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火药桶”968高地:四个军区轮战部队的血腥接力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11:17 2

摘要:1984年8月,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周边局势依旧紧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依托老山战场组织全军部队轮战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有效应对当时复杂的边境局势,更是着眼于提升全军部队的实战能力,让各部队在实战环境中得到充分

1984年8月,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周边局势依旧紧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依托老山战场组织全军部队轮战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有效应对当时复杂的边境局势,更是着眼于提升全军部队的实战能力,让各部队在实战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此时,首战部队14军40师自进入战区以来,已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艰苦战斗。这半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收复老山一役,部队面对敌人精心构筑的防线,不畏强敌、奋勇冲锋,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素养成功夺回了这片战略要地。“6·11”团级规模反扑中,敌人妄图重新夺回失去的阵地,14军40师的战士们严阵以待,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而“7·12”加强师规模的大反扑,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敌人倾巢而出,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和先进武器,妄图一举击溃我军防线。14军40师的全体官兵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此外,部队还遭受着从未间断过的营连排规模的袭扰,战士们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长时间的连续作战,使得部队的体力和精力都消耗巨大,已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战士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武器装备也因频繁使用而急需维修和保养。因此,部队急需进行换防休整,以恢复战斗力,为后续的战斗做好准备。

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迅速下达命令,第11军率32师、31师91团、军炮兵团等部队紧急开赴老山地区,接防该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第11军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行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他们详细了解老山地区的地形地貌、敌军分布以及前期作战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防御计划。部队官兵们士气高昂,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首战部队的英勇精神,坚决完成防御作战任务。

与此同时,南京军区第1军也奉命开赴战区。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一到达战区便迅速展开临战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结合老山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战术演练。从山地作战的技巧到与友邻部队的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训练和磨合。通过这些训练,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作战中,968高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了我军轮战部队实战练兵的关键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968高地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能够俯瞰周边大片区域,是控制该地区交通要道和战略要点的重要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高地,谁就能够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对敌人形成有效的威慑和打击。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它是我军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向敌方纵深发起进攻的前沿阵地。

从1984年到1986年,昆明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的部队先后对该高地发起进攻。各军区部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作战任务,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案。在进攻过程中,他们采用了“打下就撤”的战术。这一战术的运用,既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又能够避免我军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在每一次进攻中,各部队都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昆明军区部队在进攻时,充分利用地形,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了968高地。随后,他们按照“打下就撤”的战术要求,迅速组织部队撤离,避免了敌人的反扑。南京军区部队则在进攻中注重火力的运用,通过精确的炮火打击,为步兵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在短时间内攻占高地后,迅速清理战场,有序撤离。

昆明军区首战攻坚:快速夺占后的指挥争议

1984年,边境局势持续紧张,老山地区成为双方对峙的焦点区域。11月28日这一天,注定要在这场边境冲突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昆明军区11军32师94团4连即将打响对968高地的第一次出击拔点战斗。

968高地,它宛如一颗关键的棋子,镶嵌在老山主峰、1072高地前沿。从地理战略角度来看,它的位置极其特殊。对于敌方而言,这里是他们向老山发起反扑的桥头堡。敌人可以凭借这个高地的有利地形,集结兵力、部署武器,随时对我方老山阵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就像一把利刃悬在我方头顶,时刻威胁着老山防线的安全。而对于我方来说,它却是向敌纵深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不能拿下这个高地,我方部队在向敌方纵深推进时,就会时刻受到来自968高地敌人的火力威胁,部队的行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战略意图也难以顺利实现。

此前,出击968高地的计划一直受到“三不主动”原则的制约。“三不主动”在当时有着特定的战略考量,但随着战场局势的不断变化,这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出击计划的实施。部队的指挥员们心急如焚,他们深知968高地的重要性,也清楚敌人在高地上不断加强防御工事,如果不尽快出击,后续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

直到11月17日,局势终于迎来了转机。昆明军区经过对战场形势的重新评估和分析,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同意“可以考虑拔点”出击。这一决策为968高地的出击战斗打开了大门。当时,那拉方向战场局势复杂得如同一张交织的大网。敌人在那拉方向的防御体系严密,工事坚固,兵力部署也较为集中。出击156号阵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不仅地形复杂,敌人的火力也十分猛烈。在这种情况下,94团及时向师里报告,他们已经成功开辟了通往968高地的通道,而且出击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各项战斗物资、人员状态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师里经过慎重考虑,权衡利弊后,遂决定先对968高地发起出击。

