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昌余纪记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1:26 2

摘要:外公邓希圭仙逝前三天,枯槁的手死死攥住了我的腕子。窗外巴山冷雨淅沥,屋内药气弥漫如雾。他灰败的脸上忽然泛起奇异光泽,浑浊眼珠直勾勾盯向虚空深处,仿佛正与某个不可见的存在对峙。


同昌余纪之记事

——文 · 余江廷

外公邓希圭仙逝前三天,枯槁的手死死攥住了我的腕子。窗外巴山冷雨淅沥,屋内药气弥漫如雾。他灰败的脸上忽然泛起奇异光泽,浑浊眼珠直勾勾盯向虚空深处,仿佛正与某个不可见的存在对峙。

“江廷……”他喉头滚动,声音嘶哑如裂帛,“你高祖余焕文……同昌余纪牌匾……”每吐一字都像从肺腑里撕扯出血肉,“那匾……桐油浸透……金字……刘秉璋的官衔……右下角……”他猛地一阵呛咳,身子剧烈弓起,枯瘦指节几乎要掐进我皮肉里。

外婆黄氏,这位昔年地主家的小姐,此刻只默默拧干热毛巾敷上他额头。她眼神幽深如古井,仿佛外公口中翻腾的并非呓语,而是早已沉入岁月河床的家族秘辛。

“那匾,你高祖焕文公的命根子,”外公喘息稍定,目光涣散地飘向屋顶陈旧的木梁,“光绪十八年……刘总督亲笔题赠……四品卿衔……金字煌煌……”他喉间又咯咯作响,枯唇翕动间,竟真有几星极细微的金色碎屑随气息飘出,如同熔化的金漆溅落尘埃——这骇人景象令我不由得后颈汗毛倒竖。

“后来……火……”他全身骤然绷紧,仿佛正被无形的烈焰舔舐,“火!好大的火!你曾祖……冲进去……全屋都烧焦了……”他喉头发出嗬嗬怪响,双目圆睁,直指向墙角那排樟木书箱,“……在……在那里头……”

三日后,外公在连绵冷雨中溘然长逝。灵堂烛火摇曳,外婆默然递给我一把黄铜钥匙,冰凉的金属上刻着模糊的“黄记”字样——那是她娘家昔日的印记。“去挪开那口描金书箱,”她声音枯涩,“你外公的魂,一半留在世上,另一半……怕是追随焕文公了。”

我跪在冰冷的地上,挪开书箱最底层。铜钥插入锁孔时艰涩滞重,锁芯转动的声音如同锈蚀的骨节在呻吟。挪开箱子掀开地板的刹那,一股浓烈得令人窒息的陈年桐油味混着尘土猛然涌出,瞬间填满鼻腔。层层泛黄的《日记杂录》、《清史列传》《竹枝词·悯荒》、《代知州陈洪绪云屏书院碑记》、《散谷篇》等线装书本之下,一个被暗青色油布紧紧包裹的长形物件沉默地蛰伏着。

解开油布结扣的瞬间,指尖传来奇异的触感——布匹深处竟渗出黏腻温热的桐油,新鲜得如同刚刚榨取!油布滑落,一方巨大的楠木残匾终于显露真容。“同昌余纪”四个沉金大字依旧惊心动魄,“纪”字如断戟斜指苍穹。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川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提督军务 刘秉璋”的铁画银钩依然清晰,下款“光绪十八年 季春月 谷旦 特赏四品卿衔 余公焕文 立”的小字字字刺眼。

触到斑驳牌匾的瞬间,一股滚烫的剧痛猛地刺穿皮肉!眼前猩红火光轰然炸开:烈焰贪婪吞噬着雕梁画栋的祖宅,浓烟如黑龙翻滚。一个年轻的身影——那是我从未谋面的曾祖父!——正逆着奔逃的人潮,发疯般撞开烈焰中呻吟的大门。一根燃烧的巨梁带着死亡呼啸砸落,他竟以血肉之躯死死顶住,脊背衣衫瞬间焦糊!火星暴雨般溅落,他浑然不觉,赤红双目只死死盯着火焰深处那块巨匾。他嘶吼着,不顾手掌与滚烫匾缘接触时发出的“嗤嗤”灼响,不顾衣襟蹿起的火苗,用尽全身力气拖拽……

幻象散去,我大汗淋漓地瘫坐在冰冷的地板上,指尖残留着清晰的灼痛,仿佛刚刚真的探入了那场百年前的炼狱,我这才恍然惊觉——外公临终前咳出的金色碎屑,那飘散在药气中的微尘,正是眼前这匾上被时光剥落的金漆!

外婆无声地出现在门口,佝偻的身影被烛光拉得很长。“你外公年轻时,在禾家镇黄家私塾开蒙,”她苍老的声音像从地底传来,“教他的先生,正是焕文公的远房侄孙……同昌余纪的旧事,他听了一辈子,也……梦了一辈子。”她枯槁的手轻轻拂过匾额边缘,动作轻柔如抚过婴儿的脸颊,“这块匾,是黄家老太爷,用三亩水田从余家一个败落房头手里换来的……说是镇宅,实则……是念着焕文公当年在书院的情分。”她眼中泛起浑浊的泪光,“你外公临了……到底把它等回来了,如果你以后从商,把它重新挂起来吧,这是焕文公的意思。”

窗外雨声渐沥。我将脸深深埋入掌心,陈旧楠木的气息与浓烈桐油味包裹着我。指尖灼痛已化为一种沉甸甸的温热,沿着血脉缓慢回流。这块匾,不仅是木与漆的结合,它更是外公耗尽一生守望的执念,是外婆深埋心底的无声见证,更是曾祖以血肉从火中夺回、高祖以清名铸就的余氏家族精魂的碎片。它不再需要悬挂于高堂明处,历史的创口与焦黑的烙印,已如最深刻的纹章,携着光绪年间的桐油香、书院旧影的墨痕、火场焦烟的呛味,以及外公临终前飘散的金屑,沉甸甸地压入我的骨骼深处。

从此行走于世,我肩胛骨下便悄然生出了一截无形的、带着焦痕与金漆的楠木脊梁。它支撑着我,也昭示着一条血脉的来路——纵然断裂、纵然灼伤,那“同昌”的灯焰与“余纪”的刻痕,已随这块匾,在灰烬与遗忘中寻得归途,于我的血肉里重新点燃,幽幽不灭。

余姓为纪:以血脉承载家训,代代相续;

余泽为纪:留余财于民,余禄于朝,余福于孙;

余脉为纪:如书院琅琅书声,不绝于百年时空。

来源:班墨空间

相关推荐