必须假定它读不懂言外之意,你的每一个指令都应该是清晰、无歧义的。
3. 交互象限的混乱跳跃:
AI对话四象限框架大家基本都知道,人机交互是分成四种模式的。低效的边问边改,其本质是在两个低效的象限之间混乱地跳跃:
第二象限(AI知道,我不知道):当你模糊地问“什么是量子计算”时,你把自己放在了这个象限。你依赖AI来教育你,但由于问题不明确,你得到的是未经筛选的知识灌输。第三象限(AI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当你空泛地问“给我个创意点子”时,你们双方都进入了这个“共同迷茫”的象限。你们都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探索,AI提供随机的素材,你负责判断,这本质上是低效的“暴力破解”,而非高效的“协同创造”。在这种混乱的跳跃中,你始终没有掌握交互的主导权,自然无法稳定地获得高质量的结果。而“20%前置”的核心,正是要将交互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对话引导至最高效的象限。
“20%前置”到底是什么?将过去习惯于拿到结果后修改的精力,转移到问前规划上。这20%的投入,不是让你去写代码或者做精美的设计图,而是进行一次彻底的需求预演。
从“对话者”到“架构师”的身份转变
“20%前置”的本质,是在你向AI敲下第一个字之前,在你的大脑中,或者一张白纸、一个备忘录上,要清楚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框架、大概分为几部分、主要表达什么、适用于什么场景。
1. 定义明确的目标
在提问前,首先要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希望用户看到这篇文案后,产生什么样的想法或行动?” 目标是所有后续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想清楚: 这篇文案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品牌曝光?是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还是最直接的——引导用户下单购买?
错误示范(无目标): “帮我写一篇酸奶的推广文案。” —— 这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指令,AI只能给你一篇空洞的赞美诗。
正确示范(目标前置): “我的目标是吸引20-30岁、注重健康和身材管理的都市女性,特别是那些有健身习惯的人群。我希望这篇文案能强烈激发她们的购买欲望,并最终引导她们点击文末的链接完成首次购买。
2. 构建清晰的框架
有了目标,接着就要设计实现这个目标的信息路径,也就是内容的框架结构。一篇好的文案,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想清楚: 这篇文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它们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如何一步步引导用户从产生兴趣到最终下单?
错误示范(无框架): 让AI自由发挥。—— AI可能会生成一段杂乱无章的文字,重点不突出,逻辑不连贯。
正确示范(框架前置):
文案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段式结构:
1. 吸睛标题:必须包含‘减脂’、‘好吃不胖’、‘神仙酸奶’等关键词,制造好奇心。
2. 痛点引入:以提问开头,直击目标用户‘想吃甜品又怕长胖’的内心矛盾。
3. 产品解决方案:详细介绍这款酸奶如何解决痛点,必须突出三个核心卖点:0蔗糖、每杯含20g优质蛋白、添加真实大颗果粒。
4. 场景化植入:描绘至少两个具体的消费场景,如‘健身后补充能量’和‘办公室下午茶解馋’,让用户产生代入感。
5. 强力行动号召:在文末清晰地给出限时优惠码和购买链接,并用一句话强调‘立即下单,享受美味与健康’。
3. 设定独特的风格与语调
如果内容和结构是骨架,那风格和语调则是血肉和灵魂。让内容更加拟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去AI感。
想清楚: 我希望这篇文案读起来是什么感觉?是像一个专业的营养师在科普,还是像一个闺蜜在热情地分享好物?
错误示范(无风格): AI默认的、一本正经的“中立客观”或充满套路的“营销腔”。
正确示范(风格前置): “请使用闺蜜之间分享好物的亲切、热情、略带夸张的语调。多使用emoji来增强情绪表达,语言要活泼、接地气,多用网络热词(如‘yyds’、‘绝绝子’),但要避免使用生硬、过时的广告词。”
4. 指定具体的输出格式
最后,你需要明确告诉AI,你需要的交付物是什么样的。这能避免大量的后期排版和调整工作。
想清楚: 我需要的是一段纯文本,还是一个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小红书的、包含所有元素的完整帖子?