战斗当天,6时40分,师炮兵火力准时对968高地及周边目标实施炮火准备。刹那间,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整个968高地被笼罩在一片硝烟和火光之中。与此同时,为了迷惑敌人,师炮兵在那拉方向进行了佯动射击。那拉方向的炮声震耳欲聋,敌人误以为我方的主攻方向是那拉,纷纷将注意力和兵力转移到了那里。

4连突击队在副连长赵腾和参谋祝晓海的带领下,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利用炮火掩护迅速进至冲击出发位置。他们的动作敏捷而迅速,每一个队员都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到达冲击出发位置后,突击队立即按照预定计划发起钳形攻击。两路突击队员如同两把锋利的尖刀,从不同方向直插敌人的心脏。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迅速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防线。仅仅十余分钟,突击队便攻入了敌工事。在狭窄的工事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惊心动魄。

战斗进展十分顺利,到8时许,4连突击队成功攻占了968高地。敌人的防线被彻底摧毁,部分残敌惊慌失措地向832高地溃逃。我军战士们乘胜追击,在溃逃的路上将这些残敌一一歼灭。

然而,在后续作战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军、师在是否按预案撤离还是坚守阵地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突击分队未能及时撤离。敌人很快组织了报复性炮击,炮弹呼啸着落在968高地上。我军战士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敌人的炮火攻击之中。一时间,高地上尘土飞扬,硝烟弥漫,许多战士在炮火中倒下。

南京军区强势出击:火力掩护下的阵地坚守与反冲击

1985年1月15日,在边境局势依旧紧张的大背景下,南京军区1军1师继昆明军区之后,又一次对968高地发起了拔点作战。此前,昆明军区在对边境地区的战略布局中,已对968高地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由于战场形势的复杂性,未能完全达成预期目标。此时,军委和昆明军区前指经过深入分析和综合考量,指示南京军区1军对968高地再次发起攻击。

接到指示后,1军迅速组织作战会议,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和军事专家,对战场形势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他们参考了昆明军区之前的作战经验,结合当前敌人的防御态势和968高地的实际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预案。根据预案安排,1师肩负起攻占 - 2号、 - 3号阵地并出击968高地的重任,这是此次作战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而36师则在八里河东山方向进行佯攻配合,通过制造大规模进攻的假象,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为1师的主攻创造有利条件。

968高地位于边境地区的关键位置,其地势对我军既有一定的观察优势。站在我方部分有利位置,可以对高地上敌人的部分活动进行观察,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情报支持。然而,这种地势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高地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使得我军在攻击时行动不便,部队的推进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后勤保障也面临着巨大困难,物资运输要穿越崎岖的山路,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

敌人在968高地上经营已久,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他们构筑了大量的地堡、战壕和暗堡,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御体系。而且,敌人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在高地周边部署了各种火炮和轻重武器,能够对我军的进攻进行猛烈的火力打击。

为了确保此次作战的胜利,担任出击968高地任务的步兵第3团7连得到了多种作战力量的加强。除了原有的步兵力量外,还配属了炮兵、工兵、防化兵等专业兵种。炮兵部队可以为7连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在进攻前进行炮火覆盖,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工兵部队负责开辟通路,排除敌人设置的各种障碍物,为步兵的进攻创造条件;防化兵则可以在必要时对敌人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进行应对,保障部队的安全。

1月11日至14日,部队进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阶段。在这几天里,工兵部队利用夜晚的掩护,秘密地进行通路开辟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排除敌人设置的地雷和障碍物,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通道。同时,各作战部队开始进行兵力隐蔽集结。战士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向预定位置进发。他们利用地形和植被进行伪装,避免被敌人的侦察设备发现。在集结过程中,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保持高度的警惕,确保了行动的顺利进行。

1月15日9时30分,战斗准时打响。师炮兵部队首先对968高地及周边目标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准备。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整个968高地被笼罩在一片硝烟和火光之中。敌人的防御工事在炮火的打击下纷纷倒塌,部分火力点也被摧毁。在火力准备的掩护下,7连的破障队迅速前出。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地冲向敌人设置的障碍物。破障队员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排除地雷、剪断铁丝网,为后续攻击部队开辟出一条通道。

各攻击班在破障队开辟通路后,奋勇向前。他们分成多个战斗小组,相互配合,交替前进。然而,敌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对我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多个火力点同时向我军攻击部队射击,密集的子弹如暴风雨般袭来,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面对敌人凶猛且密集的火力压制,那呼啸而来的子弹如同一道道夺命的闪电,在战士们身边肆虐,扬起阵阵尘土,每一秒都充斥着死亡的威胁。但战士们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他们心中燃烧着坚定的信念,那是对祖国的忠诚,对胜利的渴望,这份信念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

在战斗中,战士们充分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战术素养。他们目光敏锐,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时刻观察着战场的每一处细节。利用周围的地形地物作为掩护,那些嶙峋的山石、茂密的草丛、残破的工事,都成为了他们躲避敌人火力的天然屏障。他们时而匍匐前进,如同潜伏的猎豹,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时而快速跃进,在短暂的间隙中跨越危险区域。

战士们不断地寻找着敌人火力的薄弱点。他们仔细分析敌人火力的分布规律,观察着敌人机枪的扫射方向和频率。当发现敌人某个火力点出现短暂的停顿或者射击角度的盲区时,他们便如同抓住了战机的勇士,迅速做出反应。有的战士会以极快的速度从一个掩体转移到另一个掩体,缩短与敌人的距离;有的则会利用手榴弹等武器,对敌人的火力点进行干扰和压制。

各攻击班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有的攻击班主动承担起吸引敌人火力的重任,他们如同无畏的勇士,在敌人的火力下奋勇冲锋,用自己的行动将敌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他们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射向敌人,喊杀声震彻云霄,让敌人误以为这就是我军的主攻方向。而与此同时,其他攻击班则趁机迂回包抄。他们利用地形的掩护,从敌人的侧翼或者后方悄然接近。在迂回的过程中,战士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丝声响暴露自己的行踪。当他们到达预定位置后,便迅速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与正面攻击的部队形成夹击,让敌人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战士们的默契配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彼此的意图。这种默契是在平时的训练和战斗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

济南军区精准攻坚:“山虎 8 号” 的歼灭战答卷

1985年12月2日,在老山战区那弥漫着硝烟与紧张氛围的战场上,济南军区67军199师596团7连开展了代号为“山虎8号行动”的重要军事任务。此次行动的目标是对968高地与604号阵地进行攻击。这两个阵地地理位置特殊,它们相距较近,在军事战略层面上,这一布局使得敌人能够轻易地实现互相支援。一旦其中一个阵地受到攻击,另一个阵地的敌人可以迅速提供火力援助或派出兵力增援,给我军的攻击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防守这两个阵地的敌军为越军356师981团1营2连,约两个加强排的兵力。这些敌人在阵地上经营已久,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们利用山地的地形特点,挖掘了大量的战壕、地堡和暗堡。这些工事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我军的炮火攻击,还为敌人提供了良好的射击视野和掩护。同时,敌人还设置了完备的障碍体系。在阵地周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地雷,这些地雷种类繁多,有触发雷、绊发雷等,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此外,还有铁丝网、竹签桩等障碍物,进一步增加了我军进攻的难度。

为了打好这场艰难的战斗,副连长孙兆群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积极请战,主动承担起带领战士们完成此次任务的重任。在战前,他深知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于是,他带领战士们进行了紧张而有序的战前训练。训练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山地作战的技巧、武器的使用、战术的配合等。战士们在副连长孙兆群的严格要求下,不断地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

孙兆群不仅注重训练,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抵近侦察。他利用夜晚的掩护,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阵地。在侦察过程中,他仔细观察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点位置、工事构造以及活动规律等情况。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将这些重要的情报一一记录下来。通过多次的侦察,他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7时32分至8时50分,我军开始实施多次火力袭击和破坏性射击。炮兵部队根据孙兆群侦察到的情报,对敌人的阵地进行了精准打击。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准确地命中了敌人的工事、火力点和人员集结地。一时间,敌人的阵地上硝烟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经过这一轮的火力打击,敌人的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有生力量也受到了极大的杀伤。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陷入了混乱之中。

9时10分,直接火力准备开始。这是攻击行动的前奏,炮兵部队再次加大了火力强度,对敌人的阵地进行了最后的火力覆盖。在火力的掩护下,突击队分波次发起了攻击。

第一波次由7班长印义章带领12人迅速出击。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印义章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带领队员们巧妙地避开敌人的火力,迅速占领了603阵地。这一行动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波次,副连长孙兆群和2排长管恩栋带领突击队向604号阵地进攻。在前进的过程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子弹像狂风一样呼啸而过。队员们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们灵活应对敌人的火力。有的队员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掩护,寻找敌人火力的薄弱点;有的队员则用火力压制敌人,为其他队员创造进攻的机会。在激烈的战斗中,队员们成功摧毁了多个敌人的火力点,逐渐逼近敌人的核心阵地。