错误示范(无格式): 得到一段长长的、没有任何格式的文字。
正确示范(格式前置): “请最终以标准的小红书图文笔记格式输出。内容应包含:一个吸引人的标题(20字以内)、正文(约300-500字,段落之间用空行隔开)、以及在文末附上至少5个高度相关的Hashtag,例如:#减脂餐 #健康零食 #高蛋白酸奶 #健身女孩必备 #好吃不胖。”
前后对比
模式一:模糊的对讲式提问
“帮我写一篇酸奶的推广文案。”
模式二:清晰的架构式提问
请你扮演一位资深的小红书美食博主。我需要你为一款新的高蛋白酸奶撰写一篇推广文案。你的目标是吸引20-30岁、注重健康和身材管理的都市女性,特别是健身爱好者,强烈激发她们的购买欲望,并引导她们点击链接购买。
【写作风格】请使用闺蜜之间分享好物的亲切、热情、略带夸张的语调。多使用emoji来增强情绪表达,语言要活泼、接地气,多用网络热词(如‘yyds’、‘绝绝子’),避免生硬的广告词。
【内容框架】文案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段式结构:
1. 吸睛标题:必须包含‘减脂’、‘好吃不胖’、‘神仙酸奶’等关键词。
2. 痛点引入:以提问开头,直击目标用户‘想吃甜品又怕长胖’的内心矛盾。
3. 产品解决方案:详细介绍这款酸奶如何解决痛点,必须突出三个核心卖点:0蔗糖、每杯含20g优质蛋白、添加真实大颗果粒。
4. 场景化植入:描绘至少两个具体的消费场景,如‘健身后补充能量’和‘办公室下午茶解馋’。
5. 强力行动号召:在文末清晰地给出限时优惠码‘CHIXIAOBAI’和购买链接,并用一句话强调‘立即下单’。
【输出格式】请最终以标准的小红书图文笔记格式输出。内容应包含:一个吸引人的标题(20字以内)、正文(约300-500字,段落之间用空行隔开)、以及在文末附上至少5个高度相关的Hashtag。
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你在前期投入的5-10分钟20%前置思考,换来的是AI输出质量从60分到95分的指数级跃升,以及节省了后续可能长达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无效沟通和修改。
如何将这个理念落地,变成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立刻上手的、丝滑流畅的操作?我们通过上面的对比基本上有些人已经摸到窍门了。但是我说让你真的从0去写,你又不会写了。那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直接拿心理学的经典框架:乔哈里窗口(将人的自我认知分为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及未知区)所延展的AI对话四象限来说。
如果说第一部分我们用它来“诊断”问题,那么在这里,我们要用它来“校准”我们的交互策略。这个框架由两个轴构成:横轴代表“我是否知道”,纵轴代表“AI是否知道”,从而划分出四个象限。
每个象限有对应的特征、任务类型和AI能够扮演的角色。“20%前置”的本质,就是通过我们主动的思考和规划,有意识地将人机交互的主战场,从低效的第二、三象限,转移到高效的第一和第四象限。
1. 主动进入第四象限(我知道,AI不知道):教导AI
这个象限是“20%前置”价值最大的地方。什么是“AI不知道”的?你的独特业务背景、未公开的项目信息、具体的目标受众画像、你个人对风格的偏好、一个成型的框架……
这些都是AI的知识盲区!