第三波次,3排长李乐宝带领18人继续向968高地冲击。途中,敌人的火力更加猛烈,不断有队员受伤。但大家毫不退缩,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相互扶持着继续前进。受伤的队员简单地包扎伤口后,又重新投入到战斗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敌人的重重防线,向着968高地奋勇前进。

最终,7连的战士们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出色的战术配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一举攻占了968高地。这一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艰难险阻的跨越,是战士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

在战斗中,战士们所展现出的顽强战斗意志令人动容。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着敌人凶猛的火力压制。子弹如雨点般密集地扫射过来,炮弹在身边不断爆炸,扬起阵阵尘土和硝烟。但没有一个战士退缩,哪怕是在受伤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战斗。有的战士腿部中弹,鲜血染红了裤腿,但他咬着牙,用手中的武器继续向敌人射击;有的战士手臂受伤,无法正常使用枪支,就用另一只手捡起手榴弹,投向敌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完成任务,攻占968高地。这种顽强的意志,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支撑着他们在恶劣的战斗环境中奋勇前行。

兰州军区 “兰剑 - B”行动:大雾中的强攻与英雄绝唱

1986年10月14日,在老山战区的风云激荡中,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416团毅然实施了代号为“兰剑 - B”的英勇行动。彼时,604号阵地与968高地宛如两颗关键的棋子,被越军313师122团1营2连约120人严密防守。敌人在此经营已久,防御工事基本实现地下化,宛如一座隐藏在地下的坚固堡垒,难以窥探其全貌。其火力配系更是严密异常,各个火力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给我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此之前,其他军区部队已先后三次对该高地发起出击拔点作战。这些战斗既为此次行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让我军对敌人的防御特点和作战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也正因如此,越军汲取了教训,进一步加强了防御,使得此次战斗的难度依然不容小觑。

作战前夕,各级指挥员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素养和严谨的作战态度。他们多次深入前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勘察和研究。每一处地形地貌、每一个可能的火力点,都在他们的仔细审视之下。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探讨,他们制定了一套完善且周密的作战方案。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战士们的作战能力,还组织突击队进行了实兵演练。在演练中,战士们模拟真实的战斗场景,不断磨合战术配合,提高战斗技能。

出击行动原计划采用偷袭的方式,以期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举拿下目标。然而,天公不作美,战斗当天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使得偷袭计划难以实施。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指挥员们当机立断,果断将作战方式改为强攻。

12时58分,炮兵部队率先展开行动。他们实施佯动炮击和对越军纵深阵地的压制射击,一时间,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开了花。这不仅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还对越军纵深的兵力和火力进行了有效的压制。13时03分,大规模炮火准备正式开始。破障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出击,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他们不顾危险,排除了敌人设置的各种障碍物,为步兵的进攻铺平了道路。

13时35分,步兵第一突击队如猛虎下山般出击。他们动作敏捷、配合默契,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了604号阵地。随后,第二突击队向968高地发起了勇猛的冲击。在战斗中,队员们个个英勇无畏,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一突击队副队长罗卜基,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凭借着出色的战斗技巧和果断的决策,炸掉了多个敌人的火力点,为部队的前进扫除了障碍。

而顾金海的事迹更是令人动容。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为了掩护战友,不幸身负重伤。当突击队长马权斌也身负重伤时,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推开前来抢救他的战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声喊出“先救队长”。这一声呐喊,饱含着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使命的担当。他的这一幕被47军司令部摄像员赵旭抓拍下来,当这一画面在央视新闻等节目播出后,感动了亿万国人。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人。

突击队成功攻占两个高地后,迅速对残敌进行清剿,将敌人全部歼灭。随后,在炮火的掩护下,他们有序回撤。此次战斗,我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共毙敌87人,伤敌28人,俘敌2人。然而,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突击队22名战士壮烈牺牲,56人负伤。

回顾这四场围绕968高地展开的战斗,四个军区的部队各展风采。尽管作战细节有所不同,但均采用了“打下就撤”的战术。这种战术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既有效地打击了越军的有生力量,又避免了我军陷入长时间的消耗战。这四场战斗成为了老山轮战中重要的实战篇章,为我军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也锻炼了部队的战斗能力,彰显了我军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来源:聪明熊猫X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