通过“前置思考”,你把这些AI不知道的关键信息,清晰、结构化地告诉它。
在这个阶段,你不是在“问”AI,而是在“教”AI,是在用你的“人工智慧”填平你们之间的知识鸿沟。酸奶案例中的“超级指令”,就是一次典型的第四象限操作。
2. 最终落脚第一象限(我们都知道):高效执行
当你通过第四象限的操作,把所有关键的、独特的背景信息和要求都“教”给了AI后,剩下的任务——比如文字润色、内容填充、格式化输出等——就进入了我们都知道的第一象限。
在这个象限里,目标明确,路径清晰,AI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能力超群、不知疲倦的高效处理器。它能够精准地执行你的指令,快速生成高质量的初稿。这才是AI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因此,一次高效的AI交互流程应该是:以第四象限的“教导”开局,以第一象限的“执行”收尾。 而“20%前置”,就是完成这次完美开局的关键动作。
好的提问不是灵感迸发,而是结构化思考的产物。为了帮助我们系统化地完成“20%前置”的思考,社区中会有很多好的提问框架。这些框架本质上都是在引导你完成第二部分提到的“四大支柱”的定义。
基础版框架:PTCF (或其变体)
这是最广为人知也最基础的框架之一,很多变体如RACE、CARE等都遵循类似逻辑。它包含四个核心要素,与我们的四大支柱高度吻合:
P(Persona-角色):要求AI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例如“扮演一位资深的小红书美食博主”。这直接定义了输出的风格与语调。T(Task-任务):清晰地描述你需要AI完成的具体任务。例如“为一款新的高蛋白酸奶撰写一篇推广文案”。这对应了目标的一部分。C(Context-背景):提供所有必要的背景信息。例如目标用户、产品卖点、品牌信息等。这对应了目标和框架的细节。F(Format-格式):指定输出的格式。例如“以标准的小红书图文笔记格式输出”。这直接定义了输出格式。进阶版框架:CREATE
对于更复杂的任务,我们可以使用更详尽的框架,比如CREATE框架。它提供了更细致的思考维度:
C(Character-角色):同Persona,设定AI的身份。R(Request-请求):明确的核心指令,即你希望AI做什么。E(Examples-示例):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被称为“Few-shotPrompting”。给AI一到两个你期望的输出范例,它能极大地提升模仿的准确度。例如,在酸奶文案任务中,你可以加上:“例如,可以这样开头:‘OMG!集美们,我又挖到宝了!’”。A(Adjustment-调整):提出一些需要微调的细节或约束。例如“文案长度控制在500字以内,避免使用‘第一’、‘最好’等绝对化词汇。”T(Type-类型):输出的文本类型,如文章、诗歌、代码、邮件等。E(Extras-额外信息):任何其他有助于AI理解任务的补充信息。让我们再次使用酸奶文案的例子,看看如何用CREATE框架来组织那个指令,你会发现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和全面:
(C)角色:你是一位资深的小红书美食博主,风格亲切热情。(R)请求:为我的新款高蛋白酸奶撰写一篇推广文案,目标是激发年轻健身女性的购买欲。(E)示例:标题可以像“OMG!挖到神仙酸奶!”;正文可以多用“yyds”、“绝绝子”这类词。(A)调整:突出0蔗糖、20g蛋白、真实果粒三大卖点。必须包含健身后和办公室下午茶两个场景。文末必须给出优惠码和链接。(T)类型:小红书图文笔记。(E)额外信息:目标用户是20-30岁的都市女性。请在文末加上至少5个相关hashtag。结语: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走笔至此,我们系统地探讨了从低效的对讲提问 到高效的结构提问 的转变路径。
其核心,就是“把20%放在前置”。它要求我们抑制住立即提问的冲动,先投入精力,去定义目标、构建框架、设定风格、明确格式。
这看似增加了前期的“麻烦”,实则更像是一种高杠杆的投资。
正如我们在图表中看到的,这点前期的投入,将指数级地提升AI输出的质量和可用性,并极大地节省后续无休止的修改和沟通成本。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刻的趋势:在AI时代,个体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拥有信息”或“执行任务”的能力,转向“提炼信息、连接信息和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当答案变得廉价,问题的价值便凸显出来。
要真正拥抱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完成一次关键的心态转变:从一个AI使用者,进化为一个AI合作者。
重要的不只是永不停止提问,更是你能够引导AI与你共同探索答案的提问方式。
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把20%放在前置”,让AI成为我们高效的执行者,这解决了我们与AI协作中的大量问题。
但旅程尚未结束。如何在这个版本正确的提问,或者说有哪些技巧可以让AI的输出更加高质量。我们下篇再说(我整理整理…)
本文由 @小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